晚清社会主义与儒学思想:传统的现代转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序

王德峰

谢天此著专论中国晚清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史来历,这里的“思想史”是指中国思想史。

这一主题自然会引起学界读者和非学界读者很大的兴趣,因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各种思想、学说的兴起,向来被认为源头在西方。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即在制度改造和社会理论的层面上,一部中国近代史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史,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历史事实。但事实是需要说明的。对这一事实的说明,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冲击—反应模式”。被冲击的是中国传统,而应对冲击的反应,则是“以西为师”,为的是从西方那里找到民族自救之路。在此意义上,中国是一个被迫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国家。

本书著者不同意这个“冲击—反应模式”,将之称为必须被打破的“窠臼”。著者认为,取代这个模式的,应该是另外一种理解,即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学说在中国传统中本有“内生起源”的理解。本序笔者之所以细读此著,正是出于对这种理解的关注。

“内生起源”说,涉及对一个大问题的讨论,这个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之关系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中西、古今之关系问题。这问题由来已久,长久地困扰着国人,个中滋味,是凡经历过社会变革之震动、且挣扎于传统文化精神之失落的痛苦中的人都品尝过的,而且直到今天还在品尝之中。因此,本书的主标题——“传统的现代转化”[1]——就格外引人注目。

如何看待这个转化?有两种看法。一种是把这个转化看作是中国传统面对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必然的现代化要求(来自西方的资本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已“打”到东方国家的门上了)而做的一种适应性调整;另一种看法是,这个转化是中国传统自身本有的进步倾向之实现。这两种看法之间的区别,是一种有原则重要性的区别。

如果我们都同意历史进步论(按:本序笔者同意历史进步论),那么,问题就在于,中国的进步是由西方化赋予的呢,还是中国传统的内生性进步?假如是后者,那就足以在根本上建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就是外赋性进步与内生性进步的原则区别。

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即在于论证中国的现代进步属于中国传统的内生性进步。其论证以晚清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例,紧紧抓住了这一思潮在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论根基,即明清儒学中的气一元论思想及其演进。全书专注于此研究对象,以中国儒学思想史为基础,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层层推进,以达全面阐明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在传统思想中的渊源。正可谓立论高而求证细,是一部学术佳作,本序笔者从中受益良多。

当然,还需说明的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其根本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它是否完全解决了所讨论的问题,而是在于它对问题的讨论本身是否足以引发出其他重要的相关问题。本序笔者因阅读此著而产生的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如下两点,都涉及中西哲学之差异的研究。

第一,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要素?换言之,中国气一元论所云之“气”,与西人所谓“物质”之概念,其存在论上的区别是什么?

第二,西方历史进步论思想的哲学前提是“世界改造论”(以理念改造现实,一改造自然,二改造社会),也即源自柏拉图的理念论路向,而中国的历史进步论思想的哲学基础并不是理念论,那么,中国人关于历史之为向理想社会的进展的哲学论证是什么?

以上两点思考是由本书引起的。如果这样的思考能够充分展开,当能引来另一部论著,它将既讨论中国式的唯物主义思想,又讨论中国历史思想的根本特征,以助力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前景之探讨。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