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日常养生智慧:脉法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得神者昌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

岐伯此处说的“精明”是神明,就是医生不仅要切脉之动静,还要观病人之神明,得神者昌。

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

指这时还要观察病人脸之五色,从脸色看病人五脏的有余或不足,再看六腑的强与弱,以及形体的盛与衰。

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用以上这些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变化。

比如我们中国人看到一个人的时候,不太会说你真帅、你真漂亮等,而是说你最近气色真好。中国人重的是气色、气质,这些都是由内而外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东西。关于气色,所谓的好脸色,就一条标准:“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如以缟裹朱”,缟就是白绢,就好比素绢如纱一样蒙着脸,有光泽。也就是说,人的脸色,不怕红、不怕黑、不怕黄、不怕青,里边什么颜色无所谓,只要这个颜色带柔和的光就可以。

有病的脸色有四种:

(1)“面如漆柴”,就是脸色像干枯漆黑的木柴,这是肾足少阴之脉病色——经脉,是肾经;阴阳,为少阴;肾,在色为黑。

(2)“面微有尘,体无膏泽”,就是脸好像洗不干净一样,身体皮毛干枯,毫无润泽之象,这是胆足少阳之脉病色。

(3)“颜黑”,指额颅发黑,且循行部位有黑斑,是胃足阳明之脉病色。

(4)“面尘脱色”,指面色苍白,为血虚不能上荣之象,这是肝足厥阴之脉病色。

更具体的有病的脸色,《素问·痿论》说:“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就是人身体上的汗毛白化、不润泽、脱落);“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就是脸上有红血丝);“肝热者,色苍而爪枯”(就是面色青黑,爪甲干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脾有病的人脸色萎黄,眼皮及脸上肌肉会不自觉地抽搐,这都属于脾中风);“肾热者,色黑而齿槁”(有肾病的人不仅脸发黑,而且连牙齿也会干燥、枯槁,容易碎)。

五脏六腑之内涵都显现在面部。脸部常见的问题有五个:一是皮肤粗糙,尤其是以鼻翼两旁为主,这大多就是胃寒。二是脸色晦暗,要么暗黄,要么黧黑。脸色萎黄就是脾胃出问题,脸色白就是心脏出了问题;整个额头发黑,是胃寒;印堂发黑,或脸部整个发黑,是肾出了问题。三是长斑。黄褐斑基本长于两颧,属于小肠斑。而另外还有水斑,也就是在两颊、唇围、下颏等处出现的“色素沉着”,叫水斑。四是脸上长痘痘,基本是胃寒;下颏长痤疮,是小肠寒。五是口唇干燥、起皮。这是身体内部有瘀血。

脸色是《黄帝内经》中经常谈的一个问题。养脸色的根基在于养五脏之藏精、养六腑之通利。而养五脏六腑的根基又在于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不好好吃、不好好睡,脸色自然难看。

佛教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疾病也由心的无明所导致。反之,“心清净故,血则清净,血清净故,颜色清净”。《摩诃止观》中说,不良的心境会导致不良的行为,而使五脏五根病起,如杀生可致肝、目病,妄语能致口、舌病,淫邪能致肾、耳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