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江发展:钱塘江历史文化散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青溪最忆是狮城

胡晨曦

新安江水库烟波浩渺,峰峦叠嶂,1078座岛屿更是以其优美清丽的姿态广为人们赞叹。这一汪碧水中的千余座岛屿犹如一块块色彩清丽的翡翠镶嵌在明镜之上,其绮丽的美景着实令人惊叹。然而更为惊叹的是,在其平静的水波之下,安静地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城——狮城。

狮城有着最为古老的城墙,有着大规模的浙西徽派建筑,有着独具特色的方言。然而自沉落库底起,随着老一辈移民的逐渐逝去,关于狮城的记忆正在慢慢消失。作为淳安人,实在不忍狮城销声匿迹,特来找寻记忆中的狮城,找寻那段狮城的文化,以纪念老人们心中念念不忘的狮城。

一 印象狮城

不论是日出朝霞,还是落日余晖,行走在千岛湖畔,极目远望,景致煞是好看。狮城仿若传世的仙阙,凌驾于一汪秀水之上,又若隐若现于山峦岛屿之间。湖面宛如晶莹剔透的翡翠,或渲染上微醺的阳光,又或沾染上潮湿的雾气,浩渺的湖面,烟波荡漾着山形塔影,光影形色之间,气象万千。

这里的好山好水自然不需要我用过多的言语修饰了,真正地来过,你便会沉浸于此。一个人如若只有好看的皮囊,看久了也便淡而无味,山水亦然,纵使它有千变万化的百态千姿,缺乏有趣的灵魂,也是索然无味的。

曾有亲临千岛山水间的游客惊叹于这青山秀水,也有游人评价说“好山好水好无聊”。千岛湖真的如他所说的无聊吗?我想,沉睡在千岛湖水库底下的千年古城——狮城可以告诉你答案。

千岛湖一角(2016年,丁镠音摄)

如果说千岛这清丽俊秀的山水是好看皮囊的话,湖底的狮城便是在皮囊之下深沉而厚重的灵魂。平静的一汪秀水下,涌动着历史的波涛,1955年那场轰轰烈烈的水电事业所导致的文化断层与我们仅一水之隔,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文明也仅仅是一水之隔。迁出狮城的移民或遇花甲,或逢古稀,或即耄耋,但他们对水下的那座古城却是念念不忘。

在这次探寻狮城印象的历程中,有幸探访到了水下狮城原居民杨德生老人。在他的回忆里,那时的狮城是这样的:“我是在13岁的时候离开的狮城,现在,我已经72岁了,但是狮城在我的印象里依旧很深刻。狮城的城墙真的很高,有四五米吧,城墙把城内围了起来,而且城墙上很宽,有些农户甚至会在城墙上种些小菜。狮城的街道呢,两边商铺很多,但是主要是卖果脯、麻饼、布之类的物品,最为热闹的当属北大门和大西门。那时出行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我们都很少远行,平日里的交通主要是靠步行,富足点的人家会用轿子代步。水上交通主要依靠竹筏,那时汾口等乡镇沿着溪流撑竹筏顺流向下可以直接到狮城哩……”

老人一讲起狮城来就滔滔不绝,50年仿佛也就弹指一挥,撕开那一水之隔,他们还是可以回到当初,很自然地继续那怀念了50年的儿时生活。

二 追忆狮城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东吴威武中郎将贺齐置新定县,县治在安定里木莲村溪北,后于西晋太康元年(280)易名遂安县,后又在唐武德四年(621)迁县治于五狮山下。据说,出于风水的考虑,县治迁置于五狮山,《遂安县志》载:“婺峰环其前,五狮拥其后,襟带武强,龙渡诸溪,肘臂六星,文昌诸阁,虽不通大驿,实严胜壤也。”此乃古代理想环境下的风水宝地,或许这也是狮城日渐繁华的精神寄托吧。

遂安县的县城名为“狮城”,坐拥其后的“五狮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狮城这一名字便是取自巍峨的“五狮山”。对于五狮山,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东海里千年乌龟精叼走了龙王的夜明珠。逃至遂安县城上空时,眼见龙王追来,慌乱之下不慎将夜明珠掉入凡间。龙王制服乌龟精后,转身看到五只凶猛的狮子在争夺那颗宝珠,老龙王担心五狮的争夺可能会危及遂安百姓的安危,便施法将五狮定住,宝珠也就定格在了五狮之间,而且五只狮子始终保持着争夺状。于是,五头狮子形成了五狮山,那颗遗落凡间的夜明珠则形成了圆珠墩。”所以古狮城便一直有“五狮围城赶一珠”之说。后人又在五狮山头建造了五座庙宇,其庙宇取名于五头狮子的不同姿态,分别为:跃狮庙、踞狮庙、伏狮庙、蹲狮庙和卧狮庙。现在因为新安江水库建设中的蓄水工程,五狮山因只有顶部裸露在外面而成为五狮岛,其圆珠墩名为狮球岛。

古狮城是古严州六县中唯一一座有城墙的县城。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当时城内城外,随处可见的是巧夺天工的建筑。这里的建筑独具特色,既区别于徽派又不同于皇城的浙西古建筑。在当时移民上来的遂安居民回忆中,狮城是一个非常繁华、错落有致的县城,雄伟的城墙,古老精致的宅院、寺庙,北门的汽车站,南门的水码头……城门五座,在民国24年(1935)重修时,又添碉楼八座,其时,还辟有东街、北街、西街、南街、直街、横街以及张家路等街道和巷弄。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各色商铺,所供之物的数量和种类完全可满足当时城中人所需。

在当时,狮城的交通也是极为便利的,县城东通淳安县、寿昌县;南达衢县、常山县;西去开化县、安徽省休宁县;北连安徽省歙县,都有大路可通。水运则以竹筏维系,可是其名不彰。

对此竹筏,民国《遂安县志》中记载:“武强溪水浅滩高,运输仅恃竹筏,制始于清。上游溯至十三余家止,下则直达淳安港口,冬间水涸时可通至建德乌石滩;凤林港支流,上达七都山后。筏户以殿边村人为多,余为田里、沈家、赵姜家等;南则田蓝村、寺前岩村、山后村、琅水村;西北则溪边、项家等处,亦有营此业者。”

狮城的文教卫生及娱乐设施,可谓十分完善。古有书院,民国初年,始有贞文女子小学、台鼎小学、简易师范、县立初级中学、县立医院、县立通俗教育图书馆、狮山公园、公共体育场等。周末,狮城的人们可以去图书馆学习,也可以去湖边钓钓鱼;平日里,早晨和傍晚可以去狮山公园散散心;有重要县级比赛时,随着人潮去公共体育场看看比赛……在没有手机的年代,狮城的生活仿佛并没有那么枯燥,反而真实又淳朴。

三 续探狮城

老人回忆里的狮城与湖底的狮城是交织在一起的。

自从50年代被水淹没后,狮城便活在了老一辈移民的回忆中,沉默在水底下的狮城才是他们回不去的梦中故乡。其实早在2002年9月18日,淳安县有关部门就进行了“库底世界”的勘探,潜水员在距千岛湖约40公里的茅头尖水域下水,找到了原遂安县城所在地——狮城。2002年10月14日,潜水员又进行了五次水下勘探,明确了千年古城狮城正位于水下约25米处。勘测中发现一块明代的石碑,清朝、民国时期记载重修城墙事件的城墙砖,砖上还刻有“遂安县”“县长张宝琛”、建造城墙的时间“1935年”等字样。

潜水员在勘探中发现,古城的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威武的城门,象征着贞洁的牌坊还屹立在25米以下的水中。城内部分民房的木梁、楼梯、砖墙依然立着,并没有腐烂,甚至发现一截被锯断的百年大树也依旧躺在水底。大宅院的围墙也依旧是完好无损,保持着原来的格局,甚至房内的家具都照样摆放着……

狮城,在水底一躺就是半个世纪,像一个不骄不躁的老人,静静地等待着被洗去一切的浮华与铅尘。当秀丽壮阔的千岛湖闻名世界之时,它隐去千年的脉络与纹路,不强求于世人,因为记住它的人自会铭记,记不住的也让历史慢慢将之镌刻。水底古老的城墙依旧是完好无损,小西门楼顶的“万历”字样也依旧是斑驳可见,仅仅不同的是,那时的威严和宏伟,现在更加增添了几重肃穆和沧桑。

原遂安狮城(淳安县档案馆提供)

四 寻根狮城

或许是现在的生活太过安逸,年轻的一辈中,深入知晓狮城历史的人屈指可数。除非是老一辈移民还健在的家庭,会有老人在闲谈或是回忆时向下一辈讲述那时狮城的生活,在更多的淳安人的记忆中则对狮城那段文化呈现出断层的尴尬局面。随着拥有狮城记忆老人的逝去,或许再也没有后代人真切地了解狮城了吧?那将会是20世纪淳安人民最大的遗憾!

年轻一辈的胡建明先生从小就听大人们讲述过有关狮城的故事,但一直令他好奇的是:为什么他们总是念念不忘那座水下的古城?

庆幸的是,他在一次次探访水下古城的历程中,逐渐找到了答案。

已有八年潜水经验的胡建明,在初次对水底狮城的湖域的探索中,他感觉到,水底下的一切仿佛静止了一样,在看到狮城肃穆庄严的样子的那一刻,仿佛经历了一场时隔50年的穿越。北大门附近姚氏牌坊上有威武的龙头砖雕,大户人家民宅里破损的拐角楼梯,一排完整的“美人靠”等待着不归的良人……在那一刻,水下无言的古城深深地震撼了他,他也寻到了答案。

水底的一切仿若已被尘封了千年,然则仅是5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年轻一辈的淳安人,对胡建明,我深表敬佩。已有八年潜水经验的他在初次探访水下古城后,便开始苦心学习摄影技术,因为他想把水下古城的面貌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分享给那些对狮城深刻眷恋的人。他不再像原来那样安逸地生活,肩上的责任是给予他前进的动力,因为在面对遗留在湖底的文化时,他清楚地知晓淳安文化明显断层的境况,只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抢救那些狮城的记忆。在他的规划里,他希望给淳安人民拍一部纪录片,让更多的人知道千岛湖不只是千岛湖,在千岛湖底下原来还有江,有田,有巍峨的古城,还有那深深烙印在20世纪的岁月中淳安人民的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年轻的胡建明这般如此,更何况是对狮城念念不忘的老人呢?千年的古城,儿时的记忆,又岂是现在安逸的生活所能冲淡和抹去的呢?

在老一辈移民者的心里,时间可以冲淡他们的伤痛和经历过的磨难,但是冲不散他们记忆中狮城的味道,冲不断那段文化的根。值得深思的是,在今日千岛湖旅游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情境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后代子孙离那段文化的距离也越来越大了。已到耄耋之年的余年春老人开始害怕那段记忆的丢失,于是拿起他的笔,走访于各家移民之间,找寻那段关于狮城的回忆,埋头于古典文献等各类典籍,花费多年的苦心绘制出了《遂安老县城狮城示意图》,这幅图经15次修改,才得以面世。

画卷中的山川、河流、城墙、村落、街道和庙宇尽在其中,哪怕是古城中一口井的位置也是经过走访移民、明确位置细节后才画上的。图上的每一座建筑旁都有余年春老人用蝇头小字标注的历史沿革和说明,每一户人家的象征——门牌号码也被他详细地记录下来,为那些寻根的人找回记忆中完整的狮城。

如果说它仅仅是一张绘制精美的地图的话,我觉得这太委屈它了,也辜负了余年春老人走访600多户县城移民的良苦用心。年迈的余年春老人退休后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从未出过远门的他多次自掏腰包到安徽、江西等地调查,在绘制地图时为确保古城地标建筑、街道名称的准确性,不辞辛劳地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中途因图书馆有些典籍不能外借,但为了资料的严密完整,他曾手抄了五部县志,共计160多万字。

这幅图可以说是余年春老人用自己的心血把移民心中狮城的记忆拼凑交融在一起的,还原的狮城的样子也是老人们记忆里儿时的样子,它映射的那段时光也就是老人们依旧念念不忘的时光。拥有这段记忆的人,看到这幅画时,从不害怕是否与自己记忆有所出入,怕只怕这段记忆会被新安江水慢慢洗去,随着时间慢慢消逝,之后再也没人记得那巍峨的城墙。

江南好,风景是否如昔?依旧是日出江花,依旧是春来江水,红胜火的是城墙上飞舞的旌旗,绿如蓝的是五狮山上的林荫,记忆里的狮城飘来万户千家的袅袅炊烟,更有干柴跳跃的声音“噼里啪啦”地一阵阵传至耳边。

水下的是历史,水上的是未来,那段文化的根是任我们谁也斩不断的,时光里剪下的一段段的记忆将随时代延续着,我们仔细聆听着,只为有充足的动力与信念为故乡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