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言
我在大学的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都是历史学专业,因而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的历史文化可谓是顺理成章,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先秦诸子与史学》、《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先秦及导论卷》(合著)、《中国古代杰出帝王》等著作以及一些相关论文。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兼之个人兴趣所致,对民俗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文化的研究产生了较浓的兴趣(这方面出版的著作有《客家祠堂与文化》、《客家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婚丧寿喜》等),有人善意地嘲笑说这是“不务正业”,作者则自讽是“误入歧途”。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愈加体会到《周易》“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的哲理和智慧:先秦历史文化与客家民俗文化研究的路径看似不同,其实也是相关、相连和相通的。
这是因为,先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国的历史学、文学、哲学、美学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是从这里发源,其中,《周易》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因此,民俗学不追溯到先秦典籍,很多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尽管一两百年来,对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是客家文化一直存在着分歧与误解,但有一点却获得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即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或分支,而不是什么“非汉种”,客家文化“根在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颇有特色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客家文化必须向传统文化、先秦文化、《周易》寻根。
本书是作者近些年在先秦民俗典籍与客家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也有的是已经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文章,其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周易》等先秦民俗典籍及其与民俗的关系展开探讨;二是对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进行解读。
本书第一部分亦即第1章为《周易及民俗史研究》。本章讨论了《周易》与中国哲学、史学尤其是民俗的关系,梳理、分析了《周易》一书中丰富的先秦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以及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对《周易》于我国后世民俗包括客家民俗文化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讨和阐述。对于老庄著作、先秦儒家著作与我国民俗史的关系,在本章的《老庄与民俗》、《先秦儒家诸子著作中的民俗史资料》两篇文章中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析。
本书第二部分亦即2—5章是对客家文化进行研究的论述,分别为:第2章《客家学与客家文化基本问题》、第3章《客家宗族及人物研究》、第4章《客家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构想》、第5章《客家民俗文化田野调查个案》。其中,有从宏观上、整体上对客家文化及客家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第2章),有从中观上对客家民俗文化具体问题的论述(第3—4章),也有从微观上对客家民俗文化进行田野调查的案例(第5章)。第1章与2—5章可谓是源与流的关系。
作者近些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先秦文化(包括先秦史学、先秦诸子及民俗典籍等)进行研究;二是对客家民俗文化进行探析。这两方面的探讨难度都不小,可谓是任重道远,一直“在路上”;而兹将这些“路上”的阶段性成果汇于一册,的确有对内自我小结、以利再战;对外期颐引起同仁对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重视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