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俗典籍与客家民俗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先秦史官与《周易》

在先秦,史官与《周易》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精通《周易》、执掌《周易》,并且,根据《周易》来占筮论事,预测历史前途。研究先秦时期史官的执掌及其活动特点,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史学的产生和以后史学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先秦时期史官职责与《易》筮时尚

我国现知最早的文字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而在那时的甲骨文中已有“史”字(甲5536、拾7·6、后下20·10等),对这个字,一般的解释为手持簿书的人,亦即史官,可见,我国古代的史官一职在商代中后期就出现了。

从史官的出现至春秋战国时期,史官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先秦史官的职责广泛而复杂,并非“记言”、“记事”两词所能涵盖的。据《周礼》等先秦文献,涉及“史”的职官相当多,当时有“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左史”、“右史”、“侍史”、“大史令”、“守藏史”、“董史大史”等十几种。[24]有的仅是官职名称,有一部分执掌与后来通常说的史官一致。分析先秦资料,可知当时史官的职责有:1.记言记事,2.卜筮祭祀,3.掌天文历法,4.保管文献档案,5.草拟诏令等。对以上职责进行归纳,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事方面,二是宗教方面。以往,人们比较注重并强调史官在记言记事等人事方面的职责。其实,在先秦,史官执掌常与宗教方面有关,先秦史官的宗教职责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其最原始的职责。

史官的出现,就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从某种角度来说,甲骨文是当时宗教活动的产物。在殷商时期,统治者深信“帝”、上天支配人事,因此,殷商君王大至军国要事,小至生病,旅行、打猎等,都要禀告并请示“上帝”。在占卜活动中,史官是重要参与者,并且,他还要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成了甲骨文。因这种文字主要为占卜的记录,故又被称为“卜辞”。参加并记录占卜活动,是先秦史官的最初职责。

除占卜外,先秦史官还兼掌祭祀,如:“丁酉史其告(于)南室?”[25]“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嚣享焉。”[26]

在先秦,往往是史祝、史巫并称,如:“祝史陈信于鬼神。”[27]“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28]“用史巫,纷若,吉!”[29]

再稽之以《周礼》,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大祭祀,与执事卜曰”、“小史,掌邦国之志……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大祭祀,鸣铃以应”、“占人,掌占龟……凡卜筮,君占体,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郑玄注:谓既卜筮,史必书其命龟之事及兆于策,系其礼神之币之而合藏焉)、“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祭祀,凡大禋祀,肆享祭示,则执明水火以号祝”、“司巫,掌群巫之政令……祭祀,则共主及道布及蒩馆”。可知,第一,宗教方面的工作是史官的重要职责;第二,先秦史官与占人、卜人、祝、巫等共同参与宗教活动,关系较为密切,这就是先秦文献常将他们相提并称的原因。

史官的宗教职能自殷商至春秋时期都显得非常的突出,但从具体方式上看,随着时代的不同,又有所变化,其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易》筮的兴起。

在殷商时期,龟卜是用以判断吉凶、预测未来的主要手段,占筮也是求告上天、预断吉凶的方式之一,但相比之下,龟卜之盛有已出土的15万片甲骨卜辞作铁证,而记载其他占测方法的资料却微乎其微。这一时期,龟卜成为各种占测方式中的最常用方式。西周之后,情况出现了变化。

《易》筮的渐兴,有其深刻的原因。朱伯崑先生认为,从殷人的龟卜到周人的占筮,反映了我国奴隶制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过程。殷部族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业生产,所以殷统治者将龟甲和兽骨作为向天神卜问吉凶的工具。而周部族是以农业生产起家的,其迷信蓍草,实际上出于对农作物的崇拜。(《易学哲学史》)生产力的发展是由畜牧业向农业迈进的,《易》筮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与农业相关的《易》筮方式对代表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龟卜方式的挑战。《易》筮之兴,又与当时人们观念的某些变化有关。龟卜的钻龟取象,其裂纹是在烧灼后自然形成的,且一旦形成就不可改变,卜者即此可断吉凶,被人称为“鬼谋”,而《易》筮就不一样了,卦成之后,要经过筮者对卦象的种种分析,乃至逻辑上的推衍,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其间有较多的人为的因素,故又被称为“人谋”。西周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信心增强了,人神观念也起了变化,人的因素上升,神的地位相对下降,作为“人谋”的《易》筮之兴,与此是相一致的。

西周之后,《易》经开始流行,《易》筮渐兴,至春秋时期,占卜方式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易》筮已成为基本上可与龟卜平分秋色的占测方式。在当时,人们据《易》筮占吉凶,预测未来,或引《易》议事论物,评判是非,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据《国语》、《左传》等文献的记载可知,在春秋时期,人们以《易》占筮及据《易》议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娶妻、嫁女、生子、死人、立君、夺国、致仕、出兵、作战、求医、判断事物等方面。这些材料,分别出自鲁国、晋国、卫国、秦国、齐国、郑国、陈国、魏国、赵国及周。据《易》筮占或议论的人物有史官、卜人、国君、政客、军官等。从材料之多、涉及内容之丰富、地域之广泛以及据《易》筮、论者成分之复杂,都可知当时《周易》及《易》筮流行的盛况。

在《周易》及《易》筮的流行中,先秦史官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充当了主要的角色。在这方面,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国语·晋语》、《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僖公十五年、成公十六年、襄公二十五年、昭公七年、昭公二十九年、昭公三十二年等。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以《易》占筮论事的各种人物中,史官的人数是最多的。并且,当时还出现了“筮史”这样的名称,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史官与《易》筮的特殊关系。先秦史官与《周易》及《易》筮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是因为,宗教方面的职能是先秦史官的传统,这本身就要求史官通《易》占筮,以履行其职责;史官又是掌握和保存典籍的文化人,精通并能运用《周易》来占筮议事,应是其基本职能;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又要求史官对历史前途进行预测,因而,据《易》占筮预测就成为他们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二)《周易》的变化观与先秦史官对历史前途的预测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预测及议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体现出变化发展的思想,而这个思想主要是受《周易》的影响。

首先,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说文解字》引《秘书》:“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这是从字形来释“易”,“易”为象形字,上日下月,日为阳,月为阴,阴阳交合变化成宇宙间万事万物,阴阳者,变化也。

《易·系辞》:“生生之谓易”,生生,即变化无穷的意思。司马迁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30]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31]程颐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易之为书,尽变化之道也。”[32]朱熹说:“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33]

这些对于《周易》名称及其意蕴的阐释,是古代文字学家、史学家、经学家、理学家们基于对《周易》的深刻认识而得出的正确论断。

其次,从《易》经文的变化思想来看。

1.爻与卦的组合变化

《易经》的爻只有两种,即阳爻和阴爻,分别以符号“”、“”来表示。以三根爻任意上下排列组合,就生成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事物,这八卦又被称为八经卦。将这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卦,这64卦被称为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这里有两点思想要引起注意:其一,阴、阳的组合变化可化生成万事万物;其二,无论是经卦还是别卦,只要其中任一爻发生了变化,事物的性质就要随之起变化。例如:乾卦()上爻变成阴爻,即成(),是为兑卦;中爻变成阴爻,即成“”,是为离卦;下爻变成阴爻,即成“”,是为巽卦。其他卦的变化亦同此理。

2.爻位的变化与事物的变化

在《易经》的64卦中,每卦处于不同的爻位时,事物的性质也要随之起变化,兹以乾卦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当处于乾卦的第一爻位时,其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34],朱熹的解释是:“潜藏也,龙,阳物也,初阳在下,未可施用。”处于乾卦的第二爻位时,其爻辞为:“九二,见龙在田,利用大人。”[35]朱熹解释说:“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与物,物所利用。”处于乾卦的第三爻位时,其爻辞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36]朱熹解释说:“九,阳爻,三,阳位,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体刚健,有能乾乾惕厉之象……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处于乾卦第四爻位时,其爻辞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37]朱熹解释说:“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随时进退则无咎也。”处于乾卦第五爻位时,其爻辞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38]朱熹解释说:“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圣人之德居圣人之位。”当处于乾卦第六爻位亦即最上位时,其爻辞为:“上九,亢龙有悔。”[39]朱熹解释说:“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过于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阳,极于上,动必有悔。”可见,即使是在同一卦中,当爻位发生了变化时,事物的性质、特点等都会跟着发生变化,因而处事策略也应随之调整。

3.从64卦的排列来看

《周易》的64卦依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顺序排列[40],这种顺序,反映出《周易》变化的思想。例如,据《序卦》解释睽、蹇、解、损、益、夬的顺序:“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说明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不止的。从变化的方向来看,有的是向前发展,有的则是向反面转化,将“未济”列在64卦之末,也是寓意深刻的,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而是处于一个开放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再次,从易传的变化思想来看。易传是人们对易经的注解、论述,分为10篇,故又称为“十翼”,它们是:《象》(上、下)、《彖》(上、下)、《文言》(上、下)、《系辞》(上、下)及《序卦》和《杂卦》。易传阐释、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易经的变化思想。

1.阐叙易经的变化思想:“爻者,言乎变者也。”[41]“十有八变而成卦。”[4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43]

2.叙自然之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4]“一阖一辟谓之变。”[45]“变通莫大于四时。”[46]

3.论社会之变化:“通变之谓事。”[47]“通其变,使民不倦。”[48]“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49]

《周易》的变化思想给予先秦史官以深刻的影响,他们常以《周易》的变化观,《易》的变化观来对事物进行分析。兹举两例析之。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

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50]

史墨在与赵简子的对话中,提出了“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观点,这是一个史学家在俯瞰了历史长河,并受《周易》变化观启发后所得出的精辟结论。特别须引起注意的是,史墨在论述历史变化之道时,专门引用了《周易》中《大壮》的卦象作为其论据。《大壮》卦由乾、震两卦组成,乾为天为君,震为雷为臣,按一般人的想法,应是天在雷之上,君在臣之上,而大壮卦的图像却恰恰相反,是震卦在乾卦之上,君与臣的位置也因此变化、颠倒了。史墨认为,这种变化是“天之道也”,不真正领会《周易》变化观的精髓是无法作出这样深刻的论断的。又,《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其后亡也,陈子得政。

周史运用《周易》为陈国占筮,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陈侯的后代将在齐国昌盛并执掌大权;二是陈国将在那时衰败。从表面上看,这些结论是周史占筮的结果,其实,周史对陈、齐等国的历史和现状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周易》关于事物变化的原理去推测,就得出这些结论。

综上可知,《周易》的变化思想非常的丰富,它是《周易》的一个突出特点。《周易》的变化观予先秦史官以深刻的影响,他们在预测历史发展前途时,往往根据“先人事而后说卦”的原则,即对历史和现实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周易》的变化观对事物的未来进行推断,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先秦史官的《易》筮,有时竟能基本准确地预测历史发展前途的奥秘。

(三)先秦史官以《易》占筮的局限性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一方面,他们有时能以《周易》的变化观作为指导来预测历史发展前途,较好地把握社会历史盛衰变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以《易》占筮又表现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以《易》占筮,从方法论、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是错误的,以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上来说不能不是牵强附会的。尽管有时占筮者在推断中也会结合对现实的了解,但这类占筮法总体上都是笼罩在神秘主义的气氛之中,虽然可能言而有中,但臆测的预言不是科学的论断。

其次,先秦史官的以《易》占筮,从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1.在占筮之后,往往依据符合自己意愿的方面解释

以蓍而筮,结果出来后,根据什么来解释,有较大的灵活性。根据《左传》、《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人们讲《周易》要讲下列八项,即本卦卦象、之卦卦象、本卦卦名、之卦卦名、本卦卦辞、之卦卦辞、本卦变爻爻辞、之卦变爻爻辞。然而,在每次占筮时,绝不会八项内容都讲,因为甲项与乙项的结论很可能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选择哪项或哪几项来讲,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据《左传》: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过》。史皆曰:“吉。”示陈文子。文子曰:“夫从风,风陨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困于右,往不济也;据于蒺藜,所恃伤也;入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遂取之。[51]

筮占而遇《困》之《大过》,若据之卦《大过》的卦象,是上兑下巽,兑为少女为妻,巽为风,两者组合,是风陨妻的凶象,又,据《困》卦《六三》的爻卦,也是“入于其宫,不见其妻”的凶兆。但史官不谈之卦卦象,无论本卦变爻爻辞,而仅依据本卦卦象来解释。《困》卦是上兑下坎,依《说卦》:“兑为少女,坎为中男”,少女是妻,中男是夫,呈夫妻相配之象,自然为“吉”。

又据《左传·襄公九年》: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筮占而得《艮》之《随》,可从多方面来进行解释,可据本卦《艮》、之卦《随》的卦象来释之,也可依这两卦的卦辞来解释。《艮》卦的卦辞是:“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随》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无咎。”还可以根据八卦或之卦的卦名来释卦,《艮》卦卦名之义为“止也”,即如山岳般静止不动,《随》卦卦名之义为“无故也”,无故,即没有故处,当然要走出故处,必须出走,与《艮》的“止”相反。史官采取的是以之卦卦名之义来释卦的方式,因而得出“君必速出”的推论。

占筮的结果,可以依据多方面来对它进行解释,而各方面的结论往往又不一样,占筮者于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来作论断,可见,其客观性、正确性都是大有问题的。

2.牵强附会的解释

这里,再以《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的材料为例:

陈厉公……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此例中,“物莫能两大”及变化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具体解说中,仔细推敲,就可发现许多是生拉硬扯的。如“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观,有观看、察看等意思,可观前、观后,也可左观、右观,为什么一定要解释成观将来,并附会成子孙后代呢?又如:“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风行土上,若是春风,可滋润万物,若是狂风,会摧残草木,它既可吹到海角天涯,也可在附近小范围的地域中回旋,非得把风行土上解释成将在异国执政,的确是显得太为勉强了。

综上所述,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运用《周易》的变化观对历史前途进行预测,有时能得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结论,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其唯心的、牵强附会的成分是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我们重视《易》中的富有辩证因素的历史变化观,史官的解释有局限性,但也表明他们关心社稷民生、关心历史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