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 选题的原因
笔者为什么要选择“《楚辞》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在国外传播的弱势。众所周知,《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按照民国初期著名学者刘师培的观点,中国文学可以划分为北方文学和南方文学,北方文学以《诗经》为源头和代表;而南方文学以《楚辞》为源头和代表。这两大文学典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对这两部诗歌集都非常重视,对它们进行注释、评论的专著和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形成了洋洋大观的诗经学和楚辞学。然而,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西方的传播中,《楚辞》受关注的程度远远落后于《诗经》,甚至落后于那些晚起的文学著作在西方的传播,如唐诗、宋词、《红楼梦》等在国外都颇受汉学家关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且现在国内对英语世界的中国典籍研究的研究方兴未艾,这方面的博士论文接连出现,如《英语世界的〈诗经〉研究》《英语世界的〈老子〉研究》《英语世界的〈庄子〉研究》《英语世界的〈红楼梦〉研究》《英语世界的〈周易〉研究》《英语世界的唐诗宋词研究》《英语世界的明清小说研究》等,偏偏遗漏了《英语世界的〈楚辞〉研究》。因此,从事此课题研究,也志在于弥补这一遗憾。
第二,目前中国学术研究状况所致。目前,国内学者对《楚辞》的研究虽然保持良好势头,虽然有大批从事《楚辞》研究的学者,但这些学者大多只把眼光放在国内,鲜有国际视野,故少有能融通国外《楚辞》研究的成果。而且,现在国内的《楚辞》研究也陷入困境,很少有建设性的成果产生。这就意味着国内学者必须考虑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笔者认为可以把目光转向国外,以一种比较的方法进行《楚辞》研究,这不失为摆脱困境的良策。这方面,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的实践提供了榜样,他多年从事日本楚辞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国内对英语世界的《楚辞》研究还没有重视,虽然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但基本都是硕士研究生,而且他们都是进行两三个《楚辞》英译本的简单比较,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收集的资料也非常有限。所以,至今没有学者对英语世界《楚辞》的学术研究全面总结过,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英语世界的《楚辞》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传播、译介和学术研究。《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虽然处于弱势,但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这方面的译文、译作和学术性论文、专著也有不少。对这些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比较分析无疑可以更好地了解《楚辞》在国外的传播情况,并为国内学者提供启发和借鉴。另外,对这些译文进行比较研究,就可以了解这些译本的得失,发现其中可能有的误读、误译,为今后的《楚辞》译者提供借鉴。而且从这些译文和文学史著作中对《楚辞》和屈原的评价可以获知《楚辞》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对《楚辞》的学术研究则是当今英语世界的一个较为受忽视的领域,它虽然不够繁荣,但也出现了一些专著和论文。不少英语汉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楚辞》、屈原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他们有的从语言修辞角度研究,有的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研究,有的进行巫术研究,有的专门研究里面的神话故事,有的对里面的特定篇章进行评论。国内对这些成果的介绍和研究极为缺少,只有少数几篇学术译文。因此,对这些学术研究进行梳理、介绍极为迫切。
总之,目前中国学界对于英语世界《楚辞》的传播、译介和学术研究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察,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
第三,笔者的成长环境和对屈原的热爱所致。《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屈原写的。根据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用楚辞体撰文的主要是屈原,占《楚辞》总数的2/3。而屈原与湖南特别是湖湘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且不说他是在今湖南境内的汨罗江投江殉国的,他的思想观念可以说都被湖南所占据。在他所有的文章中,有三篇命名直接与湖南文化相关,它们是《湘君》《湘夫人》《怀沙》;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几乎都包含有湖南的地名,从《离骚》到《渔父》,莫不如此。例如,“朝发轫于苍梧兮”“沅有茝兮澧有兰”“入溆浦余儃佪兮”“旦余济乎江湘”“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都说明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笔者从出生到现在,基本上都没离开过湖南,对湖南的风土有较深刻的了解。笔者记得小时候吃粽子时,就开始听大人们讲屈原的故事,还有为纪念屈原而每年举行的赛龙舟都在笔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使笔者从小就对屈原有种特别的崇敬之情。笔者对《楚辞》进行研究,除了自己的兴趣,还有对湖南这片土地的深厚的感情,因此,也想借这个机会更好地向国外宣传屈原,宣传湖湘文化。
第四,笔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背景使笔者确定这一选题。“英语世界的《楚辞》研究”这一选题涉及古代汉语及英语语言,要顺利从事这一研究,必须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扎实的功底。笔者大学和硕士阶段读的都是英语专业,经过多年阅读英语原著,英语基础比较扎实,能较好地理解一些比较艰深的英文读物,这使笔者有从事英语世界中国文化研究的能力。另外,笔者对中国古典也一直坚持利用闲暇苦读,经常阅读《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注》等难度较大的古典作品,不断提高自己阅读古典的能力,增强自己对中国文化知识的了解。现在,笔者对中国古代文化倍感亲切,对《楚辞》这类经典朝夕玩味,不少篇章可以出口成诵,对其内容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另外,中国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事“英语世界的中国典籍研究”,他们的成果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增强了笔者从事此研究的信心。
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三个方面:首先,全面了解《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情况。《楚辞》从1879年进入英语世界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那么这一百多年来,《楚辞》到底是怎样传播的呢?主要以什么方式传播的?主要是通过什么人来传播的?《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这些都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较全面地了解《楚辞》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英语世界对《楚辞》和屈原的评价如何呢?这些译本存在着误读、误译情况吗?这些译本是如何翻译《楚辞》中的某些特殊词汇的?这些译本孰优孰劣?第三较全面地介绍英语世界《楚辞》的学术研究情况。这些研究与国内研究相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足之处?这些学术研究能给国内《楚辞》研究什么启发?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研究,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楚辞》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误译、误读,为国内学者提供《楚辞》译介和研究的新思路,从而拓宽《楚辞》的研究视野,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实现《楚辞》在英语世界的更好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