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堂还须入“室”
贝多芬宏伟大厦的第三个部分是他的室内乐作品。读乐经验还不多的爱好者,来到这一室很可能会踟蹰不前,升了堂不一定能入室。我们知道,室内乐是一个特殊的王国,这类作品主要是纯音乐,大都朴实无华,引不起人一见倾心,甚至冷峻枯淡,似乎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派头。因此一般爱好者对室内乐往往是没有多大兴趣的。但如果想真正认识贝多芬的博大精深,那又万万不可对他的室内乐作品一无所知。不过这也不能性急,须得慢慢来的。
贝多芬晚期写的五部弦乐四重奏,不但是他全部室内乐作品中炉火纯青之作,也是他整个音乐事业中的里程碑。每一个热爱贝多芬音乐的人,都会把倾听这五首最后的四重奏当作自己读乐生涯中一个崇高的目标来努力趋赴。即使仍然不能理解,然而,正像中国古人说的:“高山仰止,虽不能至,余心向往之!”
无奈的是当你年纪轻轻,对历史、人生还阅历甚浅的时候,要理解他这种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内心自白,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这也无须着急,稍安毋躁。可以留待他年再去品味。反正读贝多芬之乐乃是真正的乐迷终生的追求。
我们不妨先取他中期之作来读。例如作品59那一组中的《F大调四重奏》,还有那首别名《竖琴》的《降E大调四重奏》,都还比较易解又极其可爱。听了这些,便可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语言是变化莫测的。交响乐、奏鸣曲好像是他向大庭广众的演讲,大声疾呼,雄辩滔滔;在四重奏里,又似乎可以听见他在自己家里跟他的知心朋友亲切交谈,而那又是何等严肃、高雅深刻的智者的言谈笑语!交响乐、奏鸣曲、室内乐,都是巨人贝多芬毕生的事业,贯穿于他的整个生涯。初出波恩之际创作的《第一交响曲》、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与室内乐作品,都像是青年贝多芬的自画像,英气逼人;《第九交响曲》、晚期的几首奏鸣曲与室内乐作品,则是经历了时代的变幻,饱尝了人世辛酸之后发出的有声的沉思默想。
我们知道,作品繁富、数量大大超过了贝多芬的大师不止一人,例如巴赫、亨德尔、海顿和莫扎特。不过都不能像贝多芬的作品这样风格演变分明犹如自传,同时也像他那个大时代的史传般,记录与展现出巨人与时代的面影、心声。这当然也是贝多芬的作品更加激动人心引人深思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