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先王谥号,孝成
赵王丹二十一年,秦王政二年,春,赵丹崩于长华殿。
整理好仪容,保持生前的显贵,方才入殓,梓宫移向紫临殿。
紫临殿,日常召见文武,商议国事,处理政务的场所。
“要不歇一歇,太子殿下。”
从傍晚守灵至半夜,毛遂考虑到年幼,出声道。
“不用,为先王守灵,哪能中途离开。”
赵恪想尽一份孝心。
算上小时候,父子俩见面的次数,无疑屈指可数。
但是,那一层血浓于水的关系,不会就此消散,如同把大赵传承给他。
“有几分毅力,可塑性强。”
毛遂刚接触太子的印象。
保持一个姿态不变,全程坚持现在,同辈中也就太子做到。
“全城进入戒严,凡乱闯街上者,及可疑者,悉数抓进牢里。”
“禁卫军不分批次,加强王宫的巡逻,盘问凡是进出的人。”
崩薨之事不久,赵豹以辅臣的身份,着手安排这些事。
“这边择出一个时日,十天后,先王入土下葬。”
“通告了全城的百姓、庶人,并派人到国内各地,天下诸国,通告我大赵新老君王的交替。”
毛遂述说道。
“先王准许灵前继位,待天明,于殿内宣读遗诏,以稳国本。”
赵豹接着说道。
“礼仪从简是如此。”
毛遂当过一阵子的小宗伯,礼仪方面不陌生。
“有关先王的谥号,二位卿家要拿出个章程。”
赵恪突然说道。
不问他的意见,做完决定的事情,才说给自己听,不是一个好迹象。
并非猜忌,怀疑辅臣的用心,对他是否要架空。
事实上,两人的出发点是好,考虑自己年幼不懂这些事,他们处理完,说上一声就行。
然而,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下,便会按照这样的流程,把处理好的朝政拿给自己看。
后面要掌权,脱离辅臣的协助,免不了多费一番功夫,甚至引发矛盾。
因此,最初的时候,不说让他决定什么,至少要参与其中。
每当商议哪件事,辅臣就会找自己。
“臣等未议。”
毛遂有些不自然。
先王继位之际,大赵国力强盛,主导的长平一战惨败,就此衰落下去。
存亡之际,没选择逃跑,死守在邯郸,保住大赵的社稷。
其余地方,并没有显著的成就,可以用平庸来概括。
他们不是没议过,关键,找不到合适先王的字。
寓意好的肯定轮不到,在平平的字,差点的字之间纠结。
“稍候,老臣同大宗伯他们,议议怎么上谥号。”
赵豹一致的没明说。
“这么说,赵卿心中有合适的字?”
赵恪顺话一问。
“暂无,需同朝中大臣商议。”
赵豹如实说道。
“刚好,有两个字供参考,孝与成,一并说与众臣商议。”
有没有对赵恪不重要,最后都要说。
“孝与成,孝成,贴近先王在位期间的所为。”
赵豹眼前一亮。
赵威太后在世,先王尚未继位前,待自己母亲是出了名的孝顺,继位后更甚从前几分。
应该说,拿得出手的,确实只有孝顺的孝字上。
死守邯郸保住社稷,不足以上个好字,充其量保证不把先王,打上昏庸一类的谥号而已。
“孝成,谥号赵孝成王,合适先王。”
毛遂意外的望向太子。
他们纠结老半天,太子一下说出贴近生前所为,又显得中规中矩的字来。
“册封阿母为太后…”
赵恪由孝字联想出,更加顺利的方式,包括怎么应对廉王后。
阿母含辛茹苦养大他,不想办法册封为太后,心,实在难安。
但是,难度极高!
阿母名义上是他的养母,并不是先王的妃子,背后也没有母族支持,肯定很多人反对。
从法理上,即将成为太后的廉王后,他得尊为母亲。
因为廉王后是正室,先王唯一的妻子,所有非所出的公子,都得这么称呼。
不管关系怎样,融洽或恶劣,事实摆在那里。
这是进退两难,令人头疼的问题!
“也是,太子完美的通过考验,一个谥号而已,难不倒他。”
年幼让赵豹下意识的,觉得办不好朝中事宜,由他们来就行。
经这么一句,记起太子殿下他,堪称优秀的资质。
“是老臣疏忽了,以后凡有政务,当呈给太子殿下。”
想罢,赶忙说道。
“先王崩薨,赵卿忙于他事,有疏忽,实属正常。”
赵恪缓缓说道。
“如此年少,怎能处理好政务,平阳君未免太儿戏了吧。”
不言的毛遂保持怀疑。
“廉将军移交繁阳城的防务,出征的将士们回平阳将军府,所辖军营。”
“身边带几十亲兵,今日,打算从赵魏边地返回邯郸。”
赵豹说起受关注的廉颇。
“老将军回都,便让其回都,不得阻拦亲兵随行。”
怎么处理廉家的事,赵恪有大致打算。
重演赶走廉颇的一幕,他不做,留前者为大赵发光发热,不挺好。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他要独占其二。
当然,自己不是托大,放任老将军带亲兵们入城,暗中联系旧部,然后阴沟里翻船。
廉颇的为人,不允许自身这么做,若做了,便没有负荆请罪的典故。
再结合历史里…
面对简单粗暴的夺权手段,仅是率部攻击乐乘,发泄发泄愤怒,并未带军队回攻邯郸。
以老将军在军中的威望,聚集旧部把赵悼襄王推下王位,迎回原太子为王,难度不高。
显而易见,廉颇做不出谋逆的举动,唯忠国尔。
“是极,不激化和廉老将军的关系,释放欢迎回都的信号。”
毛遂颇感意外。
以为太子要扣住亲兵,或者,拖延时日不让廉颇回来,力图坐稳王位。
“遵守先王诏令,止戈休战,只带数十骑回邯郸,表明廉将军没那个心思。”
赵豹对本人十分了解。
“既然二位卿家没异议,此事,便这么定夺。”
赵恪这才说道。
“依太子所言来办。”
赵豹同意道。
“方才赵右司马说,凡有政务当呈给太子殿下,臣亦有此意。”
不知考验内情的毛遂,纯看太子的表现不错。
妥善处理太子,廉家之间的前提是,双方矛盾不能过深。
太子殿下比之公子落,要稳重。
后者离赵前,经常接触过,终是引起老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不得不到秦国一避,导致错失王位。
“先前没处理过国家政务,难有经验,望二位卿家指教。”
赵恪随口道。
“不敢言指教,臣等的职责,便是辅佐太子殿下。”
两人共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