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我像个新兵蛋子
屋外的雷声小了不少。
刘禅并没在屋里等太久,就有宦官来禀告,说诸葛亮已召集齐官员,等待他去议事大殿朝议。
在宦官的引路下,刘禅到了议事大殿。
靠近大殿,里面没什么声音,很安静,四周宫宇下张悬着的白布,也昭示了殿内低沉的氛围。
刘备的去世,对蜀汉打击很大。
尤其还是在两军对阵时,对军心士气的打击更甚。
君不见,北方就是因袁绍的病逝,原本强大的袁绍势力,瞬间土崩瓦解,被曹操逐一蚕食殆尽。
眼下蜀汉仿佛也到了此等境地。
如何不让人忧心?
若非刘备是以德义著名,又有诸葛亮这般贤臣相佐,不然内部早就争作一团了。
站在殿外,刘禅深吸口气,暗自给自己打气鼓气。
这是自己这‘李鬼’,第一次正式面见百官,心里多少有些犯怵,在给自己做了一会心理建设后,终于鼓起勇气,踏步迈进了蜀汉的权力中心。
入殿。
官员早已等候多时。
在见到刘禅第一眼后,由诸葛亮领头的官员,便齐齐的高声道:“参见殿下。”
刘禅目不斜视,压着心头紧张,步伐坚实的朝殿中走去,路过百官的队列,心中油然生出一股异样之感,仿佛回到了前世,自己被老师安排去演讲,穿过人群一般。
他一步步走到最前方,而后转过身,得闲扫了一眼四周。
百官服饰不尽相同,有同样系着丧巾的,也有身披甲胄的,还有穿着素袍带着文冠的,无一例外,全都神色肃穆,眼中带着忧伤跟焦虑。
他们的年龄也参差不齐。
有四五十岁出头的,也有二三十岁的青壮。
他们都是刘备入主益州近十年,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班底,也是蜀汉当下的中流砥柱,只是这些人,刘禅几乎都不认识。
见此场景,他心中没来由的,想起了一句话。
都是忠臣!
刘禅心中苦笑一下。
现在哪是论忠臣与否的时候?
就算是刘备,积攒下这些班底,也有个相识相知的过程,何况是他?
他可不认为自己真有什么王霸之气,身躯一震,就能让百官信服,唯自己命是从。
何况当下最要紧的也不是收买人心,而是将退兵的事及早的定下,毕竟迟则生乱。
收回心中的胡思乱想,依旧有些紧张,但只要将眼下场景,当做是一次演讲,他心中的紧张感倒是消减了不少。
刘禅平和道:“诸位大臣都是父皇的股肱之臣,也都是刘禅的长辈,无需这般客气。”
“孤之所以将诸位大臣召集起来,是想宣布一件重要的事,这是父皇临死前嘱托的,只是前面刘禅悲恸过度,不自觉的昏迷了过去,险些误了大事。”
“大汉跟孙吴的一战该休了。”
“父皇当时因义兴兵,怒而兴兵,既是为报关将军之仇,也为夺回荆州,只是眼下情况已发生了变化,继续怒而兴兵,已犯了兵家大忌。”
“父皇以仁义闻名天下。”
“孤虽心中悲恸父皇病逝,但又岂敢违抗父皇之令,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数万将士的性命,去做这图一时之快的事?”
“再则。”
“父皇病重之时,军中早已传遍,若是父皇病逝的消息传出,军心定然动荡,人心煌煌,而江陵城高墙厚,一时恐难以攻略,久攻不下,士气又岂会不出问题?”
“大汉经不起这样的损耗了。”
“诸位大臣都是父皇看重的,也都是大汉日后的中兴之臣,在这般动荡之时,任何一人的损失,都是大汉不能承受的。”
“孤不敢背父皇之令。”
“也恳请诸位大臣,莫要再提兴兵之事。”
“讨伐孙吴之事,暂且搁置,待日后大汉兴盛,孤定亲自领兵,一雪大汉这两年的耻辱。”
刘禅深吸口气,几乎是不停口的,将这番说辞说了出来,其实他想说的更多,只是话到嘴边,又感觉有些话不合适,最终只能囫囵的将一些观点重复了一下。
殿下官员对视一眼,却是没有开口反对。
这让刘禅一愣,跟他预想的竟完全不一样,随即转念一想,也明白是为什么了,殿内这些将领跟大臣,都是跟着刘备出生入死、久经沙场的人,他们比自己更清楚眼下军中士气。
也早就清楚当下不宜再战。
只是这个话,他们谁都不能第一个说出来。
一来,刘备病逝,他们作为臣子,又岂能不同仇敌忾,不为刘备报仇雪恨?何况刘备对他们不少是有知遇之恩的,身为臣子不为君主报仇,是为不义。
二来,身为臣子,岂能替自己来做决定?
这是不忠不臣!
要知道,蜀汉可是十分注重礼法的,对名声更是十分在意,他们身为刘备的官员,又岂敢去冒这个大不韪?
作为臣子,只能请命死战,唯有自己,刘备的继承者,才能决定退兵与否,这是臣子的忠义,想清楚了这点,刘禅也有些哭笑不得,古代的礼法的确是严格。
他已明白了自己的作用,
以皇太子的身份,承担下这次退兵的影响,而有了同意退兵的前提,才能正式商议具体的退兵事宜。
他就是来担这个责任的。
官员都是聪明人,倒是显得自己,有些自作多情了。
想通了这些,刘禅放松不少,他主动当起这个话事人道:“父皇临终前,只告诉了退兵,却并未告诉该如何退,小子年幼,不通军事,只能烦请丞相及诸位大臣相商。”
“好及早定下退兵事宜。”
见刘禅这么快反应过来,众大臣还有些吃惊,但也不由心头一松,眼下大军已无心再战,城中虽有意封锁了陛下病逝的消息,但这个消息藏不了多久。
孙吴奸诈,若是知晓陛下病逝,定会引兵来攻,汉军士气低落之下,一时不备,恐会遭不测。
这是他们都不愿见到的。
诸葛亮道:“殿下宽厚爱人,身负悲恸,却依旧能秉承孝道,臣深感敬佩,既然陛下临终前有所嘱托,我等臣子又岂敢违陛下之意?”
“对于退兵,诸位大臣有何见解?”
刘禅目光一动,知道这次议会的重头戏来了,他前面洋洋洒洒也就定个调,不过虽只是个看客,但也好奇底下的将军、大臣会如何商议这次的退兵之事。
随即,他心念一动,想到了自己跟诸葛亮提过‘议和’,也很快就反应过来,原来丞相前面认可的不是自己说‘退兵’,而是自己说的‘议和’。
自己前面会错意了。
丞相一直焦虑的也是‘议和’!
想到这,刘禅心中不由五味杂陈,感觉自己像个新兵蛋子,根本就跟不上这些人的思路,自己距离成为真正的刘禅还有段不小的距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