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青风岗惊魂,
六
四月的西度镇开始忙碌起来了,今天初五是个赶集日,汇集着从四乡过来逛街购物的人们,不少的乡民挑着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来此地摆摊卖货,有的一大早就来到镇上,依照过去留下来的习惯,在沿东西方向的老街路旁摆好了摊位,然后吆喝着招揽来往的客人。
老街是一条沿着蒸水河堤岸码头东西方向而建的街市,依然是人们所熟悉的风貌,沿街大都是普通的砖瓦房商铺,经营着食品店,饭店、杂货店,裁缝店、木器店、粮油店等;有几间两层楼的木头房子是旅店,还有几间青砖黛瓦的住宅,显得老旧而古朴。老街的对面就是码头,有五六艘帆船停泊那里,有一两艘船的船夫们在桥板上下走动地忙着卸货物,随着“哼唷、哼唷”的声音,一箩筐一箩筐或一麻包一麻包的货物放在板车上,由另外的搬运工运走。老街的尽头是一间铁器制造厂和一间木器厂,白天里发出叮叮当当和锯木头的声响。尽头拐角不远处是湘阳县政府的所在地。在人们的记忆里,老街就是这样:浓浓的乡土味兼有一点现代化的东西,老远处闻到包子香味也能分辨出是哪个铺子的。在靠近码头的地方,朝北边方向新扩充了一条新街,跟老街不同,新建了一排一两层楼高的砖瓦房,春节前就陆续住进了两家国营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邮局,还有一家是县供销社;靠排楼左右边有一些私人开设的饭店、理发店、小食店等也在此经营,吸引着来至四乡的群众。今天是县供销合作社店铺开张的日子,人们争相来到新街,店铺来了不少的城镇居民和乡民,人们选购着喜欢的货物,出门时总挂着满意的笑容,有的跟相识的人说:“新店好呀,服务好,价钱明码实价,又卫生又干净啰。”另一个答道:“可不是吗?,有粮油,还有棉花和花布,商品种类多,选择的东西更加多了。”在小食店摊位前挤着好些个孩子吵嚷着要买炸芝麻球、米糕糖果之类的食品,一个孩子的娘说:“馋嘴猫好吃,家会给你败光!”那做爹的说:“嘿,难有一回新店开张,图个高兴,由他吧。”大人忙不迭的掏钱,店铺生意火爆得很!老街与新街交汇的丁字拐弯处,平安戏院坐落于此,门前的橱窗贴着演员的戏剧照片。一个戴着眼镜的年青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演员的表演照,忽然身后一阵叮铃声响起,一个姑娘骑着单车驶到他的前面,刹住车,姑娘侧身下车,喊着:
“小袁!”那个叫小袁的青年转身回头看着姑娘说:
“唉,原来是芷凌妹子,你还真学会了骑自行车了,技术不差呀!”
“小袁,你别夸我啦,我也不知跌下来了多少次才勉勉强强学会,膝盖的伤疤还没完全好了。”
“上次县里开完会,我看郑书记把自行车借给你,是考虑你们刘老屋村离县城较远,要你学会骑车,以后好办事呢。”
“是啊,我今天就把车还给他,想书记经常下乡,还要用呢。”姑娘说。
“芷凌,你也是来县里参加农业专家的培训课的吧?”
可能是刚才下车挎包摆倒身前,芷凌把蓝色的挎包理正到身后,答道:
“是啊,村长叫我和小高参加农学院专家的培训课,今早他们俩一起走,我骑自行车先他们一步过来。”
“我是从五里铺赶来参加培训课,小华有事去了其他村。听听农业专家的讲课也学到很多东西呢。东山坡和北山坡的油茶树长得怎么样啦?”小袁问。
“还好,多亏了小华请来的农科院的华东老师对我们东山坡和北山坡的油茶林种植作了现场指导,按照老师传授的方法剪去了病枝,施肥,培了新土,现在不少的油茶树长出了新芽,长势好着呢,真的要谢谢你们!”芷凌说。
“哎呀,芷凌你讲么子客气话,这是应该的,我大学里的农业专家也很关心湘阳县的油茶树种植,我上次写信回学校告诉了这里的油茶树种植的情况,校长说,以后会不定期派老师来作指导。油茶树种好了,是一笔不小的集体财富呢!”小袁说。
“小袁,你还在黄麻村做事嘛?”姑娘问道。
“上一周,郑书记把我和小华调去了五里铺村,说他们那里缺人手,叫我们顶一下。”
“小袁,你们还真能干呢,哪里要救火就搬你们这个救兵,哈哈。”姑娘笑了。
“芷凌你莫给我戴高帽子啦,想想我们土改工作队从去年到现在去了好几个村,我跟小华先在上陂村,后来我到黄麻村、五里铺村,小华去了下陂村蹲点,下一阶段不知道去哪个村呢?”小袁看了一眼芷凌姑娘,说道:“一起走吧,我们同路。”
听了小袁的话,芷凌说道:
“小袁,你们是大学生,”说到“大学生”三个字,芷凌有意加重了语气,“我听郑书记说,你们省城来的大学生到我们湘阳县搞土改,有文化,懂政策,做了不少的事,还是你们主张,把我村里的东山坡和北山坡的油茶树和山下的藕塘都归属农会管。”芷凌推着单车继续说,“你看这一年,我在的刘老屋村里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土改以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粮食增产了,生活渐渐变好了,这是以前他们不敢想的事呢!”
“是啊!经过土改后,我观察到农民的精神面貌都变得积极和乐观,对我们的工作都很信任和支持。不过也别尽夸我们,这一切都是在县委的领导进行的,我们只是在下面做了应该做的工作。”小袁说。
他们边走边谈,从去年的土改谈到现在的劳动互助组,谈农田的改造到家畜的养殖.....小袁今天突然感觉到眼前的这个十七八岁的小学教师变得成熟起来,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不再像他去年冬天刚来刘老屋村搞土改时那样,扎着长辫子的她,经常带着笔记本来向他请教关于土改政策方面的事,当时小袁还送给她一本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单行本,她怔怔地说,哦,原来土改还有法律来管的呀,后来看她在单行本内页画了一条条红杠杠,经常来问他土改方面的疑难问题,说话的模样都羞答答的,现在面前的姑娘扎着短辫,捋起袖子,一身青花豆绿色的衣服穿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活泼、大方、能干的印象。于是他说道:
“芷凌,你进步得好快呀,我都快赶不上你呢。”
听了这话,芷凌的双颊泛起了红晕,她推着单车缓缓行走,她想起这一年多来,她跟土改工作队的同志身上学习到许多东西,他们年轻、有学问,更可贵的是他们扎根基层,遇到困难不退缩,想方设法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难题,这些她都看在眼里,非常敬佩他们。“小袁,你别夸我,在村里我也遇到一些烦心事困扰着我呢,哎,以后再说吧。”芷凌欲言又止,不再说下去。
“芷凌,你喜欢看戏嘛?”小袁切换了话题。
“我嘛,当然喜欢看。小时候我伢带我娘和我一起来戏院看过《芦林会》,是一部很好看的戏剧。小袁,你刚才在平安戏院门前看的是什么剧照呀?”芷凌问。
“哦,是传统的花鼓戏《刘海戏金蟾》,待以后闲下来时,我请你看戏。”
“好呀,我一定来的。”芷凌回答的很干脆。
他们沿着老街一路向西走去。街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卖货的叫卖声,码头船夫的号子声、还有铁器厂叮叮当当的声响,各种嘈杂声混合一起,此起彼伏,喧闹的街道,繁忙的码头,正开始一天忙碌有序的生活,这就是西度镇集市。不多久他们来到了湘阳县委机关驻地。
会议在一间砖瓦平房会议室召开,已经坐满了人,都是各乡各村来的村干部以及驻村土改工作队的队员,县官员郑东开始讲话:“同志们,今年我们的担子不轻呀,”他停顿了一下,看了一下座无虚席的会场,然后继续说道:“根据上级的要求,传达政务院的文件《关于一九五一年农林生产的决定》的精神,‘决定要求,在一九五0年的基础上全国增产粮食百分之七点一、棉花百分之三十六点九、麻袋用麻百分之六十九点一、烤烟百分之三百二十四点八、茶叶百分之三十五点一......其他特产、畜牧业和副业应视当地具体条件,尽可能地加以发展......’。”传达完毕,接下来,书记结合本县的情况讲道:“湘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增产粮食的有效办法就是养猪积肥,我县的农民有着养生猪的传统和习惯,我去了黄茶岭村看了,村里的农户几乎每家都养了猪,有的还养了两头。养猪不但可以积肥,还可以改善生活,猪鬃毛还可以卖给供销社,真是一举多得。从去年的秋收粮食来看,该村亩产普遍增产,平均亩产四百斤左右,有的达到四百二十斤以上,这就是养猪积肥的效果,黄茶岭村的经验直得推广。还有就是农村发展简单的、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这样做的好处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地生产,比起单干强多了。我在下陂村看到有几家农户,自愿组织起互助组,不但耕田,而且在山塘边搭建了鸭棚,养了两百多只鸭,都希望着增产致富,这说明光靠一家一户是干不出来的......”郑书记还讲了下一阶段的各乡的工作安排,要求各乡村的农会鼓励农民养猪积肥,为提高农田增产提供充足的肥料。接下来,郑书记切换了话题:
“我们湘阳县基本农田以种植水稻为主,为提高单位亩产增收产量,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指导农户增产很重要,有必要推广先进的水稻种植和育种技术,今天,省里也派来农学院的专家梁坤教授给我们介绍、推广育种技术和新的水稻栽培技术,郭教授是一位水稻育种专家,这次他专门给我们带来两袋他们学院培育的‘湘抗一号’的种子,具有颗粒饱满和抗病虫害的优点,下面请他给我们传授水稻种植和育种的经验。”
郭教授站在主席台的黑板前,挂起了几张水稻种植的图纸,并把讲义分发下去。他从稻种的筛选、育秧再到农田的施肥、耕种、管理多方面讲解,讲得具体而生动。特别介绍了学院培育的“湘抗一号”稻种,从试验田的数据来看,这个品种有着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比较适合本省的农田种植。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文化的年青人都在做笔记,芷凌听得很入迷,这是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她想到这些知识和经验,如果能够普及开来对农民很有实际意义,她快速的记着笔记,生怕有所遗漏。
时间过得飞快,不觉到中午了。郭教授最后说:
“我给大家带来“湘抗一号”的稻种,按照先前讲授的方法,先在几个村开展试种,在一两亩农田里试种看看收成的产量多少,以后我和我的学生会经常到下面来做指导,如果成功了,一定建议推广普及。”大家对郭教授的授课报以热烈的掌声。
散会后,工作人员把郭教授带来的六十斤谷种分装在纸袋里,按照县里的部署,先分给了黄茶岭村、下陂村、刘老屋村、黄麻村,五里铺村试种。芷凌四处张望着,发现村长和小高正在领谷种,芷凌在县委大院的路边等他们一块回去。
县委大门口,芷凌见到郑书记正在送别郭坤教授,他们相互握手,挥手道别,书记久久站在原地目送郭教授,直到教授远去。
“郑书记!”老刘和芷凌几乎同时喊起来。
“唉,是老刘你们啊,我还有话跟你们说,现在已是四月了,正是备耕育秧的时节,回去试播种‘湘抗一号’看看,下面的几个村的都在做准备,你们村群众基础好,村民大多都参加了互助组,先做出个榜样来。”
“书记,请放心,我回去先选一两个互助组做个试验看看,做好了就推广开来。”老刘信心满满地说。”
“芷凌,你近来工作的怎么样啦?”郑书记看看芷凌问她。
“郑书记,工作的事还好,最高兴的事是村里农民扫盲班开展起来了,来参加的青年和妇女越来越多,学习的积极性还蛮高的呢。”
“好啊,芷凌,我看啊,你们村妇女会开展工作蛮有成效呀!”
“书记,你又......”芷凌腼腆地笑了笑,然后转了个话题:
“书记,你给我学骑自行车的任务完成了,喏,单车物归原主啦!您也需要用车呢!”芷凌把单车钥匙递与书记。
“哎呀,芷凌姑娘,莫急吗?哈——哈!”郑书记今天很是高兴,乐呵呵地说,“芷凌啊,单车你还得继续用一段时间吧,你的工作比较多,县里的、村里的事你都要参与进来,你们刘老屋村离县里比较远,再说,以车代步,方便快捷,我这里修好了一部旧单车还可以用。”
“书记,不了,你工作很忙,经常下基层需要用车。”芷凌决意不再用书记的自行车。
“好,我也不勉强。芷凌,这个培训课听了怎么样?”
“郑书记,我是第一次来听农业教授给我们讲课,讲得好嘛,还有讲义,回去慢慢看。”芷凌高兴地说。
“我认为,请农业专家给我们培训,很有必要,大家都很渴望学到有用的实际知识,你们年青人有文化,掌握的知识快,脑筋动得快,回去一定跟村民传授,带动农民耕好田,多打粮食。”郑书记说完抬起手腕看了下手表,对老刘他们说:
“不早了,下午我还有个会,你们先回吧,过些天我会到你们村去看看,”说完和老刘挥手辞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