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民其人
求学之路
张健民的家庭账本从1952年记录到1993年,其间他的年龄从36岁增长到77岁。他在这一时段的生活、工作,我可以通过账本来进行研究。但是,36岁之前的张健民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如何?这就需要我参考各种资料,以及对张健民后人、朋友进行采访了。
让我们将视线暂时离开账本,把时光的指针,拨回到张健民出生时的1916年。
1916年的中国,正值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政局混乱,总统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这一年,北京城发生了一件大事:仅仅称帝83天的袁世凯暴病身亡。
同样是在这一年的2月22日,与北京城相距800公里,阎锡山统治下的山西省阳城县町店乡大宁村,一个名叫张鸿的贫穷农民,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的第8个孩子降生了。这个新生儿就是张健民。在张健民出生之前,张家已经有了3男4女,共7个孩子,吃饭的嘴多,产粮的地少,贫困可想而知。张健民先生乳名“顺保”,最初父亲给他取名“仲芳”,后来在1940年“十二月事变”之后,他改名“健民”以明志。为了全文的一致性和不引起读者误解,以下将统一称他为“健民”。
健民的父亲张鸿厚朴勤劳、心灵手巧、持家谨慎。张鸿的妻子王氏,性格与丈夫相比迥异,她性情急躁,对孩子采取了严管的态度,但同样对这个家庭付出全部心血。健民这个最小孩子的出生给张鸿夫妻带来了喜悦,但同时张家的生活也更为紧张。阳城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如遇天灾,老百姓不但温饱不济,甚至性命不保。父亲张鸿曾对儿子健民说,光绪三年(1877),张家就曾因饥荒而遭了大灾:张鸿的3个叔辈、4个同辈兄弟共7人,均在那一年因遭旱灾而饿死。[1]这种对饥饿、贫穷深刻的恐惧印象,通过张鸿,牢牢地嵌刻在了儿子健民的基因中,并塑造了他保持一生的勤俭习惯。
张鸿一生未受过教育,他的幼子健民却从小显露出过人的聪慧才质。1922年秋天,健民就读本村的小学。当时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两个阶段,修业年限共6年。在初小的4年中,健民次次考试都名列榜首。此时,张鸿还不需要为儿子的学费发愁,因为那时北京政府教育部和山西当局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2]
清末以来,山西的经济在全国排名一直处于下滑的趋势,但在办教育这件事情上,却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1902年,李提摩太创办了山西大学堂,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3所大学之一。经过几任热衷于兴办教育的山西巡抚的努力,在1911年民国成立之前,“山西已拥有2所大学和1所政法专门学校,4所师范学校,13所中学,98所高级小学,1948所初级小学,更重要的是,有180名女孩在2所女子学校里受教育”。[3]
民国成立后,特别自阎锡山掌管山西之后,山西大力兴办地方教育,“以国民教育培育根基,以人才教育铸就精英,以职业教育谋求生计,以社会教育感化民众”,[4]使山西各类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阎锡山从1918年起在山西开始施行义务教育,到1924年全省已入学的学龄儿童总数达1056115人,受义务教育儿童数占学龄儿童总数1461842人的比例高达72.2%,男童受义务教育人数占男学龄儿童总数的比例更是高达90%多。山西的义务教育在20世纪前半叶一直居全国首位,并直接带动了全国各省义务教育的实施。[5]教育家陶行知到山西三次参观后,留下了“中国除山西省外,均无义务教育可言”[6]的极高评价。因此,陶行知评价山西是中国义务教育的策源地。[7]
1926年秋,健民顺利升入高小。因为高小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健民的家庭就需要为他的教育支付费用了。虽然贫穷的张家当时并没有钱,但父亲张鸿为了让家中有一个识字之人,日后不必被人欺负,决定举债供儿子读书,于是全家东拼西借凑齐了10枚小铜圆的学费。
健民不负父亲的期望,高小期间4年8次考试,次次名列榜首,并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阳城县立初级中学。儿子的学费再次难住了父亲。万幸的是,邻村的一家富户儿子恰好与健民是同桌,这个同学的家人特别同情健民,于是主动垫付了他的学费。
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往往能从其幼年的成长经历中找到原因。我想,这段受他人资助求学的经历,对健民的影响应该是明显的,有两点可以证明。第一,我收集的这批账本中,多次出现张健民一家借钱给亲戚、邻居、同事以渡过难关的记录,这体现出他一直有助人的习惯。第二,《峥嵘岁月——张健民同志专辑》一书曾提到他在解放初期晋绥地区土改中,曾不顾个人政治前途,对极左之风,大胆表达不同意见的过往经历。这表明了他不赞成暴力,不管以何种貌似正当的理由,或许也表明了他对地主、富农阶层的开明者,内心天然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而这种与那个革命年代阶级斗争精神略显不同的实事求是态度,也为他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遭受的种种坎坷埋下了伏笔。
此外,健民在36岁时开始工整记账,这种认真仔细的生活习惯,或许与他幼年求学时因为穷苦买不起课本,只能下课后借同学课本一笔一画抄写下来的经历有或深或浅的关系。
1931年,健民的父亲张鸿因多年操劳吐血而亡,享年60岁。张鸿的死亡,只与他瘫痪在床4年的妻子去世时间相隔不足20小时。
父母在短时间内相继离世,健民的学业与生活,就需要依靠家中兄嫂来照顾了,这也是父亲张鸿临终对长子的嘱托。在兄嫂的照顾下,健民得以继续读完了阳城县立初级中学。因此,成年后,健民对自己兄嫂以及侄儿的感情很深,他的账本中经常出现关于三哥和几个侄儿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