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王向远

郭雪妮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据说她的祖辈也是老西安。她从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之后,考到北京师范大学,跟我攻读中日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放弃了在京津地区就业的机会,又回到西安的母校就职。她是有着浓重的西安自豪感与故乡眷恋的人。我们师生在聚会聊天中,经常会谈到各自的家乡,当然也少不了谈到西安。当然,跟雪妮谈论西安,并不仅仅是轻松的闲聊,那时西安已经成为她所要研究的对象,因为在她入学之前,我就给她了出好了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日本文学与西安》。

《日本文学与西安》这个题目,是我那几年设计的“日本文学与中国都市”系列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之一。除了西安之外,那时还有大连、北京、天津、哈尔滨、延安等中国都市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也分别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付诸研究,或已完成研究。我觉得《日本文学与西安》由雪妮来写最合适,或者不妨说,这个题目就是为她量身定制的。

按我的设想,《日本文学与西安》这个研究题目,是要梳理从古至今日本文学中的西安主题、西安题材、西安背景和西安想象,揭示西安之于日本文学的特殊价值与特殊作用,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呈现中日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东方学”建构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揭示古代的“亚洲精神共同体”以及“亚洲审美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与形成机制。在我看来,包括东亚、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地区各民族在内的“亚洲精神共同体”,早在中国的唐代就已经初步形成,而唐朝的都城长安,无疑在古典时期的“亚洲精神共同体”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如果说汉代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主要依靠的是文功武略,那么唐朝则显示出更多的文化包容力和感召力,它将亚洲的宗教哲学、文化艺术融为一炉,给周边诸国诸民族——当然也给极东地区的日本人,以极大的文化吸引与审美魅惑。对日本人来说,除了遣唐使的“渡唐”,更有精神上的“渡唐”,长安成为不少日本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例如平安朝后期的长篇物语《浜松中纳言物语》,写主人公源中纳言梦见亡父投胎于长安,转生为“唐朝第三皇子”,于是下决心渡唐一看究竟。可见即使到了十一世纪,唐长安城尽管已经随着唐帝国的灭亡而消失,但长安依然是日本人特别是贵族精英阶层的精神原乡,也是日本人审美建构的依托、文学想象的异国乌托邦。

像“日本文学与西安”这样一个有重大价值的课题,迄今我未见日本人有系统的研究。中国人义不容辞,应该来做,而且研究中可以体现中国人的文化优势与文化立场,而由郭雪妮来做,也可谓天时地利人也和。但是她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作为中文系出身的学生,她的日语学习起步较晚,掌握不够,于是她拼命补这个短板。博一时,郭雪妮在北京大学开设的日语强化班里,每天八小时封闭式强化训练,坚持一年有半;博二时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去日本留学。为了研究日本人如何“从长安到日本”,她也“从长安到日本”,跟随日本著名都城史学家妹尾达彦教授学习,于文学之外,又接受了历史学的专业训练。博士毕业后,又继续进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深造,其间数次赴日访学。如此频繁来往于中日两国、跨越于文史之间,学术视野自然随之开阔。

对日本文学史上有关西安的文本进行搜集查阅的过程中,郭雪妮发现这方面的材料相当丰富,假如按当初设想,做从古到今的贯通研究,时间精力都不够,最后与我商量决定,先做古代部分,至于中世至现当代部分,留待以后再说。于是,《日本文学与西安》中的“西安”,就改为“长安”。这个选择是明智的。实际上,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西安与洛阳两个中国的古都,在日本古代文学中经常作为中国及中华文明的象征,材料保存最为丰富。郭雪妮只就这一时段的“日本文学与长安”的研究,就写出了近三十万字。这个篇幅,无论是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抑或作为一部著作,都已经足够厚重。出书之前,她已经陆续发表了二十多篇有分量的、言之有物的论文作为前期成果,最终出书时,定题为《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

按我的理解,所谓“都城空间”,或曰“都市空间”,是以特殊空间为单位的研究取材方法;所谓“文学考古”,是表明文学研究借鉴考古学的方法,重在史料的发掘与呈现。同时,“考古”一词,可以暗示所研究的时段是古代。全书大体上以日本平安王朝时代日本文学的长安书写为研究对象,涉及汉诗、和歌、物语、日记等多种文学样式,也延伸至绘卷图像、口承说话、僧侣传记等多种杂体文献。起码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或者说是在中文语境下,许多史料是初次呈现,因此具有“考古”的效应。

现在,《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就要付梓了;当初日本人“从日本到长安”,是来学习唐朝的文化,如今郭雪妮再“从长安到日本”,是做关于日本文学与长安的“文学考古”研究。这既是开创性的学术研究,也是在继续着自古及今中日文化的交流。我坚信,这样的研究,不仅是一种系统的知识建构,也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通过学术研究,为东亚精神共同体、东亚审美共同体,所做的一种确认、一份贡献。

2020年2月1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