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革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大明舰队

见方逢时重拾斗志,眼中精光闪烁,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却并未让他立刻告退。

他正看倭寇的事情,还准备开海,如何能让方逢时这位兵部尚书离开。

正好心中尚有疑虑,或可问询一二。

于是,他话锋一转,径直问道:“大司马,近来沿海倭情如何?朕欲与你商议一番。”

方逢时闻言一怔,未料到陛下会突然垂询此事,心中略感诧异,但还是迅速整理思绪,恭谨答道:“回陛下,近年倭寇袭扰,较之嘉靖朝时,已大为收敛,然其势未绝。”

“我朝海疆万里,东南沿海尤为财赋重地,海防之事,实不可有丝毫松懈。稍有疏忽,便恐沿海糜烂,百姓遭殃。”

朱翊钧闻言点头,认同其慎重,随即直奔主题:“既如此,大司马以为,如今重开海禁,广通商贸,是否可行?”

“开海?”方逢时眉头微蹙。

此事干系重大。

沿海安宁,乃建立在严厉海禁之上,一旦开关,商船往来,鱼龙混杂,变数极多。

若有海贼伪作商贾,潜入腹地,内外勾结,为祸地方,其责难当。

他心中犹豫,但见皇帝目光炯炯,似有期待,便不敢将话说死,斟酌着道:“自隆庆年间,于海澄县月港设关通商以来,市舶之利日增,地方倒也尚算安靖。

以此观之,严加管控之下,开海.....或是可行。”

事实上方逢时的话都算是留有余地了,海澄县何止是关税增多。

开海数年,海澄县境内便已经无限繁华,楼宇林立。

现在的海澄县号称闽南第一城。

福建小南京。

故而方逢时并没有特别困惑皇帝开海的想法,事实上大明各地官员有不少眼红海澄县开海之后的好处,一直有人上奏请求开海。

以此来发展地方经济。

朱翊钧听出方逢时话中保留之意,略感失望,但对方并未全然否定,已算不错。

他不再迂回,直接道:“朕意,欲在.....”他略一停顿,略微思索,一字一句地说道:“广州,新安(香港),厦门,福州,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威海卫,登州,海州,增设市舶,准许通商。”

这番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

方逢时听得心头剧震,脸色都变了。

他原以为陛下只是想在月港之外,再增开一两处口岸,却万万没想到,陛下竟有如此石破天惊之举。

除去新安、威海卫等地尚可不论,宁波、杭州、苏州.....无一不是沿海之重镇,人口稠密,财货辐辏之地。

“一处月港尚需小心翼翼,如今竟要同时开放如此之多紧要口岸,倘若海防稍有不慎,倭寇或海贼趁隙而入,其祸何堪设想?!这个责任,莫说他一个兵部尚书,便是如今的宰相张居正,怕也承担不起!“

方逢时只觉额头冷汗涔涔而下,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应,心中倍感为难。

他强压下立刻反驳的冲动,斟酌着词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艰涩:

“陛下....苏州、杭州乃国朝东南财赋、人文之重镇,牵一发而动全身。开海事关重大,若骤然将此二地列入,恐消息.....一旦为外朝所知,必将引致朝野震动,非议蜂起,届时阻力之大,怕是难以估量,反而不美。”

朱翊钧一直观察着方逢时的脸色,见他果然面露难色,嘴角微微一叹,略感失望,“果然,不出所料。”他心里暗道,“果然,一开始不能太激进。不过没事,大家都是懂中庸之道的。”

先抛个大出去,让他们紧张一下,后面的小要求才好谈。

他当然知道苏杭这种地方的敏感性,张居正都知道新政要先在福建试点,他这个开了上帝视角的穿越者怎么会不懂?

隆庆年间海澄县的试点卓有成效,自己完全可以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嗯,方爱卿所虑极是。”朱翊钧适时地点点头,语气变得温和,“开海通商,利国利民,但也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朕也并非要一蹴而就。”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方逢时略显紧张的脸,抛出了自己真正的方案:

“朕意,可先择三处试行。一为上海,扼长江入海之口;二为广东新安县,接邻南洋;三为山东威海卫,控扼北洋。此三处地理优越,或有良港,或扼要冲,且不似苏杭那般引人瞩目,以为试点,爱卿以为如何?”

这话一出,方逢时紧锁的眉头明显舒展开来,紧绷的肩膀也放松了不少,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神色。

“陛下圣明!”他连忙躬身,“若只开此三处,避开了腹心重地,以试点为名,朝中阻力必然大减。臣愿为陛下上奏,阐明利弊,以供廷议。”

总算让天子从苏杭这两个烫手山芋上移开了视线。

方逢时心里一块大石落了地。

“善。”朱翊钧满意地点头,随即又抛出一个关心的问题,目光带着探寻:“如此,我朝沿海便有福建月港,再加上这三处,共计四处海关。外通商船,内保海疆,我大明水师的力量,可能保障这万里海疆的安全无虞?”

这个问题正中方逢时的专业领域,他顿时精神一振,腰杆也挺直了几分,脸上充满了自信:

“陛下请宽心!”他语气斩钉截铁,“这些年来,倭寇虽渐式微,然我朝从未敢有丝毫懈怠。从辽东到两广,沿海各卫所军堡、烽堠、瞭望台星罗棋布,互为犄角,旦有警讯,立时响应!”

他微微一顿,带着几分自豪地继续说道:“至于战船,更是逐年修造更替,从未间断。如今,仅浙江一省水师,登记在册的大小战船,便有八百余艘!”

“多少?!”朱翊钧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眼睛倏然睁大,身体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八百艘?只一个浙江?

这数字简直颠覆了他的认知!要知道,他印象里,太祖洪武年间全国战船加起来好像都不到一千,就算是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的主力舰队规模,单次也远没有这么夸张!

一股强烈的震撼感和随之而来的兴奋感瞬间冲上了他的头脑。

“八百艘.....只浙江一地....”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有如此水师.....那岂不是说,我大明随时可以.....再现永乐朝七下西洋之盛况?!”

话一出口,朱翊钧自己都觉得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万国来朝、重塑天朝荣光的景象。

然而,他这充满神往的话语,却像一盆冷水,瞬间浇在了方逢时的头上。

方逢时脸色猛地一变,刚刚的自信和自豪荡然无存。

皇帝态度让他深感忧虑。

“陛下!万万不可啊!”方逢时出声劝阻,语气急切,“昔日成祖七下西洋,固然宣威异域,然其靡费浩如烟海,府库为之空虚!且远洋万里,风涛险恶,瘴疠横行,随行将士十不存一,白骨累累,此非虚言!”

他唯恐这位年轻的皇帝被庞大的战船数字冲昏头脑,急忙进一步解释:

“陛下当念及士卒之苦,万莫轻易再生远洋之心!况且,今时不同往日!永乐年间,我朝国力鼎盛,且在南洋、西洋多处设有官厂、据点,甚至在天竺等地亦有购置之土地,船队可沿途补给休整。”

“如今时过境迁,海外据点早已废弛,若贸然组织庞大舰队远航,无异于无根之木,一旦深入大洋,补给断绝,必将陷入绝境,恐有去无回!陛下,此绝非儿戏,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啊!”

方逢时苦口婆心,几乎是将下西洋可能面临的所有困难和风险都摆在了台面上,生怕这位刚刚对水师实力有了新认识的皇帝,一时头脑发热,真的要去效仿永乐,那可真是要重蹈覆辙,甚至可能酿成更大的灾难了。

“我朝远洋日本,威慑倭寇,尚且犹豫再三,不敢冒险,何况西洋?”

朱翊钧心中暗叹。

方逢时的话,无疑是老成谋国之言,像一盆冷水浇熄了他燃起的雄心。

他心里清楚,成祖朱棣,绝非莽撞之辈。

“是啊,我大明成祖精得很,心机深沉。”他暗自腹诽。

无论是先取安南,为南下舰队建立稳固的后勤基地,还是不惜动用船只运输骑兵跨海作战,也要将当时的南洋霸主满者伯夷彻底打服,使其俯首称臣。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是深思熟虑、步步为营的结果。

郑和的宝船能七下西洋,背后是整个国家机器精密运作和无数前期铺垫的结果。

还有宝船,据说明朝中后期再也没有出现过宝船,不管是宝船落伍还是技艺失传,但缺少宝船运输物资,则舰队自持力也必然大大下降。

远洋风险只会更大。

想到这里,朱翊钧迅速收敛了脸上那丝神往,知道自己刚才的想法确实过于想当然了。

但他嘴上自然不能承认自己是一时冲动,于是话锋一转,带着几分故作的惊讶和不解,仿佛刚刚才意识到自家水师的实力:

“哦?原来我大明水师竟至于斯?!”他语气夸张,随即又带着一丝理所当然的推论,“既有如此军容,那为何早年倭寇猖獗之时,不干脆直捣黄龙,问罪于日本国本土?反倒让他们屡屡袭扰我东南沿海?”

这话问出口,朱翊钧心里却不以为然。

或许嘉靖年间真有机会,但现在的话就算把这八百艘船都拉过去,组建成永乐年间那种规模的远征舰队,想登陆日本本土也基本是做梦。

他太清楚了,现在的日本可不是一盘散沙。

那个被称为“第六天魔王”的织田信长,差不多已经把各路大名揍了个遍,距离统一日本只差临门一脚了。

虽然这位枭雄自己也蹦跶不了几年。

笑到最后的是那只老乌龟德川家康,这剧本简直就是战国版三国演义。

但眼下日本的军事实力和动员能力,绝非几万登陆部队就能撼动的。

方逢时显然没料到皇帝会突然把话题拐到征伐日本上去,他立刻捕捉到了皇帝话语中那一丝危险的苗头,连忙躬身,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谨慎和无奈:

“陛下此言差矣。海洋辽阔,风涛难测,即便我朝舟师强盛,亦无十足把握能远征万里,问罪于彼国大名,如大内氏、大友氏之流。”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倘若遭遇风暴海难,则有当年胡元世祖忽必烈征伐日本之覆辙在前,大军葬身鱼腹,不可不鉴!”

“而我朝海岸.....”方逢时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身为兵部尚书的苦涩,“我朝海岸线委实过于漫长,远逾万里。战船虽有千艘,分摊到各处海防,力量便显单薄。倭寇行踪诡秘,倏忽来去,往往只能被动防御,疲于奔命,实难根除其患。”

朱翊钧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方逢时的解释。

“确实,元朝那两次征日简直是海难史诗级灾难片。”他心想,“大明也不是后世那种军国主义,不可能把全部家当赌在一场跨海远征上。”何况,战船多,并不等于就能完全掌控海洋。

那比长城还长的海岸线,就算有长城那样的防御密度每公里好歹有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守着,更何况是茫茫大海?

这海岸线平均下来,每公里能摊上一个士兵就不错了。

至于方逢时提到的名字,朱翊钧可太熟悉了。

大友氏......大友宗麟(义镇)

这家伙就是组织倭寇侵扰大明的主要幕后黑手之一。

想到这里,朱翊钧嘴角不由泛起一丝冷笑。

他或许不懂大明舰队,日本战国,但是可太懂日本倭寇是怎么回事了。

他前世为了跟网上那些坚持“倭寇主体是中国海盗”的论调战斗,他可是闹出了真火的。

他专门翻墙出去,查阅了大量日文史料、学者论文,甚至找到了日本博物馆收藏的同时期描绘倭寇的画卷。

最终彻底搞清楚倭寇是怎么回事,嘉靖年间那场愈演愈烈的“倭患”,其核心力量,根本不是什么零散的海盗,而是由日本战国大名们,如大友氏、大内氏等,有组织、有计划派遣的正规军和水军。

这就是为什么从洪武到嘉靖初年,大明沿海虽时有倭寇骚扰,却从未像嘉靖中后期那样被打得狼狈不堪、损失惨重的原因。

因为对手从散兵游勇变成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

“日本史料里写得明明白白,可惜国内要么不看,要么选择性无视。”朱翊钧心中暗叹,看向方逢时的眼神里,多了一丝复杂。

这位方逢时或许知道一些内情,但恐怕也未必了解得如他一般透彻。

但这就是朱翊钧孤陋寡闻了,历史上大明不仅在沿海地区整肃军队大规模派遣军队反攻周边海岛聚集的岛屿,拔除倭寇据点,还专门派遣使者几次问罪于大友义镇。

在战争和外交双攻势下,再加上织田信长逐渐一统日本,大友义镇等大名才老实起来,不再组织倭寇入侵大明沿海地区。

就在方逢时还在为皇帝突然提及征伐日本而心有余悸时,朱翊钧的思绪却像是脱缰的野马,猛地又绕回了那个惊人的数字上。

“不对…等一下!”他脑子里仿佛有根弦被拨动了。

仅浙江便有八百多艘,这也意味着全国至少也有一千多,近两千艘战船。

朱翊钧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他前世对军事史不能说精通,但也算个爱好者,可关注点多在陆军、名将、战役上,对于明代海军的具体规模,他还真没下功夫去了解过!

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简直是一片空白!

“两千左右的战船......这是什么概念?”

他几乎要失声喊出来。

一个名字不受控制地跳入他的脑海——西班牙“无敌舰队”!

“那支号称无敌、让整个欧洲瑟瑟发抖的舰队……总共,才多少艘船来着?”他拼命回忆着那点可怜的西方史知识。虽然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但他隐约记得,那支舰队的主力战舰数量。

似乎......远没有这么多?!

“而且.....”朱翊钧的思维飞速运转起来,“这个时代的欧洲海军……好像还没搞出后来那种严格的一、二、三级战列舰划分吧?

他们的主力舰,很多还是那种百吨的中小型盖伦船,即使是最大的舰船也不过装炮36门?”

“装炮最多的船好像也就54门?”

他越想眼睛越亮!

这个时代的欧洲海军,虽然已经开始走向远洋,但在舰船规模和单舰火力上,可能还真没有后来那么夸张的代差优势!

东西方的海军实力,在这个时间点上,差距远没有到清末那种令人绝望的地步!

一个大胆到让他自己都心惊肉跳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划破了他的脑海:

“这么说来.....我手里掌握的这支大明舰队,岂不是.....比那所谓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还要强大得多?!!”

“轰!”

心中仿佛有什么东西炸开。

朱翊钧的心脏猛地一缩,随即像战鼓般狂跳起来,血液奔涌着冲向四肢百骸,带来一阵阵难以抑制的激动!

事实上,朱翊钧的直觉并没有错。

在这个时间点,无论从船只总数、还是总吨位,大明水师的规模都稳稳压过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是无可争议的全球第一舰队。

只是这份实力,沉睡在漫长的海疆线上,未被完全唤醒。

这个发现,这个全球第一的认知,像是一道最耀眼的强光,瞬间照亮了朱翊钧的野心!

什么开海试点、什么倭寇袭扰,在这一刻都显得黯然失色!

他几乎是有些心不在焉地听完了方逢时后续的几句关于海防的陈述,脑子里早已是惊涛骇浪。

他现在只有一个念头。

让这位老尚书赶紧离开,他需要独自一人,好好消化这个能改变世界格局的认知!

朱翊钧用几句温言勉励打发走了方逢时。

方逢时前脚刚迈出殿门,朱翊钧便霍然从御座上站起,几步冲到御案前,抓起一支饱蘸浓墨的狼毫大笔。

他深吸一口气,手臂微微颤抖,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唰!唰!唰!唰!

四个力透纸背、墨迹淋漓的大字,被他狠狠地写在了面前的宣纸上:

海军霸权。

注 1:俞大猷在隆庆四年有过奏疏汇报,其浙江水师福船,苍船共有六百七十艘,和洪武年间相差无几,此后在万历年间,浙江水师还在新增战船。

注 2:明廷一直有登陆日本的实力,明日朝鲜战争中,万历皇帝便主张登陆,只不过风险大,朝鲜战事顺利便作罢。

注 3:明朝的宝船虽大,但只是运输舰,而万历年间明朝拥有更多福船等战船,故而万历水师战力远胜于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