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丹麦广播电视台(DR)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对电视新闻失去兴趣,手机等移动终端却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最主要渠道,根据《2018年丹麦媒体调查报告》显示,84%的丹麦调查者通过智能手机上网[1]。因此,不少传统媒体以强化冲突或者增加灾难、犯罪等负面报道的方式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这种策略的效果值得质疑,但新闻媒体的报道品质日益下降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鉴于此,丹麦广播电视台(DR)提出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的采访制播方式,认为媒体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探讨如何解决问题,这种理念也引发了全球许多媒体的共鸣。
1.建设性新闻追根溯源:平民主义基因强大
丹麦广播电视台是全球建设性新闻概念的倡导者之一,尤其是北欧建设性新闻学项目的首要发起机构,但其建设性新闻项目的兴起并非横空出世。1988年丹麦第二电视台(TV2)的诞生,打破了丹麦广播电视台等公立媒体的媒体垄断地位,丹麦广播电视台公信力骤跌并面临转型。20世纪90年代,丹麦新闻机构开启对“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的探索,主张媒体应赋予公民重要角色,尤其聚焦于市民阶层边缘群体所关注的问题上,同时也鼓励市民在专家指导下制订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方案。丹麦广播电视台也曾参与其中,创办每日一期的“1999电视系列节目”,该节目并未邀请专家与政府人员,而是为公民提供平台,参与讨论时下严峻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虽然随着公共新闻实践浪潮的退去最终淡出公众视野,但是却为丹麦广播电视台留下了浓厚的平民主义情节,这为丹麦广播电视台建设性新闻项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此外,前丹麦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总监乌瑞克·哈根洛普(Ulrik Haagerup)是丹麦建设性新闻项目的领军人物。2008年,乌瑞克担任丹麦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总监,开始倡导建设性新闻理念并着手实践,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开始阐释其建设性新闻理念[2],之后又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深入阐述并推广该理念,还于2010年与2017年分别出版著作《建设性新闻学》及《建设性新闻:如何用明天的新闻挽救媒体与民主》。目前,虽然乌瑞克已于2017年9月离职,但是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却已深入根植于丹麦广播电视台。自2012年以来,丹麦广播电视台开始精简行政机构,投资高质量新闻内容项目,如建设性新闻项目,关注全球化、商业、健康等更有价值的议题。
2.建设性新闻报道理念:对媒体主流文化的纠正
媒体信任危机的到来倒逼丹麦广播电视台开始反省自身对社会民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美国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Edelman Public Relations Worldwide)发布的《2018年度爱德曼信任度调查全球报告》(2018 Edelman Trust Barometer Global Report)[3]显示,全球只有43%的被调查者选择信任媒体;此外,丹麦广播电视台针对不同职业的信任度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记者位列倒数第三[4]。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丹麦广播电视台又秉承何种创新理念来扭转困境?我们结合乌瑞克的建设性新闻理念来看。
乌瑞克所阐释的原因来自三个层面:一是受众对于媒体描绘的世界产生悲观、厌恶情绪,他们无法从新闻所呈现的那个令人沮丧、虚假的世界中找到意义和社会实用性。二是媒体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日渐沦丧,在媒体主流文化驱使下,新闻工作者将新闻视为一种产品,他们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满足其需求,坚信“不流血,无头条”(If it bleeds, it leads)的报道理念,因此灾难新闻(见表1-1)、高点击量新闻及获奖新闻成为新闻报道制作的三个主要指标,同时政治人物也可以操作曝光率,促使国家民主与政府公信力堪忧。三是媒体对世界图景的描绘失真,媒体提供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并不一致,尤其是随着推荐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更是只提供受众感兴趣、符合受众观点及世界观的资讯,而非全面客观地镜像反映整个世界与社会,人们逐渐意识到感知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基于此,乌瑞克针对提升新闻内容质量提出建设性新闻学理念,并认为建设性新闻是对媒体主流文化的一种纠正,强调在新闻报道中内容应客观真实,报道思路应拓宽,还要以解决问题为报道宗旨,具体体现为:首先,建设性报道并非要取代批判性的“把关人”新闻,如乌瑞克所言“批判依然是记者发现社会问题的利器而非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5]”,另外建设性新闻也并非强调用正面手法来报道毫无意义的新闻;其次,建设性新闻不仅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揭露社会问题,也要启发观众以更加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未来;最后,建设性新闻主张报道能激发对策,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因此应引入社会反馈机制[6],赋予新闻更具建设性意义的角色。
表1-1 丹麦广播电视台TV Avisen 2008年9月8日(星期五)18:30晚间新闻一览

3.新闻报道方式:创新视角+方案思维
在这一新闻理念的指导下,丹麦广播电视台在过去的几年内不断完善建设性新闻的报道方式,而且已经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报道模式。与其他媒体设有专门的建设性新闻项目不同,丹麦广播电视台则是将理念融入每条新闻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
(1)拥抱新技术,加速媒体融合
为了实现多元化新闻传播渠道,丹麦广播电视台新闻部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战略,采用“台+网+端”的全媒体传播模式,更精准、快速地制作和传播建设性新闻内容。丹麦广播电视台社交媒体制作人克里立斯坦表示,目前已经开展大型教育培训,新闻工作者均参与,内容涉及如何进入数字新闻时代,包括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媒体新闻编辑方法及社交媒体功能,等等。如丹麦学校公厕议题,学生们将这类问题分享到社交媒体,从而激发改善问题的报道,进而推动学校对该问题的关注。
(2)组织结构多元化
为了避免再陷入24小时负面新闻连环轰炸的窘境,丹麦广播电视台新闻部不再以突发新闻与分析新闻这两类内容来划分部门,而是按照制播流程将其调整为突发新闻制作(Breaking News)、新闻观点整理(Making News)、平台分享新闻(Sharing News)、创新新闻研发(Innovating News)等部门。尤其创新新闻研发部的增加对于建设性新闻的报道意义非凡。该部门整体工作思路为:反转思考,跳脱旧思维,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具体工作流程为:首先,要试图让不受台内规则约束的人员来探寻问题解决方案;其次,在技术人员协助下找到解决方案,有时他们会根据现实情况来调整解决方案。此外,该部门也设定基本原则,一个项目的研发周期为16天。如此,既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也集结了媒体工作者对于建设性新闻报道方案的智慧,有助于发现问题,更利于找到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媒体传递“正能量”。
(3)内容报道视角与呈现方式发生嬗变
从报道视角来看,在冲突性报道中,传统新闻的报道角度聚焦于受害者,突出新闻当事人的悲惨处境,然而在引入建设性新闻学理念后,新闻报道则呈现“喜色”。如丹麦广播电视台会在社交媒体上报道一名不知名的设计师的讣告并发布其生平相关信息,报道引发强烈反响;关于“好天气”等气象资讯,用户也会在社交媒体积极分享和传播;此外,新闻部拍摄的美丽照片也颇受欢迎。这些新闻内容与非传统新闻报道的关注点并不一致,平常忽视的新闻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呈现方式上也体现多样化选择,丹麦广播电视台新闻部一般会制定八种版本格式,一种短版本和七种长版本,在编辑之前新闻工作者就需要确定好是背景稿、特写、分析稿还是长版的专题报道。
(4)在报道过程中融入解决方案理念
在建设性新闻谈话类节目中,丹麦广播电视台记者在讨论中扮演引导者角色,引导政治人物与民互动并提出具体建议,而非只发表煽动情绪的言辞。正如前丹麦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总监乌瑞克所认为的那样:“经历几小时节目后,你不能只是重复同样的观点,你得认真听别人讲什么,用心听听彼此想法,一起交流讨论,设法找到改善方案[7]”。在新闻直播节目中亦是如此,解决方案理念渗透其中,一方面,全天不同时段的报道内容存在差异化,记者不会全天报道冲突和问题,也会思考解决方案,如早间新闻报道冲突事件,晚间新闻就会从方案视角进行报道。另一方面,就某议题新闻连续跟进,报道冲突也兼顾解决方案,不会每天都报道负面消息,如在讨论改善难民环境问题时,丹麦广播电视台以往一直强调难民失业问题,而现在会关注难民如何有效就业,更侧重解决方案;又如在报道医患关系的议题时,记者不再强化医患冲突,而聚焦于问题的建设性思考,如介绍丹麦欧登塞大学医院(Odence Uninersity Hospital)如何找职业演员来协助医生与病人沟通,从“他者”视角来寻找医患关系问题的解决方案。
(5)提建设性的采访问题
在采访中,丹麦广播电视台新闻部记者逐渐由“进攻者”角色转变为“调查者”和“引导者”,尤其在提问时从积极心理视角来引导被采访对象畅所欲言,而非按照程式化的问题模式提问。如丹麦广播电视台记者在寻找解决方案或采访时通常会问以下5个问题[8]:
①你的观点是什么?
②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③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④其他国家、城市及企业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⑤如果他们可以解决,那我们为何不可?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引发媒体与受众深思,而绝非仅停留在了解事实的表面,有助于推动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对话与互动,从而产生更加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6)平衡收视绩效与报道议题
收视绩效是衡量媒体内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然而有些媒体却本末倒置,为了增加收视率与流量而做内容。为了避免落入这种收视绩效的迷思,丹麦广播电视台社交媒体制作人克里立斯坦表示:“我们不为点击率做新闻,但我们会用优质新闻争取收视率与点击率[9]”。在这种理念指引下,丹麦广播电视台在网络平台上报道公共交通等严肃公众议题时,以更精确且更贴近观众的视角来报道以吸引受众注意力,而非加强渲染效果或者做虚假报道。在青年群体相关报道中亦是如此,年轻人已经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与之伴随,丹麦广播电视台不仅关注各新兴平台服务,更注重新闻报道主题及其报道视角,通常选择严肃、易读且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以拓展年轻人的见识,同时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来向青年群体传递信息。例如,在关于教育制度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的讨论中,按照传统报道视角,媒体通常会关注老师及政治人物的观点,但在新的新闻理念指导下,媒体工作者则会更谨慎地选择报道角度,会侧重从年轻人的视角出发并传播他们的看法。
4.传播效果:媒体公信力增强
那么丹麦广播电视台在建设性新闻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这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当前情况而言,丹麦广播电视台建设性新闻实践项目颇有成效,根据丹麦广播电视台受众调查研究显示,丹麦民众对新闻的信任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其中68%的丹麦民众认为他们“非常信任或高度信任新闻媒体”,而只有不到4%的民众表示对新闻媒体“不信任”[10]。
以《远离国会》(Langt fra Borgen)的建设性新闻节目为例。2016年以来,丹麦广播电视台推出《远离国会》节目(见图1-1),为每周一期的时事节目,每期节目约25分钟,该节目就某政治议题进行报道,丹麦广播电视台邀请两名有不同政见的政客,然后带他们在丹麦体察民情,这与传统新闻在政府办公大楼对官员的采访大相径庭。然而,丹麦广播电视台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以及从受众反馈中发现,这种新颖的报道形式会改变人们的认知:其一,观众认识到持有不同政治态度的政客们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排斥,观众了解细节后,意识到一个问题可能会有多个面向;其二,当政客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接触民众时,他们自身可能会改变之前的政治观点。显然,这种报道方式拉近了政府与受众的距离,促进双方的互动与沟通,这有利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进而增强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图1-1 丹麦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远离国会》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