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与东北全面振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从技术改进角度

技术改进是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Scott A.Snell等人从制造业发展历程着手,认为传统制造业主要通过大量投资于物质资本来促进生产过程的改进,机械化的进步有利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对劳动力技能和能力的要求,结果造成了许多制造业企业缺乏提高劳动力技能的动力。[4]针对传统制造业存在的两难问题,Scott A.Snell等人提出了综合制造业的概念,属于一种流线型、高附加值、高质量的生产系统。主要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Advan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无时滞存货控制(Just-in-time Inventory Control,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来实现。AMT主要是指信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的运用,JIT主要代表一种旨在提高存货管理效率的管理理念,TQM指为促进制造业持续改进所需要的大量实践。[5]

2.从要素利用角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区域的产业规划与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整个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动向,并适时做出调整。Poon则主张,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更高附加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移过程。配第-克拉克定律指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逐渐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流动趋势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工业的过快增长不仅限制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而且还形成高投入、高污染和高能耗的怪圈,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压力,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Mikael Carlsson从制造业的生产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视角分析认为,制造业资本存量的积累很难达到一个“期望”的水平:过多的资本会导致资本得不到最大效率的使用,造成浪费;过少的资本则不能满足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但资本存量的调整具有不确定性且存在成本,积累适度的资本存量,能保证有限的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6]

3.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

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必须在与其他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实现。考察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主要有两个度量指标:一是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变动情况,二是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状况。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结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呈现增加趋势,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同时三次产业占GDP比重逐渐向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方向变化(见表1-1)。[7]

表1-1 三次产业劳动力和GDP构成变动一般趋势(钱纳里模式)

Jieming Zhu着重于对制造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在制造业全球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下,制造业结构变化是必然的,某些行业兴衰,某些行业没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是由经济规模的大小、技术创新、产业链以及市场和政府的政策变化等因素引起的。[8]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制造业生产的相对成本,因此,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考虑结构变化造成的相对成本。改革开放以前乃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段时间,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东北地区产业发展偏重于重工业,对产业间的有机关联重视不够以致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象。

4.从环境保护角度

环境是制造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重点环节,Pierre Ouellette从环境的角度来阐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在环境约束的压力下,各种环境管理政策的出台似乎是对制造业发展的一种限制,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这些环境政策反过来会激励制造业企业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来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增加对非污染设备和元件的研发,进一步优化生产结构,实现从传统低效率的制造业向现代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的转型。[9]John Beghin认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使得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通过贸易自由化逐步加快制造业的分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形成优势互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10]资源环境的约束边界,需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提升,国外学者对某一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提升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改革思路开展了研究。英特尔发言人查克-穆劳尔(Chuck Mulloy)、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傅强恩(John Frisbie)、半导体行业专家埃德-保萨(Ed Pausa)认为“价值链由下游向上游移动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必由之路”。泰勒尔在《产业组织理论》一书中利用超级博弈(重复博弈)论证实,在某种条件下集中将有利于默契合谋,成本的不对称造成了产出的不对称,使得集中指数上升,同时,使得低成本企业获得了租金,从而增加了全行业利润。此外,日本学者唐津一写了一本著作《忘记了“制造”的国家将会灭亡》,突出强调了改进制造业基础技术的重要性。

二 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已经成为影响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子。下文笔者从制造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调整的建议和转型的战略意义等方面来总结国内研究成果。

国内很多学者对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升级措施进行了研究,殷醒民认为制造业技术结构的提升,使本国基础工业扩大规模和升级,从根本上扩大工业化必需的基础工业的生产规模,以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享受其他发展中国家“乘数效应”溢出为本国带来的益处。[11]宁一、董从文、杨树臣等学者认为,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东北地区制造业经历了衰退之后逐步呈现企稳回升趋势。冯岩认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化走了一条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工业早熟畸形发展”的“资源依赖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出现了东北地区工业化的“夹生”现象。[12]关于制造业企业的衰退原因,徐充、席丹、年志远、孙林岩等学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一是产业发展的自然结果;二是市场机制的马太效应;三是体制转换成本的制约;四是经济增长模式粗放。关于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路径的发展对策,梁琦等学者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东北制造业中各大类产业和小类产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东北制造业的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如石油加工类制造业和部分装备制造业。[13]巩顺龙提出了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东北制造”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许春燕、韩长富等学者从制定实施“振兴制造业专项计划”、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腾笼换鸟”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王福君结合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路径、支撑与保障及具体对策,并进一步提出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选择的技术创新推动模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外向带动发展模式“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14]

就制造业振兴途径来看,马瑞光提出了制造业由“商标商品连锁”向“商业模式连锁”转型的路径。李美娟提出改变企业心智模式,构建市场势力,培育国内需求市场,创造“需求引致创新”是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突破全球价值链(GVC)低端锁定的路径选择。李刚、孙林岩等学者较早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业。王国跃、李海海提出引导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网络链接模式向基于价值链主导的模式发展,搭建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组织。[15]孙林岩对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和制造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制造企业根据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在营利目标的驱动下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依据整个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变换发展模式,以期为东北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16]罗建强等提出,在我国制造业以“二元”身份承担着工业化和服务化双重重任的背景下,不能全部将业务转向服务,而应以服务型制造理论为指导,利用大规模定制实现的重要手段——延迟策略,实现制造与服务的融合。[17]制造业正面临来自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挤压与来自新兴国家的低端挤压,要解决制造业的“双端挤压”问题,应积极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战略转型,以提高产品复杂性能力作为产品战略转型方向,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作为产业战略转型方向,同时,促进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及制度创新。[18]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大多基于短期视角来分析制造业发展问题以及制造业的特征与意义,同时从资源约束、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等视角来研究制造业的发展出路,而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的研究文献较少。我们要认识到制造业发展问题既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又是一个长久性课题,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最早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低端生产制造的,目前在整个国际产业链条中仍旧相对低端,东北地区制造业虽然具有集群特征但尚未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经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人的。为此,笔者基于东北制造业企业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建构制造业发展新的合作模式,提出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集群经济优势,发展整合型制造业,积极培育创新型制造业,逐步推进东北地区制造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总之,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东北制造业振兴的理论研究无论在成果数量与质量、研究方法与视角、研究广度与深度,还是在研究所依托的实证模型等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涉及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的文献不多,体现为间接性和探讨性的表述。现有研究成果尚不够系统深入,已有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也主要集中于开展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主导产业选择、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为此,更加需要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制造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前人对制造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从全国视角出发研究制造业,大多零乱分散,对某一地区或省级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研究较少,且大都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体系。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推动东北制造业良性发展,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拓展研究内容。加强对当代制造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主体动力、制约因素、评价标准、作用贡献以及经验规律等问题的研究,构建新时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理论体系。二是创新研究方法。采用历史纵向研究、横向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法,推进对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问题的研究。

学者对东北地区制造业的研究大都是在外向型经济模式主导下进行的,缺少结合后危机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背景对东北制造业发展开展系统研究的文献。笔者试图通过对东北制造业发展状况的长期调研,开展对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的相关资料,为研究积累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当然,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是一个长期、渐进、动态的过程,2008年金融危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后一个时间节点。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仍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因此,随着国内外环境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变化,制造业发展模式研究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不断引向深入。将学者对东北地区制造业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观点进行综合考察归纳和梳理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本书正是本着这样的初衷,以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形成、实践机理、影响因素及转型路径,希望能对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