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评论(2018年第2期/总第8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论文

魏蜀吴三国货币政策优劣的历史比较

朱安祥[1]

摘要汉末以降,五铢钱制度遭受了严重破坏。在此背景之下,三国对峙政权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货币政策。北方曹魏统治者延续使用两汉以来形成的五铢钱制,先是恢复五铢钱的流通,后又于太和元年(227)发行了新钱作为补充。与之同时,屯田、赋税改收实物等经济措施的颁布,也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国内经济的困境。相比而言,蜀汉统治者在“军事优先型经济体系”背景下,制定了发行虚值货币的办法,这种以变相掠夺手段为国家积聚财力的货币政策,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而且带给人民群众沉重的财政负担。孙吴统治者更是将虚值货币政策发挥到了极致,最终也导致本国货币政策的全面失败。曹魏货币政策全面领先于南方蜀、吴政权,这也为曹魏政权最终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

关键词魏蜀吴 五铢钱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自秦汉以来,铜钱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国家主要使用的支付手段之一。东汉近二百年中,五铢钱有持续减重现象,加之货币总量不断增加,社会经济中长期存在通货膨胀。[2]初平年间,董卓铸造劣质小钱,原有的货币制度被破坏殆尽,这不仅是东汉统治者长期实行货币贬损政策的必然结果,而且成为此后三四百年间货币混乱的开端。面对社会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各类矛盾与冲突,之后陆续建立的三国对峙政权不得不依据自身国内环境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是继续坚守两汉五铢钱制,还是在日益激烈的战争背景下寻求新的出路?在多种货币政策的关照下,谁又会最终走向成功?这都是学界长期以来所忽视的研究领域。基于此,本文以魏、蜀、吴政权的货币政策作为切入点,详细讨论统治者制定货币政策的社会背景与深层内涵,利用比较视域的方法,全面探索货币政策的演变过程,最终对三方货币政策进行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