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相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章 毋庸置疑的人间至味?

无用之用,人间至味

艺术区有这样的场景,一位父亲指着抽象画作对孩子说,“这有什么用?不如学编程实在。”寥寥数语,道尽现代人对“有用”的执着。庄子两千年前便说过“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可时至今日,我们仍困在“有用”的囚笼里。

回望历史,许多改变世界的突破,起初都被视作“无用”。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无人预见这项技术将如何改写人类文明进程;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被视为奇技淫巧,却开启了人类对地震监测的探索。这些“无用”的创造,如同深埋的种子,终在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现代教育也深陷“有用”的泥沼。不少学校为了升学率,削减音乐、美术课程。殊不知,这些看似“无用”的艺术教育,能激活大脑的创造力。北宋文豪苏轼,不仅诗词书画俱佳,其政治见解、民生举措也深受艺术修养的滋养。艺术的熏陶,让他既能在朝堂上针砭时弊,也能在贬谪中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生活中,“无用”之事往往藏着生命的真意。苏州园林里的曲径通幽、太湖石的奇崛之态,看似没有实际功用,却让人在方寸之间领略天地之美;《浮生六记》里沈复与芸娘的日常雅趣,插花、品茗、赏月,这些“无用”的闲情,成就了最动人的生活诗篇。

在科技领域,“无用”的探索同样意义非凡。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翻阅大量古籍,其中许多记载看似与现代医学无关。但正是这些“无用”的积累,最终让她发现了挽救无数生命的良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起初只是宗教艺术,如今却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生活、艺术、科技的珍贵资料。

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守护内心那份“无用”的热爱。闲暇时读一首诗,在平仄韵律中感受文字之美;漫步山林,听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或是静坐窗前,看云卷云舒。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刻,恰是生活最珍贵的馈赠,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让生命变得丰盈而有温度。

庄子的“无用之用”,不是消极避世,而是提醒我们:莫让功利的目光遮蔽了世界的丰富与美好。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无用”之事,或许正是通往生命真谛的隐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