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政治学学科地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传统—现代—现代化

历史研究是人类社会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因而形成种种“发展阶段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人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出发,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段。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孔德 ( Auguste Comte) 关注精神文化的演进,把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科学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标准,区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一些关注后工业时代的学者,根据生产方式的变化,把社会发展历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1,或者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2,等等,这些阶段划分的方法体现了线性发展的历史观念。

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将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推上了世界舞台。这些新型独立国家普遍的特点是,经济主要依赖于种植业或资源型原材料开采,工业化水平低;政治形态更多体现个人和家族统治色彩,制度化程度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大多数人过着乡村生活,城市化和商业化水平低。

为了解释这些国家的状况并为这些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引,一些欧美国家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学者,依照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构建了一种现代化的发展理论。其中,传统 ( tradition) —现代 ( modern) —现代化 ( modernization ) 构成理论的基本框架,不发展 ( underdevel-oped) —已发展 ( developed) —发展中 ( developing) 成为常用的分析概念,经济起飞 (工业化、市场化)、社会转型 (城市化、世俗化)、政治转轨 (民主化、法治化) 成为基本研究命题。

解释从传统政治到现代政治的转变过程,是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学者伊斯顿 ( David Easton) 、阿尔蒙德 ( Gabriel A. Almond) 、阿普特 ( David E. Apter) 和亨廷顿 ( Samuel P. Huntington)等人。政治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作有伊斯顿的《政治体系》、阿尔蒙德的《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以及《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等。这些学者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因此,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转型是政治发展研究方向的支撑点。

早期的政治发展理论家以西方发展经验为基础,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现代化 (西方化) 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同质化、革命化、进步化、全球化与不可逆化的过程,政治民主化、自由化、分权化是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政府能力的有效性,实现政府权威的合理性,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性,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以及保证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保障现代化顺利进展的重要条件。

对现代化理论的批评来自非西方世界,“依附理论”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理论的主要批评者。 “依附理论”认为,以西方国家的发展经历为基础形成的理论模式,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特点,不能用来指导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践。该理论立足于第三世界特别是拉丁美洲的现实状况,研究落后国家 (或称不发达国家) 的发展问题,认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持续不断的对外扩张,造成了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全面依附,形成了不平等的中心国和外围国 (中心—外围) 并存且互相依赖的国际体系。不改变这种依附关系,不发达国家永远走不出落后的境地,为此,他们提出“脱钩战略”,主张建立独立的自主经济体系才是发展的关键。

无论是现代化理论,还是依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新兴独立国家 (多数也是落后国家) 寻求发展道路。不同的是,前者依据西方经验,主张走工业化、自由化、民主化的道路,后者分析殖民体系的影响,主张独立自主,脱离国际经济体系来谋求经济发展,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从最早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到后来认为“现代化”呈现多样性特点,这也是发展政治学的重要转向。

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促成了新型学科的产生。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分别从各自的学术视野出发,探讨社会、经济和政治现代化问题,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成为今天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和发展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到目前为止,发展研究所形成的传统—现代—现代化的分析框架和概念,也依然为人们所沿用。

1 参阅 〔美〕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 参阅 〔美〕 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