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制订计划的“高手”是实施怠倦者 如何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身边制订计划的“高手”往往是实施怠倦者。他们对“立Flag”非常热衷,不断地给自己定目标,但等到年中、年末回头看时,这些目标几乎都没有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让我们成为知行合一的职场人?看看Facebook(后改名Meta)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是如何做到职场有效规划的。
2017年1月3日,马克·扎克伯格在 Facebook 上写道:每年我都会接受一项个人挑战,去学习新东西,在工作以外的领域提升自己。近几年,我的跑步距离超过580千米,为家里做了一个简单的人工智能助手,读了25本书,学说中文普通话。2017年,我的个人挑战是,年底以前走访美国所有州,看一看各个州的人民。
马克·扎克伯格提及的是每年聚焦一个计划。在我们认为最难的语言学习方面,他于2014年全年聚焦中文,基本掌握了中文发音。2015年10月,他用中文普通话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随后还接受中文采访,流畅程度令人震惊。他是制订计划并能顺利完成的典型。
与马克·扎克伯格这位计划终结者正好相反的是,我们生活中,有不少制订计划的“高手”是实施怠倦者。
他们有年度计划、半年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旬计划和日计划,甚至恨不得每时每刻都要制订计划,保障自己的时间被填满。他们对计划抱有信心,对计划展现的未来雄心勃勃,并发誓在计划中干出成绩。
那么,这样美好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
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越是详细的计划,最终失败的可能性越大。正像网络上一个段子说的那样:“2020年我的目标,就是搞定2019年那些原定于2018年完成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我2017年时要完成的2016年计划的诺言。”
实际上,一直没有实现的梦想,容易对自己的人生形成伤害。当然这不是个别现象。2007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理查德·怀斯曼研究发现,88%的人无法实现年初制订的计划。
为什么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你的计划却无法实现?
我们以扎克伯格学习中文普通话这件事作为案例蓝本,以此了解其计划能顺利实施的真实原因。
对此,当时扎克伯格本人的解释是:“有3个原因使我决定学习汉语。第1个原因是我的未婚妻子(普莉希拉·陈)是中国人,她的祖母只会说中文,当我用中文告诉她我将和普莉希拉结婚时,她会很震惊;第2个原因是我想学习中国文化;第3个原因是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而我喜欢挑战。”
这里扎克伯格透露了3条信息:一是他学习中文的计划目标关联性强,与家人关联,这种强连接能够激发计划实施的动力;二是他认为学习汉语是一个挑战,恰恰他本人又喜欢挑战;三是他每年都会为自己定一个自己想要实现的计划,这一年主要的计划就在此。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日常制订计划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1) 目标太多,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
我见过一年制订20多个计划的人,减肥、读书、工作、旅游、考证……密密麻麻,让人感觉他特别忙,生活特别充实。
但到了年底,出现了3种情况:
● 大部分计划还停留在原地;
● 部分计划半途而废;
● 仅有一小部分计划得以完成。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简单来说,是限定时间内的目标太多了,反而失去聚焦;一个人想获得成就感,短期内得聚焦、专注。曾国藩的“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的坚持,正暗合聚焦目标的精髓。
(2) 设定的计划缺乏挑战性
为什么要制订较为容易的计划?因为这样实现起来不费劲,面子也好看,也会带来自我安慰。但越没有挑战的事情,很多人做起来越没有激情,久而久之便搁置了。《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当周遭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时,生活就没有了挑战;没有挑战,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3) 计划不可控,缺乏落地的具体方法
有的职场人的计划目标是“我今年一定要获得优秀称号”。梦想是可以有的,咸鱼也可能翻身,但这个计划本身来说,有点超出个人的可控范围。是否优秀这件事本身并不在你个人的控制范围,它不像扎克伯格的目标是可控的。不可控的目标就不具备落地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目标太多,缺乏挑战,不太可控都可能导致计划流产,让制订计划的人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这属于战术失策。
心理学对为什么制订计划未实施也作出了相应解释。
TED演讲者德雷克·西弗斯曾说过,很多心理学实验已证明,当一个人把他的目标公之于众时,会不自主地想象自己成功实现目标后的样子,内心已经得到极大满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就懒得再去做一遍了。这是心理失策。
战术失策和心理失策导致了计划失败,但如果用工具确保计划合理并有效实施下去,目标就可以被实现。
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像扎克伯格一样提出计划并顺利实施?扎克伯格的成功秘籍,具体可以分解为三个步骤、五个动作。
三个步骤分别如下。
● 从确立计划(目标)入手,解决无法执行的问题。
● 从实施过程入手,解决半途而废的问题。
● 从计划复盘入手,解决评估提升的问题。
五个动作分别如下。
● 通过挑战技能黄金比例确定目标。
● 精简计划。
● 缩小改变幅度。
● 设定正向反馈机制。
● 构建自我评估表。
具体解释如下。
从确立计划(目标)入手,解决无法执行的问题
目标设定得是否合理是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需执行以下2个动作。
动作1:通过挑战技能黄金比例确定目标
下面的心流体验图,横坐标代表提出计划的人的技能情况,纵坐标代表计划(目标)的难度,也就是挑战。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心流通道”外的交会点,要么低技能高挑战导致焦虑,要么是高技能低挑战导致无聊。这和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受类似。只有在技能和挑战相抵或挑战略高于技能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形成一种“心流感受”。这是一种通过努力完成超出平时能力的满足感,如同一股力量在心头流动。
简而言之,在职场上我们把这样的目标叫作“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以你的能力能简单完成的目标,即使实现你也会缺乏成就感、满足感,所以,这样的目标要从你的目标体系中剔除。
除了利用挑战技能黄金比例确定目标,还需要“精简计划”,即我们要介绍的第二个关键动作。
动作2:精简计划
建议向扎克伯格学习,一般每年设置1~2个主要计划即可。当你的计划太多,精力和精神状态却无法完全跟上时,会导致事事都想做,却事事都无法顾全的状况。
所以,要对众多计划进行筛选,挑出最基本的计划,把无关紧要的旁枝剔除,并为保留的计划排定先后次序。
计划设置好了,是否可以进入实施阶段?稍等,建议先用CCA工具测试计划的可行性。

C:是否具备复杂性(Complexity)。
这是检验“挑战与技能黄金比例”的主要指标。简单的计划不叫计划,只能算是当下的常规动作。如何评估计划的复杂性?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考虑。
一是将制订计划的人自身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例如,他每年一般读25本书,这次计划读25本或者低于25本,就相对简单了。
二是将提出计划的人与身边的人进行横向比较。例如,你的朋友,平均一年阅读50本书,你计划阅读多少本比较合适呢?
综合以上因素,建议阅读计划可以设置为30~40本。“跳一跳,够一够”就能完成的目标,更容易挑战成功,获得成就感。
又如,制订计划有输出意愿,可再增加挑战难度——计划实施期间,写出15~20篇书评。
复杂性旨在提升计划难度,攻克后才会有满足感。
C:是否具备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这是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原因要从心理学上焦虑的根源说起。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情绪?是因为担心失败,担心能力无法匹配目标。所以,你在制订计划时,一定要考虑目标的可控性。
例如,你计划在特定时间内实现晋升高管的愿望。愿望很好,但一定能实现吗?你说可以努力,但是因为决定权不在你手中,一旦这个计划存在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你的内心就会焦虑。
打个比方,登上山顶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证明了我们爬过山,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你能否晋升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多种偶然或必然的因素影响。可控的是你的行为,比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及时提出创新问题、写出多少篇部门宣传文稿,等等。具体来说,你本身可以搞定的,是可控的;其他均可设定为不可控。
基于此,从个人角度而言,结果导向的目标计划都不利于心态培养和个人成长。这也是很多公司一直推行结果考核导向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却无成效的真实原因。
A:是否具备可评估性(Assessable)。
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计划一年读25本书,就是25本,计划写出10篇文章,只要写够10篇就可以,这是可评估的。但是你要说,写出的10篇点击量超亿的文章,这就无法掌控、无法评估,属于“屁股指挥脑袋”,这个计划是不切实际的。
具备以上3点特性的计划才能进入实施阶段。
从实施过程入手,解决半途而废的问题
进入实施阶段,除了坚持、努力,有两个动作至关重要。
动作1:缩小改变幅度
稍微有点难度的挑战都足以让有些人退缩,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瞬变: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办法》所提出的“缩小改变幅度”策略,即设定小目标,达到小胜利。
例如,将1千米的路分为10段来走,小碎步前进容易达成目标。一年的目标太遥远,不如将时间间隔调整为1个月去逐步攻克。
这已被无数人证明是可行的方法。
动作2:设定正向反馈机制
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写博士论文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当人们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常会有欲罢不能的感觉。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做事被别人认可或能帮助到别人时,他得到正向反馈,会更加热衷于做同样的事。
除了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外界正向反馈(他在书中把这叫作即时反馈),我们认为正向反馈机制还包括内在正向反馈,毕竟我们不确定事事都能获得外界反馈,这时就要启动内心的小宇宙平衡和调剂自己的状态。
内在正向反馈顾名思义,就是由自己操刀进行内在调整,自我探寻现在和过去的进步,总结并加以肯定,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未必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别人身上,要知道每个人的起点和资源都有差异,精力从外转向内,了解自己的进步,尊重自己获得的每一点成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计划复盘,解决评估提升的问题
计划实施完毕等于计划完成了吗?并没有,此时还有一个动作需要实施,那就是复盘。完成不是计划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善于复盘,可以有效解决评估提升的问题。
动作:构建自我评估表
通过自我评估找到这次计划实施的经验和不足,以便于下次优化,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复盘。复盘时,可以问自己4个问题:
● 计划内容难度是否足够?
● 自己在实施中有没有足够用心?
● 这次计划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哪些不足?
● 这个计划阶段自己是否有成长?如果有,都在哪些方面?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按计划填写如表1-1所示的表格,保存下来,以备下次跟踪使用。
表1-1 复盘示意表

(如有多个计划,列多表)
总之,三个步骤、五个动作,分解实施计划,及时进行微调和改变,坚持下去,对个人成长定有裨益。
为什么扎克伯格的计划能实现?这里固然有其超强的执行力,但是对我们的启发在于:行动加合理的规划,再辅助过程实施和事后评估,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却一直在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我们可以用好CCA工具制订合理的计划,可以缩小改变幅度,设定正向反馈机制,最终完成计划。
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与“间歇性雄心壮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光说不练假把式”的过去,说声Byebye。
精进自测题
回顾下近三年立的Flag,未实现率超过50%了吗?看了这篇文章,你打算如何优化自己的计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