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城市文明。200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表明我国早在5 500年前就出现了城市,使中国城市的历史向前推进1 000多年。城市起源、发展、成熟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村庄受到一种外来挑战而急骤扭转,脱离以饮食和生育为宗旨的轨道,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而形成的1。但东西方城市的形成过程不完全一样。钱穆认为,“西方是由废除堡垒而成立新的都市,中国城市则由不动而永远在政治、经济上有其地位。”2
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已出现城垣,主要用于防避野兽侵害和其他部落侵袭。进入奴隶社会后,城垣性质发生变化,“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郭起着保护国君、看守国人的职能,同时进行社会管理、社会生产、社会教育。文献记载夏代从禹开始,曾先后在阳城、斟鄩、安邑等地建都3。 《管子·乘马篇》记录了先秦建都的区位选择,“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秦自封建制转郡县制后,开阡陌而去封疆,于是鸡犬相闻,居民相望,农村散布,而原有的古城圈则逐渐增添而扩大,至秦汉时有1 000多城4。
丰富多样的城市为国内学者开展城市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城市建设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历史学者主要研究城市扩展/发展历史,如傅崇兰以运河为中心,研究运河城市的历史风貌,出版了《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赵冈在《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中从经济层面研究了中国城市的曲折发展。规划学者研究城市规划/建设史,如董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介绍了我国不同朝代、典型城市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发展等;李百浩团队研究了我国近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并开展了上海、天津、武汉、重庆、青岛等重点城市的研究。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建筑学者从人居角度研究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版了《广义建筑学》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和《明日之人居》等著作,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地理学者重点研究了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等,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经历了起步期、研究积累期和多元化时期等三个研究期5。
笔者具有地理学、土地管理学和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背景。结合学科背景,笔者采用空间分析、文献研究方法,研究了重庆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脉络、扩展特征,并开展了城市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等研究,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重庆市城市扩展与城市规划管理研究》。随着研究深入,笔者发现传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空间问题看到的结果是“死”的,再炫酷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回答复杂的社会变迁投射在空间上的变化。因此,笔者决定跳出空间结果研究的桎梏,转入基于纪事的空间过程研究。
笔者发现无论是城市规划研究,还是城市建设研究,不能只关注结果,实际上过程比结果更精彩。在结果看来,城市扩展就是空间外延;但从过程看,涉及人口、军事、政治、商贸等方方面面,而一些偶发性事件可能引起空间巨变。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城市,这些要素的影响力也不尽相同。以重庆为例,她曾是国民政府陪都,也曾是“三线建设”重点城市,这些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城市历史资料、地图数据、笔记日记、回忆访谈等。通过过程研究发现,这座城市在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可追溯到南宋的“钓鱼城攻防战”,近代则集中体现在陪都时期,而陪都时期留下的工业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三线建设”决策,“三线建设”又为后来的重工业城市、 “中心城市”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重庆的“陪都岁月” “三线建设”和“中心城市”之间有一条“遗传基因链”,一脉相承。发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客观、公正地评价当时国家政策的得失、城市建设和规划的经验与教训,而不是基于今天的 “上帝视角” 或者 “事后视角” 草率评判。
从公元前314年张仪筑城算起,重庆迄今有近2 400年的建城史。囿于资料原因,笔者重点研究1891年重庆开埠后的城市空间变迁。从1891年到2011年,刚好120年——两个“甲子”的跨度。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大致又分为前后两个甲子。第一个甲子中,重庆在屈辱中开埠,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府西迁、重庆大轰炸、国府还都等一系列事件;第二个甲子中,重庆在欢呼中解放,经历了城市接管和改造、 “大跃进”、三线建设、 “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成立直辖市、西部大开发等重要事件。两个甲子比较发现,重庆的城市变迁就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即前“枯”后“荣”。第一个甲子,有高潮,最终走向民生凋敝;第二个甲子,有低谷,正在走向民族复兴。通过纵向比较,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来之不易。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也是本书的价值。
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期刊、书籍、图集、文件汇编等文献资料和影像数据,尤其是纪事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回忆录、访谈录等资料。笔者尽可能地将每个参考资料都引入参考文献,尤其是涉及当事人原话或观点性的话语都一一注明,但难免挂一漏万。作者毕竟不是事件参与者,个别内容可能会与历史真相不完全一致,不对之处,望读者海涵。
1 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 演变和前景.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钱穆口述,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248.
3 侯幼彬,李婉贞.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 同②.
5 周春山,叶昌东.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地理科学进展, 2013年第32卷第7期,103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