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力:推动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基于三者特征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理分析

(一)科技、产业、金融的主体与特征

1.科技

这里的科技意指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主体主要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学研究主体,以及企业的研发部门等产业科技创新主体,主要产出科研成果。其中,新型研发机构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研发服务,它们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介于研究院所与企业之间,较为灵活且复杂。

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正外部性、风险性、复杂性、收益性等特征。

(1)不确定性。科技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科研活动尤其是创新程度比较高的科研活动属于价值对象系统和价值工艺系统,其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即要创新的目标物是否如当前所想且研究方案能否行得通均不能确定。

(2)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指的是,其经济活动的收益对于第三方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特别是对一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基础性技术和共性技术。

(3)风险性。科技创新是一个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随机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和结果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

(4)复杂性。科技创新呈现出技术复杂性和组织网络复杂性的特征。

(5)收益性。科技创新成功会产生常规经营所不能带来的超额利润收益,即创新收益是指因科技创新而获得的超过正常收益的收益。

2.产业

这里的产业是指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由同类或相近性质的生产或服务企业组成的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产业主体主要为企业,按企业性质可以分为国有、民营、合资、外资企业等。按企业规模可以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业等。按企业业务内容可以分为科技型企业和非科技型企业。企业主体的风险偏好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业务等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中小科技企业因不具备经济规模和雄厚的资金优势,较弱的自身实力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决定了其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快、新、准”的特点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风险与收益并存,尤其是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初始阶段和研发阶段。而大型科技企业有较强的信贷能力,融资渠道通畅,比中小企业更有能力承担科技创新所需的高额固定成本,同时,大型企业的科技人才和设备要素较为集中,因此,大型企业在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企业是构成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单元,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1)规模性。产业是个别的、偶然的人工物成为大量的、必然的社会物的过程。规模性生产是产业的重要本质特征。

(2)盈利性。产业化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量,产业的盈利性是产业的重要特点。

(3)结构性。结构性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化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

(4)系统性。产业发展是由于产业间有机联系的建立而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建立。

(5)生产力性。生产力性表现为产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本质是由产业发展来推动的。

3.金融

这里的金融是市场主体利用金融工具将资金从资金盈余方流向资金稀缺方的经济活动。金融主体是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驱动力量,主要涉及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投资机构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等。在通常情况下,A轮投资通常由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VC)机构投资,B轮投资由专业投资机构和机构投资人投资,C轮投资和D轮投资常由私募股权机构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

金融资产具有期限性、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1)期限性。金融资产一般都有固定的偿还期限,如贷款。

(2)收益性。金融资产可以取得收益,或者价值增值。这相当于投资者让渡资金使用权的回报,无论是股息、利息,还是买卖的价差,都是金融资产的收益。

(3)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其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金融资产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以合理的价格迅速获得现金。

(4)风险性。金融资产可能到期不会带来收益,甚至会带来损失,这种不确定性就是金融资产的风险。

(二)基于三者特征的科技、产业、金融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1.科技与产业的链接

科技与产业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科技创新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调整需求结构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活动的产出能够带来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通过企业主体作用,科技创新成果经过商品化、市场化,向规模化发展,科技辐射带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同时,企业通过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为消费者提供创新产品,并通过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反馈,收集新的科技创新需求,形成科技知识循环,并推动产业升级发展。

2.产业与金融的链接

金融规模的扩大、金融效率的提高能够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合理的金融结构会有效平衡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高效配置资源,使资本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及行业转移,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通过产业发展促进金融资本增值来反哺金融行业发展。

3.金融与科技的链接

金融与科技具有正相关关系。科技创新为金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金融端一方面直接支持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主要通过支持产业发展间接作用于科技创新。技术发展对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如金融科技等,同时,科技发展也是金融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金融科技是基于底层技术创新而提供特定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方式。先进的金融科技表现具有高水平的数字化程度,可以加深金融市场化程度,提高企业、项目和高校之间创新资源的流动速度,促进创新强度提升。

4.科技、产业、金融融合互促机理

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相互促进、循环发展。在这种循环中,科技端主要产出科研成果,其发展可以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转变产业需求结构(如新产品、新服务)、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为金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产业端组织人力、提供研发资本,通过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提高生产率或提供创新产品,同时通过市场反馈,整合新的科技创新需求,形成新的科技产业循环,迭代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反哺金融。金融端的主要作用是,为研发活动、科技成果转化、扩大企业产能等提供金融支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金融资产同时实现自身增值。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牵引科技、产业、金融发展;政府为科技、产业、金融发展提供战略引导和支撑,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融合互促的重要保障。

(三)“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本书认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是一个科技、金融持续赋能产业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科技和金融是促进产业健康、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具体而言,“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主要是指:金融端为产业端和科技端提供金融支撑、资源配置,科技端为产业端和金融端提供技术基础,产业端通过来自金融端的金融资本和科技端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升级,并通过市场增值回馈科技端和金融端,并不断循环运行。“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则是指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下,国家通过统筹引导和系统推动,构建高效协同、融合互促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见图2-1)。

图2-1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生态示意图

2.特征

(1)创新性。“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金融创新三个方面。产业创新往往具有高风险、收益不确定等特征,风险投资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对资本的需求,因此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风险投资等金融活动的基础。同时,金融创新可以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金融政策、金融服务以及产学研结合的需求。

(2)共生性。“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是科技端、产业端、金融端共同作用的产物,三者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支撑三者交互作用、相互促进、迭代发展,形成共生生态体系。

(3)一体性。“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是科技、产业、金融的有机结合,科技、产业需要金融资本支撑,金融需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实现资本增值。同时,“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相互协同支撑的系统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