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案例解析(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案例

【案例概要】

患者,男性,57岁,已婚,高中学历,退休工人。

(一)主观资料(S)

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2次。

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及言语含糊,伴眩晕,无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无口角歪斜、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肢体麻木,无意识障碍、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无视物模糊、黑矇、胸闷、心悸;症状持续约10分钟后自行恢复正常,故患者未进一步就诊。2日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突发上述症状,持续约20分钟后恢复如常。现为进一步诊治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胃纳及精神可,因担心症状会再次发作而略感焦虑,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5年,血压最高170/100mmHg,规则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于140~150/80~90mmHg;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史。家族史:其父亲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生活方式:吸烟史30余年,1~2包/d;平时很少运动,喜肉食及油炸类食品。家庭关系和睦、融洽,收入稳定,与妻子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关系良好。

问题1.根据现有资料,考虑可能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可能。

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是完全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信号。TIA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主要与大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微栓塞等病因有关。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或伴有瓣膜性和非瓣膜性心脏疾病。TIA常突然起病,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反复发作,但不遗留神经系统体征。根据受累血管和部位的不同,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前者主要表现为缺血对侧肢体的单瘫、轻偏瘫、面瘫和舌瘫,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等;椎基底动脉TIA则常表现为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可有单侧或双侧面部、口周麻木,伴或不伴对侧肢体瘫痪、感觉障碍。

该病例患者具有高血压、吸烟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父亲有脑梗死病史,现反复出现一过性的单侧肢体无力及言语含糊,可自行缓解且不遗留后遗症,故考虑TIA可能。

问题2.有没有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

该患者有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含糊,需要警惕是否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能。

问题3.接下来需要做哪些检查?

对新发TIA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及评估,检查及评估内容包括:细致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神经系统体征),此外还应选择以下相关的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和血脂。

2.血管检查

动脉易损斑块是栓子的重要来源,颈部血管超声有助于判断有无颈动脉的斑块,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进行评价。CTA、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可评估颅内外血管的血流情况。

3.心脏评估

心电图检查可明确有无心律失常,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有无心源性栓子来源如心脏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等。

4.头颅CT或MRI

患者在就诊当日应进行急诊头颅CT或MRI检查,以除外出血性病变和急性缺血性卒中。

(二)客观资料(O)

1.体格检查

体温36.7℃,呼吸18次/min,脉搏72次/min,血压136/82mmHg,身高167cm,体重81kg,BMI 29.1kg/m2,腹围93cm;神志清楚,言语清楚,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心肺未闻及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

2.辅助检查

血常规:RBC 4.56×1012/L,WBC 6.4×109/L,Hb 137g/L,PLT 174×109/L;肝功能:ALT 25U/L,AST 17U/L;肾功能:BUN 4.2mmol/L,Cr 91μmol/L,UA 352μmol/L;空腹血糖5.6mmol/L;血脂:TC 6.53mmol/L,LDL-C 4.27mmol/L,HDL-C 0.89mmol/L,TG 1.61mmol/L。

心电图:正常心电图。

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心脏超声:左心房增大。

颈动脉超声:右侧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

问题4.目前的诊断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目前诊断:

1.TIA TIA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该患者有高血压、血脂异常,2个月前突发局灶性脑功能损害症状,符合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的表现,而且短时期内症状完全恢复,不遗留神经系统体征,头颅CT检查无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病灶,故可诊断为TIA。

2.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 患者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考虑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诊断明确。

3.高血压2级(很高危)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最高170/100mmHg,符合2级高血压的诊断;患者有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且伴发TIA,故为很高危。

4.血脂异常 患者此次血脂检查提示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故诊断明确。

5.肥胖 根据患者BMI,诊断明确。

6.向心性肥胖

问题5.疾病的严重程度?

TIA发病后2~7日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目前一般采用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短期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表2-1),对于疑似TIA的患者都应早期进行ABCD2评估。ABCD2评分≥4分者,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

该患者的ABCD2评分为3分,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相对较低。

表2-1 TIA的ABCD2评分

问题6.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

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急性缺血性卒中

TIA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消失前应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鉴别,其鉴别主要依赖于症状、体征的持续时间。TIA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短期内可完全恢复而不遗留症状;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多为持续性,常大于24小时,且发病早期头颅MRI+DWI检查可显示缺血灶,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

2.癫痫发作

脑部异常过度神经元活动引起的症状和/或体征,多短暂出现,持续数分钟或数秒,常表现为肢体抽搐,由躯体的一处向周围扩展,可出现发作后的瘫痪或其他功能丧失;癫痫患者多有脑电图异常,有助于鉴别。

3.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患者年龄多为50岁以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与椎基底动脉TIA相似。但前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发作时伴有耳鸣、眼球震颤,反复发作后听力减退。

(三)问题评估(A)

1.目前诊断

TIA;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高血压2级(很高危);血脂异常;肥胖。

2.目前存在的健康问题

(1)危险因素: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缺乏运动、喜肉食及油炸类食品)。

(2)患者短期内出现反复TIA发作,出现缺血性卒中的风险较大,需积极治疗TIA,避免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

(3)目前已经存在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要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延缓疾病发生发展。

3.并发症或其他临床情况

患者有TIA发作史,存在短期内卒中复发的风险;且同时存在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多种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辅助检查提示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易伴发缺血性心脏疾病等临床情况,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

4.患者依从性和家庭可利用的资源

患者依从性佳,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可,能坚持药物治疗;经济收入稳定,家庭关系融洽,家庭支持度较高。

问题7.针对该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
1.危险因素控制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各种可控危险因素,达到推迟脑血管病的发作或预防脑血管病再次发作的目的。

(1)改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建议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降低钠摄入量,增加钾摄入量;建议有吸烟史的TIA患者戒烟;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采用适合自己的运动来降低卒中的危险性。

(2)高血压:

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TIA患者,发病数日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日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血压宜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3)脂代谢异常:

对于非心源性TIA患者,应予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主要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作为血脂的调控目标,对于TIA患者,LDL-C的目标值应≤1.8mmol/L或LDL-C下降≥50%。

(4)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对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和TIA事件,推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目标为<7.0%。

2.口服抗栓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非心源性栓塞性TIA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发病在24小时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日;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用药。

(2)抗凝治疗:

伴有房颤的TIA患者推荐抗凝治疗以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并应在影像学检查排除脑出血后尽早开始。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的目标剂量是维持INR在2.0~3.0。

(3)外科治疗:

严重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伴有症状性椎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应考虑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

问题8.转诊指征。

以下情况应及时转诊:

(1)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时间>1小时。

(2)短时期内反复发作TIA。

(3)疑为心源性栓塞性TIA。

(4)ABCD2评分≥4分。

(5)对于症状发作72小时内并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ABCD2评分≥3分;ABCD2评分0~2分,但不能保证系统检查2日之内能在门诊完成的患者。

(6)因设备原因无法进行检查者。

(四)问题处理计划(P)

1.进一步检查计划 进一步完善头颅MRI、颈动脉及颅内动脉CTA等检查,明确血管病变情况。

2.治疗计划

(1)患者本次发病至就诊未满72小时,且ABCD2 评分≥3分,全科医生建议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2)非药物干预

① 饮食指导:限制饮食中食盐的摄入,减少膳食中脂肪含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推荐食盐摄入量≤6g/d;每日摄入胆固醇少于300mg,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饱和脂肪<10%。② 适当体育锻炼:在病情稳定及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方式可以选择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每次30~45分钟,每周至少5日。③ 体重管理:通过有计划地锻炼、限制热量摄取和日常运动来控制体重,使BMI<24kg/m2、腰围<90cm;④ 戒烟。

(3)药物治疗:① 抗血小板。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② 调脂、稳定斑块治疗。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口服。③ 继续降压治疗。缬沙坦80mg,1次/d口服。

3.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1个月后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全科医生告知患者TIA后短期内有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因此需坚持长期药物治疗,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如出现发作间隔缩短、持续时间延长、临床症状加重,则是发展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警信号。全科医生告知患者需识别预警信号,如出现预警信号,应立即就诊。

【案例提示】

TIA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TIA患者在近期有很高的卒中发生风险。而对TIA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也是减轻卒中疾病负担的最佳方法。TIA的社区预防重在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干预,这也是TIA预防和治疗的基础。其措施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等疾病。对于TIA患者,应积极防治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在干预危险因素的同时,给予抗栓药物治疗以预防再次发生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