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历史文化传统

平遥古城于 1997 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是陶尧故郡[1]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 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是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这是中国最基层一级的城市。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习近平总书记 2022 年 1 月 27 日考察调研平遥古城,平遥古城全面展示了中华文化、晋文化、晋商文化,平遥文化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梳理历史文化有着传承意义,读懂平遥,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平遥古城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的趋势符合时代文化历史诉求的走向。

平遥古城,大明成化《山西通志·建置沿革》及清康熙《平遥县志》均载记:“平遥县帝尧初封于陶即此”;“平遥古邦畿地,盖自尧之陶侯而都之也,故名平陶,后魏易名为平遥”。两汉时期,平遥县称中都,史书多处有载。康熙四十五年《平遥县志》载汉文帝“称子武为代王,都中都,则今之平遥县矣”。

自从中国郡县制出现后,一直保留县的建制、县城形态,它就这样横亘在三晋大地,这是标本式的价值;平遥历史文化多元丰富,博大精深。平遥推光漆的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始终与人类文明的进程同步。平遥历史文化的渊源,可以博得平遥历史文化的广度,也可博得平遥历史文化的深度。

据文献记载,在尧舜禹时代均“斩山木”而作“食器”“祭器”,并且还“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战国时代,韩、魏、赵三卿分晋,平遥县属赵国,此时平遥一带的漆器已具雏形。历经魏晋南北朝油饰彩绘工艺技法,至唐宋元时期的平遥地区,木作、雕刻、漆饰等手工业已相当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平遥商人的崛起,漆器业逐渐发展起来,漆艺制品走进了豪商巨贾之家,进入了民间。清末到民国时期,平遥有漆器坊、皮箱铺十九家,多款式、多题材的漆器品种遍及各家各户,以平遥为代表的漆器品已经辐射到三晋大地及其他北方广大地区,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法兰西、波斯、东南亚各国。1958年3月,平遥推光漆器厂正式成立,平遥推光漆器工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经典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进入 20 世纪 90年代之后,平遥推光漆厂停业破产,平遥传统推光漆器工艺濒临断代的危险。2010年以后平遥推光漆器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漆水泱泱,薪火相传,博大精深,千文万华。漆器艺术,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和陶瓷文化、茶文化一样,共同成为华夏文明的符号,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陶唐故地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了汇通天下的晋商奇迹,传承了千文万华的漆艺文脉,久负盛名的平遥推光漆器是伴随着古城应运而生的一朵中国工艺美术奇葩,与扬州漆器、北京漆器、福建漆器并称“中国四大漆器”。平遥推光漆器是一种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的手工漆器,称为平遥推光漆器。平遥推光漆器外形古典厚重,光滑细腻,绘制图案精美,经久耐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为漆器中的精品。

2015年,平遥被评为“中国推光漆艺之都”。随着平遥古城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国际雕塑节等活动的相继成功举办,旅游业空前繁荣,平遥漆器作为旅游纪念品重新焕发生机,市场需求大幅上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漆器产业列入平遥文化产业发展项目。2006年,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 2007 年起,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平遥)漆文化艺术博览会,邀请中国漆艺泰斗乔十光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漆艺专业主任周剑石先生以及国内各漆器产地漆艺大师和日本、韩国多位漆艺专家参与活动,广泛听取他们对于保护传承平遥漆器技艺和振兴平遥漆器产业的建设性意见,形成了以优秀的学术成果带动漆器产业发展的思路。

世世代代的平遥人,以千年如一的姿态,守望着大漆文化这一国粹,让民族瑰宝的香火绵延不断。平遥推光漆器因其观赏性、实用性、传统性的完美结合,在中国漆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髹饰之绝,材质之特,品位之高,一直受到世界的瞩目。2020年,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山西文博会上观看了平遥唐都推光漆器展区,称赞平遥推光漆器是“山西一宝”。2022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平遥时指示,要把推光漆器等文化瑰宝推向世界,平遥又兴起了漆器国礼研发制作热潮,揭开了平遥推光漆走向世界新的一页。

平遥推光漆器的文化生态就诞生于此,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技艺在平遥独特的文化生态空间和历史文化语境中,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手手相传,相研成习。

[1]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第143.

现在保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扩建时的原状,城内现存6大寺庙建筑群和县衙署、市楼等历代古建筑均是原来的实物。城内有大小街巷 100多条,还是原来的历史形态,街道两旁的商业店铺基本上是17世纪至19世纪的建筑。城内有3797处传统民居,其中400多处保存价值较高,地方风貌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