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8章 将军私心稳皇嗣
想不通的人还有高力士,他自诩比李林甫更懂圣人,可他已经越来越看不清自己服侍的这个皇帝。
随着年岁增大,圣人的心理已经更加诡谲多变。
他小心翼翼地端了一杯西山白露茶递给李隆基,又仔细地为李隆基抚平衣服下摆的皱褶,见一本奏抄已经批完,这才小心翼翼陪着笑脸道:“大家尝尝,这是洪州那边最新进贡的。老奴看大家好些日子没这么开心过了,今儿难得寿王逗乐,是不是赏他点什么?”
这是试探,每个人都在揣摩李隆基为什么要叫李瑁参加朝会,以及对祥瑞之事的真实看法是什么。
但其实就连李隆基自己,可能也不太明白这其中的原因。
整件事从明面上看,和李瑁没有任何关系。
李隆基不过是心中一动,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就浮现了这个人。
想起了他面对杨家姻亲的残暴,想起了他无谓正妃被抢的洒脱,想了他连夜行军雷厉风行的手腕,不论从哪一个方面,都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
李隆基莫名地感觉到不安,他从李瑁的身上,似乎嗅到了某种隐秘的危险气息,而这种感觉,在之前的李瑁那里从未有过。
他找不到原因,但他相信自己的直觉。
当年正是依靠这份直觉,他和太平公主联手击败韦后逆乱,又反杀太平公主,顺利坐上龙椅。
所以他叫了李瑁来,想试探对祥瑞一事的看法,想分辨到底是李林甫那派的还是李亨那派的。
结果,李瑁一番插科打诨,他什么也没看出来。
李隆基接过茶,浅啜了一口,淡淡道:“他还年轻,别骄纵了他。”
这句话像是在打压,却又像还有大用,高力士不敢再问,心中却是暗暗警惕。
他虽对李隆基尽忠,可也免不了为自己的下半辈子打算。
李亨生性忠厚,即位之后必然会善待自己。
可李瑁就不同了,此子生性残暴,若是他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加上自己在立储上帮李亨说过话,弄不好要被寻仇。
刚出南薰殿,守在外面的边令诚马上迎了上来:“干爹,您累了吧?儿子给你捶捶腿。”
高力士摆了摆手,将他唤到一个无人的角落,问道:“你这一直在派人暗中盯防寿王吧?”
边令诚吃了一惊,又赶紧挤出笑脸道:“什么事都瞒不过干爹。”
怕被高力士责骂,他赶紧补上一句:“儿子今天就把人都撤了,干爹放心,寿王什么都没察觉。”
高力士沉默片刻,忽然道:“可曾发现他有什么异常?”
边令诚一怔,随即精神大振,笑道:“目前还没有,干爹要是有心,儿子加派点人手。另外,寿王宅使侯集一直想投靠我们,里应外合,寿王要真有什么不臣的举动,保管立刻发现。”
高力士心内有点不安,动用宫人对付亲王怎么说都是逾矩,可他看圣人对李瑁越来越关注,不禁担忧下半辈子安危,更忧心大唐命数。
李瑁登基,绝非大唐良主啊!
自己一片丹心,就算被人主误解,只要能护得圣人江山万代,受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覆巢之下无完卵,只有大唐兴,自己也才能安享晚年。
高力士打定主意,对边令诚道:“只能远盯,不能出格,更不能被寿王发现。”
边令诚忙应了声,喜滋滋地下去安排了。
就在李隆基、李亨和李林甫都各怀心事,暗流涌动的时候,坐山观虎斗的李瑁正在自己的王宅里饮酒听曲,不亦乐乎。
武庆在旁边一头雾水,忍不住道:“大王,你花费了这么多心思去搞萤火群龟,好像我们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啊。”
“谁说没有好处?”李瑁白了他一眼,“你别老盯着赏赐、官衔那些没用的俗物,眼光得放长远一些。”
这次他才是最终的赢家,简直赚得盆满钵满。
首先,太子和李林甫之间的矛盾被激化,两派后面一定会加大攻讦力度,直到生死相逼。
这样势必搅乱整个朝局,而朝局不安,则边境不安。
水越浑,他越有机会。
其次,李隆基最近被这祥瑞一事烦得不行,天天盯着两派吵架,自己也要琢磨,已经没有心思再去追究杨玄璬的下落,化解了自己的危机。
武庆被莫名其妙数落了一通,又没得到恰切的解释,更加茫然,不过看李瑁高兴,心想,主子说有好处,那就有好处吧。
李瑁还嫌现在火拱得不够大,情势不够激烈,对武庆道:“巴掌都扇到脸上来了,我看这两边还瞻前顾后,踟蹰不前的,干脆我们好人做到底,给他们搞桩更大的。到时候烈火燎原,他们站不住,就会跳脚。一跳脚,我们就有热闹好看了。”
。
。
。
大唐开元二十九年十一月甲子,晴。(公元741年12月29日)
一个多月后,太湖神龟总算运到了。
李隆基下令,在长安城内神龟必经之路上扎了十几座花楼,招徕民众纷纷携老带幼前来围观,与民同乐。
一时间,长安城内热闹非凡,众人都挤在朱雀大道两旁,看着几十匹骏马拉着一个巨大的水箱缓缓行进,一个如小山般隆起的龟壳在水箱中随波荡漾。
所到之处,民众纷纷欢呼。
这龟上的字是不是真的先不论,这么大的龟没几个人见过,就为了这个奇景,也值得亲自来看一看。
李隆基和李亨、李林甫等人在宫门前面的万寿正阳楼前远眺,看见人头涌涌的盛况,更加彰显盛唐气象,李隆基不由得流露出微笑。
最善于揣摩上意的李林甫当即大进阿谀之词,将李隆基夸得天上有,地下无,超过尧舜,直逼汉武,就连鼎鼎有名的“天可汗”都得退后一步。
李隆基受之无愧,心想即便是太宗时期,也不可能有这么丰饶的国力。
就在此时,听得下面喧嚷的人群中传来议论声,一名男子高声道:“看哪,那龟背上的字听说是代表太子终承天命的。”
一名老妇接口道:“这说明,陛下好,但是太子比陛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