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暗流涌动,风云突变
第十四章:暗流涌动,风云突变
击退蒙古军队的进犯后,南宋边境暂时恢复了平静,临安城也再度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然而,苏哲并没有被这短暂的安宁冲昏头脑,他深知战争的阴影随时可能再度笼罩,且国内隐藏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此次战争虽取得胜利,但也暴露出南宋军队在后勤保障、指挥协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阻力依然存在,随时可能引发新的危机。
为了提升军队的整体实力,苏哲在战后迅速投入到军队的整顿和训练工作中。他重新规划了军队的编制,优化了各兵种的协同作战方案,还加强了对士兵的军事技能和战术素养的培训。此外,苏哲还十分注重军队的后勤建设,他亲自监督粮草的储备和运输工作,确保在未来的战争中,军队能够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
在忙于军事事务的同时,苏哲也没有忘记改革的大业。他深知,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南宋的国力,让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继续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鼓励农业生产,扶持商业发展,大力兴办教育,培养各类人才。
然而,苏哲的改革举措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既得利益集团受到了冲击,他们对苏哲的仇恨和反对也日益加剧。这些人在朝堂上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诋毁苏哲,企图破坏他的改革计划。
这日,早朝之上,户部侍郎林大人率先发难。他手捧一本厚厚的账本,满脸怒容地向皇帝奏道:“陛下,苏哲将军推行的改革举措看似造福百姓,实则暗藏祸心。这账本上清楚地记录着,自改革以来,朝廷的各项开支大幅增加,而税收收入却不增反降。如此下去,国库迟早会被掏空,国家危矣!”
林大人的话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一些支持苏哲的官员站出来为他辩护,但反对者们却不依不饶,双方争论得面红耳赤。
苏哲静静地站在一旁,听着众人的争论。待朝堂稍微安静下来后,他上前一步,向皇帝行礼说道:“陛下,林大人所言与事实不符。改革初期,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朝廷确实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导致了开支的增加。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必将带来丰厚的回报。随着改革的深入,农业产量提高,商业活动日益繁荣,税收收入自然会随之增长。而且,臣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增收节支措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库状况将会得到显著改善。”
皇帝微微点头,似乎对苏哲的解释表示认可。但林大人却不肯罢休,他冷笑道:“苏将军,你说得倒是轻巧。可这些所谓的‘长远回报’究竟何时才能实现?如今国库空虚,连军队的军饷都难以按时发放,这可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你身为改革的主导者,难道不该为此负责吗?”
苏哲心中明白,林大人这是故意刁难,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他说道:“林大人,军饷发放的问题,臣已经在着手解决。臣已经与各地的富商和乡绅进行了沟通,他们愿意暂时出资垫付军饷,以解燃眉之急。同时,臣也会加快改革的步伐,争取早日让国库充盈起来。”
就在苏哲与林大人争论不休的时候,突然有一名太监匆匆跑进殿内,跪地禀报道:“陛下,不好了!南方多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情况十分危急!”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朝堂上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皇帝脸色大变,焦急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何会突然爆发如此严重的旱灾?”
苏哲心中一沉,他知道,这场旱灾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也会对改革的推进造成极大的阻碍。他连忙向皇帝奏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尽快组织赈灾工作,救助受灾百姓。臣愿意亲自前往南方灾区,指挥赈灾事宜。”
皇帝犹豫了一下,说道:“苏爱卿,你身为改革的关键人物,若你离开临安,改革大业恐会受到影响。”
苏哲坚定地说道:“陛下,百姓的安危高于一切。如今灾区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臣身为朝廷官员,怎能坐视不管?改革之事,臣已经安排妥当,在臣离开期间,有得力的下属负责推进,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皇帝见苏哲态度坚决,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苏哲领命后,立即召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官员和士兵,携带大量的救灾物资,马不停蹄地赶往南方灾区。
到达灾区后,苏哲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大地干裂,河流干涸,庄稼全部枯死,村庄里一片破败景象。百姓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有的甚至已经饿倒在路边。苏哲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苏哲迅速组织起赈灾队伍,设立了多个赈灾点,为受灾百姓发放粮食、衣物和药品。他还亲自深入到各个村庄,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在赈灾过程中,苏哲发现,一些地方官员不仅对赈灾工作敷衍了事,还趁机贪污救灾物资,中饱私囊。
苏哲对此十分愤怒,他立即下令对这些官员进行调查和惩处。他亲自审问那些贪污官员,将他们的罪行一一揭露出来,并当众斩首示众。这一举措极大地震慑了其他官员,让他们不敢再对赈灾工作有丝毫懈怠。
在苏哲的努力下,赈灾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受灾百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社会秩序也逐渐恢复了稳定。然而,苏哲知道,仅仅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远远不够。他开始思考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南方地区的旱灾问题,防止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苏哲发现,南方地区之所以频繁发生旱灾,主要是因为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无法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于是,他决定在南方地区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工程,修建水库、水渠等设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兴修水利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对于刚刚经历了战争和旱灾的南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苏哲深知其中的困难,但他并没有退缩。他回到临安,向皇帝详细汇报了南方灾区的情况和自己的水利建设计划。
皇帝听了苏哲的汇报后,对他的计划表示支持,但也担心朝廷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苏哲说道:“陛下,臣已经想好了办法。臣可以发动民间力量,鼓励富商和乡绅出资参与水利建设。同时,臣也会在朝廷内部进行开源节流,节省开支,确保水利建设的资金能够到位。”
皇帝听了苏哲的话,心中稍感宽慰。他说道:“苏爱卿,此事就交给你去办了。你一定要全力以赴,确保水利工程能够顺利建成,为百姓造福。”
苏哲领命后,立刻开始着手实施水利建设计划。他四处奔走,与各地的富商和乡绅进行沟通和协商,向他们宣传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好处。在苏哲的努力下,许多富商和乡绅被他的诚意和决心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出资支持水利建设。
与此同时,苏哲在朝廷内部也推行了一系列的开源节流措施。他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削减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加强了对税收的管理,打击偷税漏税行为。通过这些措施,朝廷成功地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用于水利建设。
在苏哲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南方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座座水库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渠蜿蜒流淌,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随着水利设施的完善,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然而,就在苏哲为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的时候,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