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长这样做1:直击痛点的40问](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40/53274340/b_53274340.jpg)
03 溺爱娇宠型
家长爱孩子是无可非议、天经地义的,但是对孩子溺爱只会对孩子的人生有百害无一利。现代社会,一个家庭中往往有六个家长,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这六个家长守着孩子,争相宠爱孩子,给孩子各种特殊待遇。
而所谓的特殊待遇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孩子在家中地位高人一等,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都先让他一个人享用。特殊待遇享受多了,孩子就会只在乎自己想要的,觉得什么都是父母应该做的,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自私、冷漠、不懂得感恩、不自知、不知足的孩子。
我前几天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他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夫妻俩是开公司的,前段时间有个异地的急单,两个人都出差了七天,孩子让爷爷看管,其间孩子基本都是胡乱潦草地做一下作业交差,完全不肯用心做,生活上更是丢三落四,总是弄错要带的课本。老人在一旁催孩子写作业,孩子总是拖延,还振振有词地说:“以前作业都是爸爸妈妈陪同做的,书包也都是他们整理的,我一个人怎么做呀?”听到老人反馈的这些话,孩子的妈妈才意识到这些年对孩子溺爱。她对孩子的要求总是一再地妥协:作业陪着做,有时候来不及还帮着抄;孩子的书包她都代为收拾;老师要求孩子完成的事,她全替孩子代劳。
家长这种直接包办代劳,导致孩子的意识产生了偏差,孩子会认为学习、完成作业、收拾书包等事情都是家长的责任,一旦哪里没做好,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反而埋怨父母没有提醒和帮忙到位。
媒体曾经报道了日本一个84岁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59岁儿子的新闻。她的儿子一直不找工作,白天睡觉,晚上喝酒,没有钱了就向她伸手,如果她不给,儿子就对她辱骂、殴打。终于,忍无可忍的老母亲趁儿子醉酒睡着之际勒死了他。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悲剧,正是父母该放手时不肯放手,溺爱让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我举这两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溺爱娇宠型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孩子。可是为什么父母掏心窝的爱却换来孩子无尽的怨恨呢?
其实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会以哭闹的方式“逼迫”大人,而家长出于爱和心疼,往往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然而,家长总是忽视孩子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需要,就是自我价值感——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往往是孩子自己也说不清楚的。
举个常见的例子:孩子一开始是愿意自己吃饭的,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会弄脏衣服和地板,或者觉得孩子吃得慢,就总是给孩子喂饭。不仅如此,还有帮孩子洗水果、系鞋带等,将孩子硬生生地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很多家长还会对孩子说:“你只要专心学习就好,其他的事情不用管。”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不行的,逐渐自我否定,失望越多,愤怒越大,最终演变成对父母的埋怨。这种愤怒其实就源于孩子的无能感和无力感。
我们发现,越是能力不足的孩子,脾气越坏。家长的溺爱正是孩子愤怒的导火索和助燃剂。其实,家长全方位的照顾,或许只是为了在孩子面前找到存在感和满足感。当孩子还小时,家长或许还有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可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会发现,自己的照顾变得越来越无力,此时问题就会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不仅孩子的能力没有被培养起来,孩子还习惯了父母全方位的照顾,当父母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心里的愤怒将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量变达到质变,他的愤怒变成了恨意。
越是能力不足的孩子,脾气越坏。家长的溺爱正是孩子愤怒的导火索和助燃剂。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职业生涯中也会遇到很多障碍,他们在工作中常常表现为:不积极、被动、承受能力差、逃避责任等。他们一直依赖父母,惯性已成,一遇到挫折、挑战,就会习惯性地等待别人帮忙,很少主动想办法解决困难。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生存都会举步维艰,更谈不上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就了。
所以亲爱的家长们,正确地爱孩子也是一门学问,别让不正确的爱变成了害,最终毁掉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