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长这样做1:直击痛点的40问](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40/53274340/b_53274340.jpg)
06 被动服从型
什么样的家长是被动服从型家长?即一切服从于孩子、在亲子关系中总是处于被动位置的家长。
为什么这种类型的家长总是听孩子的话?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些被动服从型家长有一个共性,即他们对孩子的爱中都带有补偿的心理,他们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有了孩子,一定不让他走我的老路”“孩子千万不要像我一样受苦”……
我们来看看家长常见的补偿心理都有哪些。
第一种最常见,自己曾经得不到的都要让孩子得到。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理,现在做家长的这一代人,以前的生活并没有现在的生活这样宽裕,可能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自己想要什么,父母并不能够满足自己,对家长来说,这是自己心里一直以来的遗憾。因此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就希望把这些曾经想要却要不到的东西全部给予孩子。这种看似满足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家长在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富人的孩子当然可以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但是许多收入并不高的家长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潮流名牌。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店,女儿在上大学。由于电商的发展,小店生意很难做,有时候夫妻俩一个月忙下来赚的钱连房租都不够付,他们平时中午吃饭,连个荤菜都不敢点。但是女儿上了大学之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就找父母要苹果手机,说自己的手机太掉价,让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货款,挤出来五千块钱,给女儿买了新手机。
在中国像这样的家长实在太多了。他们不顾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哪怕家庭条件不宽裕,他们也会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比下去,让别人看不起,怕孩子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第二种常见的补偿心理发生在很少陪伴孩子的父母身上,他们因为工作忙,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很少陪伴孩子,所以产生愧疚感,在生活中会尽量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希望通过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来弥补空间上带来的疏离,从而让孩子能够顺从自己,能够和自己多一些交流。但是久而久之,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变成了有欲望的动物。他们的心里没有该或者不该,认为只要是他们想要的,家长就应该无条件地满足,否则就是家长不对,而且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要挟家长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蛮横无理,缺乏责任感。
第三种补偿心理发生在孩子有不幸遭遇的家庭。家长认为自己看护孩子不当,导致孩子突然发生意外,或者有些孩子出生后患有某些疾病又或者父母双方是离异状态,这些都让家长觉得对孩子有愧疚感,所以就要尽量补偿孩子,满足孩子。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站在一个受害者而不是责任者的角度,使其无法从先天伤害和重大事故中走出来,反而会滋长孩子的怨恨心理和贪婪心理,影响孩子健康的人生。
上述补偿心理,会造成家长和孩子的心理错位,扭曲亲子双方的生命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