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帮助孩子社会化(3~7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睡前小故事——给孩子用心的互动陪伴

小豆子故事场景/3岁10个月

爸爸有时不在家,妈妈说爸爸因为要赚钱养家所以经常出差。虽然爸爸不能总陪在我身边,但睡觉前,爸爸都会用手机视频给我讲故事。

他用手机,我用平板电脑。爸爸给我讲完故事后,会向我道晚安,我也会对他说晚安。我觉得爸爸一直在我身边陪着我,从来没有离开过。

不在豆子身边,怎么陪伴他呢

相信有责任心的父亲都既想给孩子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又想多多参与孩子的成长。但是,不在孩子身边,怎么陪伴孩子呢?

有段时间,我频繁出差,曾经有过一年坐两百多次飞机的记录,而那年也恰好是豆子成长的关键时期——3~4岁。我不在豆子身边,豆子的饮食起居都由豆妈和豆子的外公外婆照顾。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忙于工作,疏忽了对我的陪伴,我不能让自己的经历在豆子身上重演。再加上我深谙儿童心理知识,知道陪伴的重要性。因此,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用各种方式陪伴豆子,让他知道我一直想着他、念着他、关心着他。

其中最有效的陪伴方式是,无论我在哪儿出差,都创造条件给豆子讲睡前故事。现在的通信技术发达,除了可以在电话中听孩子的声音,还能在网络视频中见到孩子,与孩子互动。其实,视频聊天工具是工作忙碌的爸爸陪伴孩子的便捷工具之一。豆子每天睡觉前,豆妈都会给他讲睡前故事。如果我在家,我会争着给豆子讲故事,然后和豆子互道晚安,再关灯让豆子睡觉。我之所以这样积极地给豆子讲睡前故事,是因为内心渴望能陪他久一点。

我每次出差前都会准备两本同样的儿童故事书,把一本塞进行李箱,另一本给豆子。每晚,我都赶在豆子睡觉前处理好工作,然后用20分钟左右给豆子讲睡前故事。相信每天给孩子20分钟的陪伴,对于大多数工作忙碌的父亲来说,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除了睡前,我在其他时间也会用手机和豆子视频聊天,有时聊我出差的见闻,有时聊他幼儿园里的事情。在我和豆子视频聊天的过程中,豆妈有时会适时退出豆子的房间,让我和豆子有单独相处的时间。我告诉豆子:“任何时候想和爸爸通电话,就给爸爸打电话,爸爸看到了一定会接。但如果爸爸没接,就说明爸爸在忙,爸爸忙完了一定会给你回电话的。”所以,豆子内心确信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一直牵挂着他,陪伴着他。

也许有人说,这样做多麻烦,你不觉得累吗?

说实话,对作为父亲的我来说,这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我没有把这当成责任、义务或不得不完成的事情,我更多时候把这种陪伴当成一件值得全身心投入的幸福的事。

我的一位朋友很爱他的女儿,但也为没有时间陪伴女儿而自责。他说:“我工作太忙了,订单没停过,所以很少有时间能陪女儿,幸好我妻子是全职妈妈,所以我对孩子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不用太操心。我偶尔辅导女儿学习都会闹出笑话,也不知道如何跟女儿玩。妻子老说‘你就别添乱了,孩子我带,你忙自己的事情去吧’,这让我觉得自己很失败。虽然我和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但有时我一两个星期都和孩子说不上一句话。我下班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早上我睡醒时,孩子已经出门了。我郁闷、懊恼、对女儿感到愧疚。”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爸爸,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文中写道,父亲有护佑和养育的职能,这代表父亲有责任为家人创造好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如带孩子参加夏令营、旅行等。看到自己赚的钱能给家人带来快乐和满足,真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但不愿忘记,抽出一些时间,给孩子用心的陪伴。

妈妈,请相信爸爸也可以带好孩子

爸爸的陪伴和妈妈的陪伴是不一样的。妈妈从怀胎起到生产后一直陪伴着孩子。无论妈妈的陪伴质量怎么样,相比爸爸来说,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绝对充足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爸爸更应该主动地陪伴孩子。

然而,现在部分妈妈抱怨自己的丈夫带孩子会出现各种问题,似乎只有妈妈才有带孩子的职能。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她们的丈夫带不好孩子,而是他们被妈妈的否定、批评、责怪赶跑了。再往深处追究,很多妈妈在无意识中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丈夫亲近,尤其在和丈夫存有隔阂、感情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如果孩子这时候和爸爸亲近,妈妈就会感到失落、妒忌、不情愿,甚至有种被背叛的感觉。

在做家庭访谈的过程中,有一位妈妈非常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因工作原因,她去外地出差3天,只能让丈夫照顾女儿。在那之前,女儿一直由她自己带。出差前,她事无巨细地把该交代的事情都交代了,但依旧担心丈夫带不好女儿,担心女儿会受委屈、不适应,根本不相信丈夫能带好女儿。结果,她再回到家时,发现家里没有乱成一团,女儿也没有哭闹、委屈,反而和丈夫相处得很愉悦,他们的关系也更亲近了。那时,她并不兴奋,而是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和妒忌丈夫的感觉。

在育儿的过程中,很多妈妈一旦对丈夫不满,就可能在无意识中想独占孩子,不让丈夫带孩子,也不愿意让丈夫陪伴孩子。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孩子和爸爸的关系疏远,更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对此,妈妈要学会放手,而爸爸要想着怎样更多且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不要“任务式陪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不认同这一点,那么在陪伴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会三心二意,以完成任务的心态陪伴孩子。

一位来访者曾跟我谈起他童年的经历。

小时候,他经常见不到爸爸的身影,因为爸爸太忙了。每当看到爸爸回家,他就特别开心,要么帮爸爸拿鞋子,要么给爸爸拿毛巾。爸爸看到他做这些也特别开心,有时会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表示赞许。看到爸爸开心,他也觉得自己做得很棒,觉得自己对爸爸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但当爸爸回家后表情不太对时,他就会猜测爸爸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他想关心爸爸,但爸爸有时会不耐烦地说“到旁边去玩儿,爸爸有工作要忙”,把他推得远远的,这让他很受伤。

也许,他爸爸在想工作的事情,不想被打扰。但孩子总会把爸爸的不开心和表情中的嫌弃归咎于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就变成了“没有人需要我,我是一个累赘,别人都很讨厌我”。

他妈妈总希望他爸爸能多陪陪他。但即使他爸爸带他出去,心思也根本不在他身上,经常接打电话。有一次,他玩得很投入,回过头找爸爸时,爸爸已经不见了。幸好好心人把他带到了派出所。在警察的帮助下,他安全地回到了家。那次的迷路经历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成年后他仍然特别害怕迷路,每次发现走的路不对或开车不记得路时,都会立刻感觉到特别恐慌。他一恐慌就给家人打电话,指责家人说不清楚路线,让他迷路。他走的永远是熟悉的道路,错过了很多风景,当然,他也不敢尝试其他新鲜事物。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互动相伴”

当孩子专注于一些事情时,如在沙坑里挖沙、堆城堡,在公园里观察昆虫、树叶时,父母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和打扰,只需在不远处保证孩子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可以了。

孩子不需要“任务式陪伴”,而是需要用心的、高质量的“互动相伴”。那么,如何做到用心的、高质量的“互动相伴”呢?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

例如,孩子放学或参加完活动回来,第一个想法就是和最亲近的人分享他的感受和经历。这时候,父母不妨放下手上正在做的事情,全身心地倾听孩子的分享,或主动询问一下孩子的感受。

其次,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有表达的欲望时,父母没有必要马上提建议或做评判,只需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和充分表达的空间,包容孩子的快乐、悲伤和焦虑。

再次,做到积极回应。

积极回应不代表要无条件满足。例如,孩子要一杯水,父母可以告诉他:你有两个选择,自己倒或者爸爸妈妈帮你倒。

最后,支持和理解孩子。

大千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处处都是惊喜。当孩子向父母分享他的惊喜时,父母的取笑或漠不关心会给孩子被否定的感觉,“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东西好脏,弄脏了衣服我可不帮你洗”这类回应只会打击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实际上,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有区别的。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就过多地进入成人世界,可能会变成一个乖巧懂事的“小大人”。但等到他成人时,他一定会找机会找回曾经想不乖巧、不懂事的时刻。于是,“小大人”变成了“大小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发育迟缓”。

把手机放下,把工作停停,世界不会塌。用心投入,用心相伴,即使身处外地,你也能想到很多种陪伴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