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帮助孩子社会化(3~7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好的亲子关系培养高价值感的孩子(3~4岁)》:豆子学吃饭——内心强大的父母敢于让孩子尝试

小豆子故事场景/3岁

我有一套特别可爱的小碗和儿童汤勺,每次吃饭的时候,我都会拿着它们坐在餐桌旁的儿童椅上,但我还不是很会用勺子,每次都会把衣服和地板上弄得全是饭粒,小碗也经常被打翻。每到这样的时候,外婆就会数落我。不过没关系,我会继续加油的!

让孩子自己吃饭

豆子两岁多的时候,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吃饭的时候,我会把他放在儿童椅上,给他一碗饭和一把儿童汤勺。大人围着餐桌吃饭,他也坐在餐桌旁,这样他就有一种参与感。两岁多的孩子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吃饭技能,所以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把饭弄得满地都是,粘到身上,有时碗也会被他打翻。

看到孩子这样的表现,有些父母可能觉得麻烦,尤其是对有洁癖、生活有条理、想掌控一切的人来说这是无法承受的。

豆子把饭吃得满地都是时,外婆就开始数落他:“你怎么把饭吃成了这样子,浪费粮食又浪费时间,我还得打扫、收拾……”其实,她表达的是内心的焦虑,但她忽略了一点:两岁多的孩子还没有完全掌握吃饭的技能,把饭吃得一团糟是非常合理且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

在这种关键时刻,我一定会坚持。如果我放弃了坚持,小豆子以后就可能不再会体验自主完成事情的乐趣。我顶着压力,小豆子后来学会了自己吃饭。有多少照料者能坚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

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爸爸、外婆或奶奶追着给五六岁的孩子喂饭。这是孩子在和照料者玩游戏,他在表达自己的一种不满:“为什么我不可以决定自己吃还是不吃?”

吃饭是人的本能,再小的婴儿也能感到自己肚子饿了,会寻找食物填饱肚子。他们虽然没有觅食的能力,但他们会通过发出信号——哭,来获取食物。

很多父母怕孩子吃不饱,事实上,如今的大多数孩子不会吃不饱。不需要过多担心,孩子有承受饿的能力,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拥有满足自己的能力。培育孩子具备这种能力,先从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开始。

控制≠保护

我听说过:一位身高1.4米以上、符合乘坐过山车限制要求的未成年人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坐上了过山车,其父母发现后十分担心,来到控制台,强烈要求工作人员停止设备运行。最后,过山车停在了高架轨道上,工作人员登上轨道,疏散了车上的全体游客。

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一对控制欲非常强的父母。他们控制的不仅是自己的孩子,还包括周遭的一切。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很多人就如逼停过山车的那对父母一样,过度保护或溺爱孩子。然而,父母对孩子的这种保护并不是源自孩子的需求,而是出于父母自己的意愿。

我猜想,孩子之所以要偷偷地上过山车,没有选择和父母商量,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心里非常清楚,父母一定会严词反对自己这个合理的请求。

在受强烈控制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少有创造性思维,因为他们自主的权利在幼年时就被父母剥夺了。孩子长大后会变得特别讲道理,却很不快乐。

我曾在微博上做过一个关于父母最伤人的话语的调查。

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让我深感痛心,我把这些留言归纳了一下,找到了它们的共性:孩子的某些行为没有父母想象中的好,于是父母歇斯底里地在暴怒中用语言攻击孩子,他们在情绪激动时口不择言,那些话语给孩子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有些孩子变得特别自卑,他们认同了父母的话,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正确、很糟糕……”。

有些父母的内心充满不安,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恐惧感,因此他们通过强烈的控制让孩子服从。孩子一旦有一些自主的表现,就会扰乱父母的情绪。为了不失去对孩子的控制,他们会用打骂的手段让孩子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遵从自己的意愿。

父母需要强烈掌控感的时候,就没办法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也就无法完成自己人生中需要学习和完成的功课。

没有“背叛”,就没有尝试

有一种所谓的爱的表达方式让很多人承受不了,即“为你好”。其实,真正的爱不会给人带来烦扰。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中年父母不厌其烦地叮嘱自己已经上大学的孩子:“你要穿秋裤,要按时吃饭。”假设他们在心里承认了孩子有照顾自己的能力,那么,是不是可以腾出时间、精力去做其他事情?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尤其是妈妈在生活中没有发现其他值得自己关注和体验的事情,所以只能把大部分心思花在自己孩子身上。

妈妈对孩子的叮嘱是伟大母爱的体现,也非常能展现妈妈的价值感。似乎很多人都能认同这一点,但估计许多人无法接受一个概念——成熟即“背叛”。所谓的“背叛”,是指孩子从被控制的关系中走出来。

如果不“背叛”,不尝试,那孩子就可能会走向另一端——封闭自己,对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很多父母对我说,自己的孩子不太愿意交朋友,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家人安排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即使他们不愿意,也不会说出来,依旧会服从家人的安排。孩子在做别人要求的事情时,总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常常拖延。

孩子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并不是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且他们可能连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只能做被要求做的事情,没有尝试新事物的愿望。

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什么样的父母是内心强大的父母?我认为,敢于给予孩子尝试机会的父母都是内心强大的父母。

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经常鼓励他们:“要不,我们试试,看看有什么结果。”没试之前,他们会认为一些事很困难;当他们真正尝试之后,会发现得到了非常好的体验。所以后来他们对我说得更多的是:“老爸,我想去试试,怎么样?”我会支持他们:“OK,没问题,试试吧。”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当有些人经历过挣扎、犹豫,鼓足勇气打电话向我咨询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就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体验。

作为父母,请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吧!

父母不是孩子的掌控者,也不完全是教导者,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体会不同事物的机会。这样,孩子才有机会成为独立自主的、有创造力的、对世界充满好奇而非心怀恐惧的人。孩子内心充满诸多恐惧时,就会变成不愿意尝试的人,也会丧失独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