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是培养孩子的第一等事
我们创办艺博教育已经近20年了,其间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深耕细作,做过上万场公益演讲、上千场培训,从而积累了大量家庭教研案例。我们从中总结出目前教育的三种模式: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
1.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也可以称为学科教育,其目的是让孩子有在社会上生存的基础能力。关注基础教育的家长会把大部分的教育重心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凡事都以孩子的成绩作为标准。
我经常在各种课程上问孩子们:“你们学习是为了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学习?”绝大多数孩子会回答:“是为了考上好的大学。”我又问:“那么你们考上好的大学又是为了什么?”孩子们会回答:“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我接着问:“找一份好的工作又为了什么?”孩子们会说:“为了将来有个好家庭,让我的孩子有好的学习条件。”
我不知道孩子们这样回答是不是受了他们家长的影响,但我总会给他们讲一个记者采访放羊娃的故事,并且让他们思考,他们现有的想法和故事中的放羊娃有什么区别呢?
记者问放羊娃:“你放羊是为了啥?”放羊娃回答:“羊吃草变得健壮,就会生更多的小羊。”
“生更多的小羊干吗?”
“放更多的羊,羊长大了就可以卖钱了。”
“卖了钱干吗?”
“卖钱后再娶媳妇,生娃。”
“生娃干吗?”
“让娃放羊。”
请家长们认真想一想,我们的孩子不也是如此吗?天天上学就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就为了找一个好工作,或有一个铁饭碗,闹了半天,孩子为了一个好工作或一个铁饭碗在学习。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不愁吃、不愁穿,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疾苦,又怎么会懂得这饭碗的意义呢?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活在感受里,感受好就去上学;感受不好的时候——被老师批评了,和同学打架了,学习没兴趣了,成绩下降了,他们就不愿意学习了。这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不了业的原因——在大学几乎没人看着自己学了,而这些孩子的性格、情绪、人际交往等在其过往的成长中不断地积累着问题,终有一天问题集中爆发,导致他们的学业大受影响。
到底是为了考个好的大学,还是为了掌握学习能力?是为了工作赚钱,还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孩子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仅仅是考个好的大学,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那么很多家长未来可能真的要为这些孩子捏一把汗了。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到:2020年,全球将有1/3的工作以技术为核心;2030年,将有40%的行业不复存在;到了2040年,将有2/3的行业是我们现在闻所未闻的新兴行业。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充满危机的时代,孩子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未来就很有可能陷入各种生存危机中。
因此,比起学习成绩,孩子是否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正确的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心态,显得更为重要。
以前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总是认为考不上大学就没有未来,可是,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次长途旅行,孩子们都坐在同一辆列车上,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最多就是坐上了这趟列车的软卧,考上普通一本院校的孩子坐的是这趟列车的硬卧,考上二本、三本院校的孩子坐的是硬座,没考上大学的孩子不过就是买了张站票。
当列车停靠在人生的下一站时,也就是孩子们毕业走向社会时,学习成绩的比拼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再过于关注孩子曾坐在这列列车的什么位置上。如果孩子的自信只建立在会读书、会考试的基础上,而没有责任感,不懂合作,不会付出,不够宽容,当他进入社会后,他的自信往往会因为不会处世、得不到人们的尊重而轰然崩塌。实际上,有责任、善合作、懂付出、够宽容是社会、企业更为看重的素质,这是需要家长们在生活中着重去培养的。
各位家长现在请再好好思考一下,你到底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究竟要带孩子走向哪里?当你站到更高维度看世界的时候,你看到的世界会更全面,你才能引领孩子走得更远。
2.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这个层面上,如果家长更加关注孩子品德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人格和心理的健康,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通常对社会无害。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自私、自卑、有抑郁倾向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很多孩子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都是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变得没有责任心的结果。
一个自私的孩子,未来会怎么样?首先,他很难跟人合作,他的事业很难发展起来。其次,他的婚姻状况有可能不太好,会时不时跟伴侣发生冲突。最后,他能教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就算他本人是清华研究生、北大的博士后,也很有可能培养不出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孩子自私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孩子自私行为的根源,是他们根本没有把别人放在心上。他们为什么不会把别人放在心上?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其父母的一些行为让其感受到别人并不重要,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也因此,我才会时常询问家长两个问题:你到底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究竟要带孩子走向哪里?我相信一个有素养的人,他不仅会规范自己,还会帮助更多的人。孩子素养不好,我们需要反思一下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我认为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没有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没有注重孩子的性格情绪;第二,我们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要清楚,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正品,无德无才是废品,而有才无德是毒品。如果孩子有才无德,那么他的建设能力有多强,他的破坏能力往往就有多强。
3.精英教育
在我看来,精英教育就是关于心的教育。它的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本心,让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维度。
那些一心为自己有更多钱而学习的人,就算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将来可能也就是为自己而奔忙;而那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其人生通常会有更广阔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立志为改变世界和人类命运而努力的人。
托马斯·爱迪生的梦想是让世界亮起来。哪怕实验失败了一千多次,他也没放弃,最终发明了钨丝灯泡。
迪士尼乐园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他们的着眼点在于世界。
我们到底要培养一个自己能过得好的孩子,还是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的孩子?今天有太多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为了谁学习。学习的目的出了问题,他们又怎么会思考学什么、怎么学呢?这通常是孩子讨厌学习、辍学,一提到学习就头痛的原因之一,他们习惯了被家长看着、拽着学。当他们长大一点了,就有可能和家长对着干,甚至自我放弃。
孟子讲,“夫志,气之帅也”。一个人的志向,决定着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他会向什么样的人学习。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换言之,如果一个人连去往的方向都不知道,那么往往他去哪里都是错的,怎么去都是错的,甚至只能在原地徘徊。
在曾国藩看来,立志是培养孩子的第一等事。他认为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志向,基本上就是一摊烂泥。烂泥是扶不上墙的,什么也做不成。
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在13岁的时候,问他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老师回答:立功名,考取状元。他不屑,他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应是成圣成贤。一个13岁的孩子,就把自己的终身目标定位为成圣成贤,他怎么会没有成就呢?一个优秀的人,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人,但一定是有正义感、懂得承担和付出的人,也是有爱心的人。如果一个人自私冷漠,没有正义感,那么他眼中的世界也往往如此。一个人眼中的世界出了问题,通常是他的心出了问题。心出了问题的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能好到哪里去呢?鸡在下蛋,也在排泄,有智慧的人在享受蛋,愚蠢的人在纠结排泄物。影响这个世界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
如果我们的内心世界是美好的,我们会看到美好的外在世界,如果我们的内心世界是阴暗的,我们看到的外在世界也都是阴暗的。家长可以问问自己的孩子,他认为自己有没有正义感?如果看到不好的事,他愿不愿意去制止?或者他愿不愿意付出努力,促使事物呈现出美好的一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学习成绩很好,他这一生可能也没有什么价值。
不少家长总爱对比自家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有的家长不让自家孩子和学习不好的孩子玩。对此,我经常建议家长们,让自家的孩子去帮助学习不好的孩子。
我小时候学习就不太好,我母亲也不强求我的成绩,每次我要出去玩,她就会问我:“你作业写完了吗?”我说写完了,她就会说:“你去看看老张家孩子作业写完了没,如果没有,你去帮着他一块儿写,然后你俩一块儿去玩。”我说:“他学得那么烂,什么都不会。”我母亲说:“他不会才要去教他,你又会多少呢?”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我母亲特别有智慧。同学不会,我可能也不太会,但为了教会同学,我就得自己先学会。同理,他不够好,我想把他带好,我就得先变好。
如果你总是让你的孩子和比他更好的孩子一起玩,很有可能会让他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好。如果你不反对孩子和比他差一点的孩子去玩,没准儿他就会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显现出领导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只盯着不好的事情,他们的内心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了。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了不好的现象,这恰恰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好时机,请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美好,我们有责任去改善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温暖一点点,正义一点点,美好一点点。
讲完上面这些,家长们应该也清楚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他的那颗心。如果他能够志存高远,有了责任心,就有了养成各种能力的基础,那么将来他的人生多半会精彩无限。这就是上一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本”。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都有自己的本性,也有自己的本心。如果我们教育一个孩子,能够在本分、本性及本心上下功夫,相信孩子有很大可能成为栋梁之材。而作为家长,你的本分、本性及本心也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慢慢地被塑造了起来。
亲爱的家长,这一章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我们还有一系列针对孩子精彩人生的系统课程,你做好准备了吗?你准备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打算带孩子走向哪里?你的选择是什么?如果你想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培养未来的力量,又恰好与我们同路,目标一致,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我做导游,带你去看看这些年我们做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哪些是家长们走过的坑,哪些是家长们走过的康庄大道。有桥便不需要蹚河,只要你不离,我们便不弃。
让我们陪同你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解决当下的问题,一起带动更多的家庭变得更加幸福。这是一件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好事,一件老了都不会后悔的事,也是一件可以自豪地跟我们的后代笑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