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猎火狼烟,前路有高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人有句古话:人无志不立,树无根不长。一个人如果不能尽早确立一生的志向,就会无所作为,碌碌终生。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古今中外的众多名人传记中也反复论证着一句真理:伟大的志向铸造伟大的人生。

高适一直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诗人,当三十多岁还处于人生低谷期时,他就在自传体长诗《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永远愿意拯救割草砍柴的老百姓,就算被处以烹煮的极刑也在所不辞。

这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和令人感动的抱负,在同时期的诗人中,也只有在杜甫的诗中能读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它甚至可以与另一个令无数中国人每次读来就会热血沸腾的伟大信仰媲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什么高适在大唐盛世会发出这样普世的呐喊呢?

这需要我们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高适一生大部分处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诞生了著名的开元盛世,但是在唐玄宗后期,所谓的盛世其实早已千疮百孔。

在朝堂,奸相李林甫、杨国忠迎合上意、杜绝言路、嫉贤妒能,搞得朝堂乌烟瘴气。有一次科举考试,李林甫是主考官,怕有人超过自己,考试结束后,他竟然一个人也没有录取,还对皇帝美其名曰:“野无遗贤。”意思是:所有人才已经在皇帝您的朝廷了,民间没有遗漏的。没想到唐玄宗竟然听信了这样的荒诞之词。这次落第的学子中就有后来成为诗圣的杜甫。

在民间,吏治腐败,剥削严重,农民入不敷出:“农夫无倚著,野老生殷忧。”杜甫笔下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早已成了遥远的梦,成了百姓食不果腹时咂摸的回忆,但是达官贵族依旧过着奢华的生活:“美人芙蓉姿,狭室兰麝气。金炉陈兽炭,谈笑正得意。”

在军队中,将领与普通士兵之间更是矛盾重重。高适曾经数次去边塞,目睹了普通士兵的悲惨遭遇,他们像狗一样被虐待,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的尸首无人收拾,化作冰冷的白骨;而那些将军却锦衣玉食,夜夜笙歌。“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令人触目惊心,“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更是让人义愤填膺。

在边境,一些节度使如安禄山等居心叵测,利用战争为自己邀功,屡次挑衅邻近各族,曾经和大唐帝国睦邻友好的奚、契丹、吐蕃、南诏,因此和大唐生起嫌隙,甚至杀死下嫁的公主反叛。边境因此狼烟四起,战争不断。

大唐,从开元末年起,随着唐玄宗的昏庸,早已成了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当李白还在对着明月借酒消愁的时候,当杜甫还在为了功名奔走科举的时候,高适成了盛唐诗人中第一个清醒过来,看到盛世之下涌动的滚滚暗流的人。

而这暗流从上到下,从高到低,慢慢聚积成了滔天洪水,冲毁了处在最低处的农民。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

高适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

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

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

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天灾不断,收成不好,但苛捐杂税却日渐繁多。农村因此一片衰败。

难以想象这一幅民不聊生的社会图景发生在所谓的盛世时期,而唐玄宗却还自鸣得意地改年为载,为什么呢?因为夏朝之前的唐虞盛世就是用载纪年,唐玄宗觉得自己就像远古的圣人贤王一般,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高适发出了“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的呐喊,如同刺破黑暗苍穹的一道闪电,虽然这是他的独白,在当时还没有任何回响;虽然他当时还不见经传,根本无法实现理想,但是风起于青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一旦理想的星火在心中点燃,终会成就人生的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