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7章 返乡
当刘珩将账簿带到杨毅面前时,程银很痛快的认下了所犯罪行。
不仅因为账簿中记录的内容,还因为杨毅承诺不判处死刑——只是没收家产,与亲属一起充作官奴婢。
没错,杨毅不知道是不是经书读的太多了,还是说想表现自己仁慈的一面,亦或者仗着家世显赫完全不把程银放在眼里,在已经干下破家灭门之事的情况下,竟然还让程银这种人继续活着。
刘珩感觉自己都干不出这种蠢事。
账簿上记载的罪证十分完善,小到盐场每月私制食盐的数量,大到跟匈奴人的每一笔交易,数额、时间、支付方式,均极为详细。
如果盐场私制、逃避盐税,只是会被判入狱的一般罪行,那么拿私盐、人口跟匈奴人交换战马,则是毋庸置疑的死罪。
按照朝廷律法的规定,南匈奴部族和汉人的交易,正常情况下,只允许发生在边境设立的关市,如五原、云中、朔方等地,且交易商品也有一定限制。
这种做法,既是军事防备,也是经济控制。
虽然随着吏治的恶化,民间私下贸易屡见不鲜,但数额不会一般太大且见不得光。
一旦发现,基本都会重罚。
按照程银和匈奴人的交易量,按照律法判决,肯定是死罪。
但没办法,杨毅已经做出决断,事情终究还是以他的意志结束。
随着案件定性,接下来自然就到了分配战利品的时候。对于除了程氏之外的所有人来说,如此结局称得上皆大欢喜。
猗氏令虽然愤怒于杨毅事实上的裹挟举动,但总归分到了一部分功绩,也算过得去。
河东部郡国从事在自己的任职范围内,替朝廷揪出一名蛀虫,也是实打实的作为。等年底考核时,单凭此功,至少不会得到“殿”这种劣等评价。
当然了,收获最大的还是杨毅。
他才是此事的主导者,承担最大的风险,也理所应当取得最大的收获。
程银只是一个开始,其他透漏盐税的豪强们,才是杨毅的主要目标。
当他证明自己拥有惩处豪强的能力后,豪强们肯定要掂量掂量,新任盐官令的大棒会不会落在自己身上。
谁能保证,杨毅手中只有程氏触发国法的证据呢?
不过在豪强们看来,应对之法也很简单,无非虚与委蛇而已。
毕竟法不责众,杨毅区区一个盐官令,总不可能把所有豪强一起处理掉。
大家坐到一起谈谈嘛,总能商量出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方案。
鱼死网破,那是万不得已的手段。
不到最后一步,不到实在无路可走、退无可退的,哪个地方豪强会轻易使用这种两败俱伤、风险极高的蠢法子?
甚至就连程银背后的那些大人物,也只是恼怒杨毅突然下黑手。如果后者是个普通士人官吏,自然免不了一顿打击报复,以此立威,但他出身弘农杨氏,那就另当别论了。
做生意讲求和气生财,士人交际也是一样的道理,如非必要,绝不可能轻易结成死敌。
至于程银这种死去的爪牙,
哪怕生前再勇猛、再听话、再好用,死后也基本没有任何价值。
念及此处,刘珩忽然又想起了杨普,这也是一个已经废掉的爪牙。
......
杨普没死。
虽然浑身大面积烧伤,头发、眉毛、胡子也全烧没了,但他终究顽强活了下来。
解城,杨普所住房间内。
刘珩看着躺在床上、与之前那个西北大汉判若两人的伤员,心里颇不是滋味。
有过联手对敌的经历,两人之间的芥蒂早已消失。
刘珩甚至有些钦佩面前之人,不是每个人都有直面烈焰、向死而行的勇气。
杨普虽然气息萎靡,但双目微睁,意识仍然清醒。
感受到刘珩的异样情绪,他支起小臂,轻轻晃动了两下:“文瑜不必怜悯我,与我而言,这种结局已经很好了。”
“......”
刘珩无言以对。
好在哪里?
好在以后连剑都不能挥舞了?
“文瑜别不信。”
杨普坑坑洼洼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乍一看有些渗人,但因为受伤而变的如同破锣一般的嗓音,听起来竟比之前多了几分豪气:
“十年前,右扶风遭遇饥荒,饿殍遍野。当时我还是个乡间游侠儿,无权无势无钱无粮,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人挨饿,是杨君用十石粮食救了我全家的命。
从那时我便知道,此生惊结局已然注定,不是死在敌人刀下,就是被乱箭射死,又或者被水淹死、被火烧死,总之一定不得善终、不得好死。
如今侥幸捡回一条命,已是万幸,怎么不算好结局呢?”
刘珩想说,偿还恩情有很多种方式,未必要当人门客。即便做门客,也未必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报答。
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对于毕生奉行“重义轻身”、“知恩重诺”的游侠儿来说,这种话更像羞辱而非安慰。
他叹了口气,问道:“以后有什么打算?”
被大火烧成这幅模样,就算勉强养好伤,肯定也不能继续替杨毅做事了。
“过段时间,等我能起身了,杨君会派人送我回家。
文瑜不必担心我,杨君不仅给了我一份丰厚的奖励,还会替我安排一个乡间小吏的空缺,勉强算得上富贵还乡了。”
杨普呵呵笑道,或许是被还乡二字勾起了回忆,语气既感伤又有些雀跃,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未曾想,不知不觉间我已经离家整整十年了,也不知道家中如今是何模样,乡里父老是否都还安好。”
“哦,对了!”
他看向刘珩,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家在右扶风美阳县扶乾乡的丰宁里,文瑜若是有机会到美阳县,一定要来找我。”
“好,若有机会,我一定去找你。”
刘珩郑重答应,心里却明白可能性微乎其微。
美阳县地处右扶风西侧,与安邑县相隔千里,以这个时代的交通,很难说还能有再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