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仓促
郭晓鹏上次去莫斯科正好赶上东正教圣诞节(1月7日)和俄历新年(1月13日)的行情。现在老毛子那边新年假期刚过,郭晓鹏借口要和那边商议新的订单,吃完团圆饭第二天就闪人了,估摸着又到海参崴找他的娜达莎妹妹幽会去了。
赵坤也没闲着,这次回家过年,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为《穆棱河畔》的拍摄,寻找一些合适的场景。
鸡西这座小城座落在鸡冠山的西麓,受到山脉延伸的影响,地势起伏,市区的道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这样的地形,骑车、走路肯定很不方便,但是在镜头中却是一幅立体的画面。
而且鸡西本就是个煤城,路上走的最多的运煤车,道路两旁都是常年累积的黑色,冬天被白色的雪盖住,然后又有黑色的煤灰洒下。
黑色和白色构成了这座小城的主色调,这种色调特别符合《穆棱河畔》中高启盛创伤和孤独,同时黑色和白色相互对立,又能营造出一种平静、压抑的氛围。
这几天他走街串巷,拿着赵矿长那部海鸥205的单反相机,拍了好几卷胶卷。
赵矿长确实有点小资情调,除了喜欢喝黄酒,还酷爱摄影,据说早在他上中学时就有一台莱卡相机,当然后来就什么也没有了。
如今家里除了这台新款的海鸥205单反相机之外,还有一台古早的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相机。
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份爱好,当年才会支持儿子学画画,考电影学院。
《穆棱河畔》最好的拍摄季节注定是寒冷的冬天,其冷色调和电影所表达的悲伤氛围相得益彰。
但这也造成了赵坤的苦恼。
他想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冲着明年的柏林电影节,可众所周知每年的柏林电影节都在二月份,这时间有冲突。
一般来说,鸡西这边十月下旬会迎来初雪,但真正要达到冰雪覆盖的程度,最早也要到十一月末、十二月初这个时间段。
十二月开拍到来年二月柏林电影节开幕,这中间需要拍摄、后期、报名,时间上显然是来不及的,除非是再等一年,等下一届电影节。
这样的好处是你有足够的时间去筹备、拍摄和后期制作,精心打磨,争取在电影节上一鸣惊人。坏处就是周期过长,不符合赵坤目前这种“出名要趁早”的迫切心理。
另外,鸡西三月份还会下雪,冰雪融化一般在三月末,而今年柏林电影节闭幕的时间是二月二十日。
如果电影节一闭幕,就开始筹备拍摄,满打满算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个月中,需要完场建组、堪景、选演员、拍摄,显然又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过赵坤想试试,他等不起一年的时间,只要把冬天的外景拍完,有足够的时间拍摄内景,以及后期制作,同样有时间可以细细打磨,等待明年的柏林电影节。
如今横亘在赵坤面前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剧本送审、厂标落实和拍摄许可证。
这个说难度大,也大;说难度不大,也不大。
关键要看你找什么人。
赵坤考虑了半天,终于一狠心,不管了,一个电话打给了郑老师。
“你确定要马上就拍?”
郑老师耐着性子听完他的一番叙述后很惊讶,作为第四代导演他已经习惯了国营制片厂一直以来的创作传统。
创作和打磨剧本需要一年时间,剧本出来后送审、筹备、挑选演员、体验生活等等,又是一年时间,然后便是拍摄、后期,以及成片送审再一年。
也就是说一部电影从剧本创作开始到上映和观众见面,中间需要长达三年时间,有时甚至还需要更久。
“是的,郑老师,实在是时间不等人啊。如果错过了今年的雪,那就得再等一年时间,我这儿实在等不起啊!”赵坤对着电话叫苦道。
“剧本我看过了,写的非常好,人物、情感都描绘的非常细致,艺术成分非常高。以我的经验来看,审核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前提是厂标……上次我就跟你说了,这个不是我能说了算的,得需要时间。”
尽管郑老师连说了三个“非常”,听得出来他很喜欢这个剧本,但他确实有难处,这已经大大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赵坤试探道:“郑老师,您看这样行不行?咱们一边向学校申请厂标,送审,办拍摄许可证,我这边先拍起来。您放心,就在我老家拍,肯定不会有人举报的。”
按照规定,没有办理拍摄许可证,擅自开机拍摄的话,是要受处分的。当然天高皇帝远,电影局不可能事事都知道,但你要偷偷的拍,前提是没有人举报。
“万一学校不给厂标呢?”
赵坤一咬牙道:“那我就花钱买!如果这还不行,我就拍地下电影……”
他还未说完,电话听筒里就传来郑老师的怒吼声:“胡闹!你这是打算干什么,连自己的前途都不要了?你是不是觉得拍了一部短片,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你就了不起了,飘了?
刚刚我还没说你呢,没错,你是创作了一个好剧本,但你要知道越是好的剧本,越是要好好打磨,各项准备工作做充分了,然后才能拍出好电影!
我问你,你现在剧组组建了没有?堪景工作完成了没有?演员人选定了没有?什么都没准备好,你就敢空口白牙说什么抢时间,我看你这四年大学白上了!”
也难怪郑老师会发这么大的火,他的这个决定看起来确实很草率,还不靠谱。
攒组的事先放一边,就说堪景吧,这是拍摄前最重要的准备工作。不是赵坤自己拿个照相机随便拍几张照片就算完事了。
堪景需要把整个幕后团队都拉过来,首先要根据剧本讨论每个场景的需求,包括年代、风格、情感氛围等等,考虑灯光位置、镜头角度、声音环境等各种技术要求。
然后根据根据讨论结果和技术要求,搜索和筛选合适的拍摄地点。
找到了合适地点,接下来才是实地堪景,这个需要灯光、摄影、美术、录音、制片等部门齐上阵,确认光线、角度、空间等等是否符合拍摄要求,还要了解电力供应,拍摄空间和限制。
场地确认之后,还需要沟通、谈判,报当地有关部门审批。
这些都完成了,最后才能进行拍摄前的技术准备,比如布景的规划布置,摄影师确定镜头移动范围和摆放位置。
这个流程在当下通常没有一两个月根本没法完成。
就算他家是地头蛇,一切外围因素都能搞定,但至少摄影、灯光、美术等这些人得要过来,确定好各种技术细节。
还有就是演员的问题。
首先得选择合适的演员,给他们熟悉剧本的时间,然后体验生活,熟悉环境,最后开拍前还要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剧本围读。
这么一算的话,快则一两个月,慢则小半年。
比如巩俐后来在拍《秋菊打官司》的时候,就提前三个月来到陕北农村,和村里的妇女一起生活、干活,还被村民们误以为是谁家的远房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