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2.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有一次,文帝出行经过中渭桥,有一个人从桥下冲了出来,文帝驾车的马受了惊吓。文帝命随从捉住那人,交给廷尉蜀,直接由张释之惩治。那个人解释说:“我是乡下人,听到清道戒严,赶紧躲到桥下面。等了很久,以为车队已经过去,就走了出来。没想到一出来就看到皇上的车马和仪仗队,吓得我往回跑,因此惊了马?”于是张释之将审理结果奏报给文帝:“此人犯了清道不避罪,按照法律,处以罚金。”文帝大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这匹马很驯服,如果换成别的马,不就会伤着我了吗?可廷尉竟然以罚金了事!”
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徇私。按法律就应该这么判,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如果当时皇上把他抓起来杀了,也就罢了,但是既然交给廷尉处理,那就必须公正。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惶恐不安。”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不久,有人偷了高祖寝庙的玉环,被抓获,文帝十分恼怒,责令廷尉张释之严惩盗贼。张释之判处为“盗窃宗庙器物罪”,并依照相关法律向文帝上奏,判处罪犯死刑,斩首示众。文帝听了大怒,说:“此人无法无天,竟敢盗窃先帝宗庙里的器物,我交给你来处理,就是想灭他的族,可你却依据法律条文判案,这不是我的本意。”
张释之脱下帽子叩头谢罪:“按照法律,这样判决已经是最重的。量刑判罪,要按照罪行的轻重来叛。如果偷盗宗庙器物,就诛灭全族,万一有愚蠢的百姓盗掘长陵,到时候该用什么样的刑罚呢?”文帝和薄太后商议后,还是认为张释之做得对,批准了他的判决。中尉周亚夫和梁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正直、公正,于是和他结为儿女亲家和亲密朋友,张廷尉从此名闻天下。
文帝驾崩,景帝即位,张释之曾经得罪过他,怕景帝报复,便想称病辞职离去。张释之要进宫向景帝告退,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后来他听取了王生的建议,向景帝当面谢罪,景帝没有怪罪他。
王生钻研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是有名的隐士,被皇帝召见,住在宫中。有一天,公卿大夫们聚在一起,王生说:“我的袜子松开了。”然后看着张释之说:“给我把带子系好!”于是张释之跪下来把袜子带系好。过后,有人责备王生说:“在大庭广众面前,为什么要给张廷尉难堪?”王生说:“我年纪老,身份贱,自认为对张廷尉不能有所帮助。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让他帮我系袜子带,是想让张廷尉有尊老的好名声。”各位公卿听了,知道王生很器重张释之,就更加敬重张释之。
张释之侍奉景帝一年多,还是因为之前得罪景帝的缘故,被贬为淮南国相,后来在任上病逝。儿子张摯做官做到大夫,后被免职。由于他和他父亲一样,不会讨当权者欢心,所以免职之后,一直到死也没有再做官。
张释之不畏强权,廉洁奉公,正直无私,堪称中国古代史上公正执法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