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8.巫蛊之祸,岂不哀哉
然而,江充的严格执法也使他树敌众多。有一次江充从宫中出来,碰上馆陶长公主在驰道上驾车行驶。江充拦住公主呵斥,公主说:“我这里有太后的诏令。”江充说:“只有公主可以在驰道上行驶,其他车骑一律不得通行。”并将随行的车辆全部收缴入官。馆陶长公主可是汉武帝的姑母兼丈母娘,都在江充手中吃了暗亏,长安城中的其他权贵也不得不对江充产生了畏惧之心。江充就像一个孤臣,只服从皇帝的意志,作为皇帝的得力爪牙。
再后来江充跟随武帝巡幸甘泉宫,正好遇上太子刘据的家臣坐着车马在驰道上行驶,江充把他们抓了交给有关官员处理。刘据知道后,派人像江充求情:“我并不是舍不得车马,只是不想让陛下知道了,怪我平日对手下管教不严,希望您宽恕一次。”江充不理睬,径直上奏,武帝说:“人臣就应该如此。”从此更加信任江充,江充的名声震动京师,却也因此与刘据结下了怨恨。在这场矛盾中,双方其实并非真正的坏人,只能说是由于立场不同,导致了看待问题的角度各异,从而引发了对立情绪。对刘据来说,江充的行为,正是典型的弄臣作风。而从江充的角度出发,他想掌握更大的权利,唯有取悦汉武帝,成为其宠幸之臣,便是他的唯一选择。
江充后来又担任水衡都尉,他的亲戚和朋友沾光的不少,时间久了,江充触犯法律,也或许是因为得罪的人太多,江充被免官,但依然留在汉武帝身边。也就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巫蛊案,阳陵人朱安世告发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巫蛊案有牵连,这件事以牵连到阳石、诸邑公主,公孙贺父子都被斩首告终,详情记载在《公孙贺传》。所以,巫蛊案初期,江充实际上并未参与其中。虽然巫蛊案暂时告一段落,但此时的长安城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太子刘据和卫家的势力被大大削弱,而江充的参与又把巫蛊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这件事之后武帝巡幸甘泉宫,得了重病,江充看到武帝年老,担心武帝驾崩,自己会遭到刘据的报复。因此设下奸计,上奏说,武帝的病是由于巫蛊作祟引起的,好借机诬陷太子。武帝诏命江充作为特使,负责搜查巫蛊。江充命令胡人巫师到处挖掘,搜寻地下埋的偶人。又抓捕夜间祷祝和自称能见到鬼的人,还让人在一些地方泼上血污,伪造祷祝现场,再收捕审问那些被指控的嫌疑者,施加铁钳烧灼的刑罚,强迫认罪。长安城内外被搅得车仰马翻、人人自危,百姓相互指认巫蛊,朝廷官员互相揭发和举报大逆不道罪,局势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人性的阴暗面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辜受牵连的受害者前后有数万人。
搅混了长安城的水之后,江充又把魔爪伸向了宫中。武帝年迈,常怀疑被身边人诅咒。不管有没有,无人敢为受诬陷的人申辩。江充揣摩到武帝的心意,便随意指斥宫中有邪气,先从后宫中很少得到武帝宠幸的夫人入手,然后牵涉到皇后卫子夫,最后竟然在太子宫挖掘巫蛊,挖出了一个桐木人。刘据惊恐,又难以解释清楚,情急之下发动兵马自卫,逮捕江充并亲自监斩,大骂道:“你这个赵国的卑贱之人,陷害赵王父子还不够,又来离间我们父子!”并将那些胡人巫师在上林苑活活烧死。刘据的这一反应,完全超出了江充的预料。他原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刘据失势,从未想过要置他于死地,同样也没有预料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丧命。然而这场灾难并没有随着江充的死亡而平息。汉武帝在甘泉宫闻报,立刻命令丞相刘屈髦调兵平乱,与刘据两方在长安城中混战五日,死者又是数万人,使血流成渠,后来刘据兵败逃亡,在路上自尽,皇后卫子夫也随之自尽,刘据的家族几乎全都被斩尽杀绝。
这场大乱,史称“巫蛊之祸”,不仅白白死了好几万人,就连汉武帝自己也弄得骨肉相残,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此后,巫蛊之事人们再也不信了,武帝自己也渐渐醒悟,知道是江充从中使诈,命令夷灭江充的三族。又作“思子宫”以寄托对太子刘据的哀思。
那么,巫蛊之祸的责任究竟该归咎于谁呢?这笔帐恐怕难以理清。江充无疑是个小人,为了私利,导致西汉数万人丧命。但若追根溯源,这个责任恐怕得归到赵国太子头上。毕竟若不是他的罪行,江充这个可怕的噩梦就不会被释放,随后也不会有数万人惨死的悲剧发生。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对于恶人,我们当然要谴责,但有时也应该换个角度思考,造成恶人的原因,很多是社会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