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文与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来自但泽

1999年9月30日13点,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颁奖的理由是:格拉斯“在语言和道德受到破坏的几十年”之后,为德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开始,他在“清醒的黑暗的虚构故事中展示了历史遗忘的一面”,他的《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瑞典文学院还称他1999年的新作《我的世纪》是“按时间顺序伴随二十世纪的注释,并且对使人愚昧的狂热显示了一种独特的洞察力”。瑞典文学院每年通常都是在10月10日左右宣布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1999年却提前到了9月底。对此,瑞典文学院秘书长霍拉斯·思达尔先生说:“我们这一次很容易就做出了决定。”瑞典的评论家们强调指出,经过调整的评委会恰恰十分赞赏格拉斯“在德国战后历史不同时期不屈不挠的、时而也不受欢迎的政治热情”。

格拉斯在得知获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感到高兴和自豪。我不禁问自己,海因里希(即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会怎么说。我觉得他一定会表示同意。我一直在努力继承他的传统。”有趣的是,当年伯尔在得知获奖时曾经惊讶地问道:“为什么得奖的不是君特·格拉斯?”毫无疑问,格拉斯和伯尔当之无愧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坛最耀眼的两颗明星。

1927年10月16日,格拉斯出生在但泽(现今波兰的格但斯克)一个小贩之家,父亲是德意志人,母亲是属于西斯拉夫的卡舒布人,他还有一个妹妹。爱好戏剧和读书的母亲让格拉斯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格拉斯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值纳粹统治时期,他参加过希特勒少年团和青年团,未及中学毕业就被卷进战争。二战后期,他应征入伍,参加的军队是武装党卫军,这是2006年他自己在自传作品《剥洋葱》里向外透露的。1945年4月,十七岁的格拉斯在前线受伤,不久又在战地医院成了盟军的俘虏。1946年5月,他获释后回到家乡但泽。

但泽这个城市在历史上被波兰、俄罗斯以及德国的前身普鲁士争来争去,就像是被猛兽争来夺去的一块肥肉。在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但泽一直是德意志和波兰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焦点。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第三次瓜分波兰时,这个海港城市被划归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但泽成为自由市,由国际联盟代管。希特勒以但泽走廊问题为借口,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军舰炮击但泽的波兰基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二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重新划分了欧洲各国的版图,但泽划归波兰。居住在但泽的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向南迁移到德国。数百万人被迫背井离乡,这中间就有格拉斯一家,但泽对格拉斯来说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心头永远的痛。格拉斯虽然只是少年时代在但泽居住,时间也并不算太长,但每当他想起但泽时,内心总感到很沉重,青少年时期留下的印记非常深刻。格拉斯的小说创作常以故乡但泽为母题,写的是家乡但泽,故事则与二十世纪德国那段黑暗、恐怖、荒诞的岁月联系在一起,他从中一面体验苦难,一面感受罪责。

流亡到德国西部的美英法占领区后,他当过农民、矿工和石匠学徒,1948年初进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版画和雕刻,后又转入柏林造型艺术学院继续深造,1954年与瑞士舞蹈演员安娜·施瓦茨结婚,育有三男一女,1956年至1959年住在巴黎,在那里完成了《铁皮鼓》,后来迁到柏林。1978年,格拉斯与安娜离婚,次年与来自东德的管风琴师乌特·格努奈特结婚。

1979年9月下旬,格拉斯和新婚妻子乌特一起访问中国,是由时任联邦德国驻华大使的魏克德先生邀请的。这是格拉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中国。他们去了北京、上海、桂林、广州、香港,在香港购买了一对戒指,格拉斯戏称为“婚戒”,两人一直长期戴在手上。格拉斯回德国后写了一本书《大脑产儿或德国人正在死绝》(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1980)。在这本书里,他提到在北京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朗读了他的新作《比目鱼》。

格拉斯具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积极参与联邦德国左翼政党——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活动,他与社会民主党前主席、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交情甚笃,不仅为他竞选站台,而且多次陪同他出国访问。小说《蜗牛日记》(Aus dem Tagebuch einer Schnecke, 1972)追述了他参加1969年竞选活动的经历和对纳粹统治的思考。数十年来,格拉斯一直积极参与德国社会活动,对德国时政、新闻事件、文化热点,直抒己见,写了大量的政论、随笔、演讲。

自1996年起,格拉斯一家定居德国北部临近吕贝克的小镇贝伦多夫(Behlendorf)。之所以选择这里,可能是出于他的“但泽情结”,因为北部德国城市吕贝克的气候环境跟但泽非常相似。2015年4月13日,君特·格拉斯因病在吕贝克去世。

格拉斯获得过无数德国和国外的文学奖项,其中包括德语文坛几乎所有重要的奖:四七社奖、毕希纳奖、冯塔纳奖、巴伐利亚学院文学大奖、托马斯·曼奖、汉斯·法拉达奖等。四七社奖是二战后早期德国文学团体中最重要的奖。毕希纳奖是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奖。另外他还获得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三个大奖:法国最佳图书奖、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西班牙奥斯图林王子奖。1999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