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信息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1.信息的定义
“信息”一词作为科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哈特莱(R.V.Hartley)于1928年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他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且用选择的自由度来度量信息的大小。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E.Shannon)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给出了信息的经典定义: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此后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信息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我国著名的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给出的定义是,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一词的定义尚未统一。根据对信息的相关研究,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的含义为: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人物简介
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香农是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1936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94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1年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1948年10月其发表于《贝尔系统技术学报》上的论文《通信的数学原理》被人们作为现代信息论研究的开端,在此文中,他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为信息论和数字通信奠定了基础。
IEEE信息论学会为纪念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而设置的香农奖是通信理论领域最高奖,也被称为信息领域的诺贝尔奖。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信源、信宿和信道。
(1)信源 它是指信息发生的来源,也就是信息发源地。信息来源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对企业来说,信息源有内部和外部两种渠道,外部有上级主管单位、社会团体、市场、同业竞争者、科技部门、消费者、各种营销渠道等;来自内部的有企业内各职能部门、一线作业部门及企业的信息资料中心等。
(2)信宿 它是指信源发出信息后的接受者。信宿可以是个人、群体、组织或者任何有形的物质载体。信源和信宿是信息传递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商业企业在电台做广告,那么此刻它就成为信源,消费者收到了这则商业广告,即成为信宿;而消费者购买商品后,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反馈给商业企业,这时消费者成为信源,而企业则成为信宿。
(3)信道 它是指传递信息所经过的通道。比如某企业从广播电视获知有关新产品的信息,这时电波传递所形成的声音和图像就是信道。信道通常以各种通信手段为物质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手段日趋多样,信道也越来越多,电话、电视、网络、传真等技术越来越先进,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2.信息的分类
信息可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按照不同的角度或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常见的信息分类如表1-4所示。
表1-4 信息的分类
3.信息的特征
信息有别于物质实体,具有特殊的特征。分析信息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信息概念的理解,信息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客观性 在客观世界中,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且其状态、特征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而信息是事物变化及其状态的表现,因此信息具有客观性。
(2)依附性 客观事物是具体的物、实在的资源,而信息是一种抽象的、无形的资源。信息的呈现必须依附文字、图像、声波和光波等物质载体,而且只有具备一定能量的载体才能传递。人们只能通过感知物质才能识别和利用信息,信息不能脱离物质和能量而独立存在。
(3)价值性 信息本身不是物质生产领域的物化产品,但它一经生成并物化在载体上就成为一种资源,并且具备了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求,为社会服务。但信息的价值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4)时效性和时滞性 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信息从发生、接收到利用的时间间隔;信息的时滞性是指信息的传递具有一定的滞后。信息的使用价值与其所提供的时间成反比,时间的延误会使信息的使用价值衰竭,甚至完全消失。
(5)扩散性和可共享性 非实物的信息不同于物质资源,物质资源在使用或交流时会面临消耗或其中一方的失去,而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双方或多方可共享信息。信息的共享性使得信息资源易于扩散,通过各种渠道和传输手段将信息迅速散布出去,使得信息比物质资源获得更广泛的开发利用,但也容易被滥用,且信息一旦扩散,便不可回收。
(6)可传递性 可传递是信息必须具备的性质,没有传递,也就没有所谓的信息。信息通过不同的载体进行传递,如语言、手势、文字、图像、声音等。
(7)可加工性和可变换性 信息的可加工性是指信息可以被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筛选、分析、归纳整理以及综合概括等加工方式进行精炼浓缩,从而使得信息更好地被开发和利用。信息的可变换性是指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载体来载荷,如物质信息可以转换为文字、语言、图像等。
(8)可再现性 信息的可再现性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息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被人们接受和认识时,也是客观事物再现的过程;二是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再次展现出来。
(9)积累性和可存储性 信息的客观性决定了信息的可存储性,信息在加工处理后可以立即使用,也可通过载体储存起来留作日后的参考。信息的可存储性决定了信息具有积累性,人类知识库不断丰富和扩充的过程,就是信息经过系统化、抽象化和规律化而形成的长期积累的过程。
(10)延续性和继承性 信息的存储和积累保证了其不会像物质资源一样随时间流逝,使得信息可以延续和继承。直接探索、认知和获取一个未知事物的信息是极其困难的,而接受、理解并继承一个信息则要简单容易得多。
(11)不完全性 信息的不完全性主要来源于以下两方面:一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人们并不能获取所有客观事物的所有状态;二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特点,使得事物的本质信息和非本质信息交织在一起。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信息是需要被不断开发和更新的。
(12)可增值性 信息的可增值性是指信息数量的增加和信息质量的提高。信息是事物变化及其状态的表现,随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变化,信息的数量不断扩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信息被不断地精练和浓缩,能够更好地被人们利用,信息的质量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