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蜀汉复兴的君臣谋议
诸葛亮(身着一袭素色长袍,手持羽扇,稳步上前,撩袍跪地,恭敬叩首):臣亮,参见陛下。陛下乃先帝嫡子,承继大统,身负匡扶汉室、安定天下之重任。臣虽才学有限,然愿倾尽所能,效犬马之劳,辅佐陛下,矢志不渝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陛下若有任何疑虑或计议,无需顾虑,尽可明言,臣定当殚精竭虑,为陛下出谋划策。
刘禅(微微皱眉,神色间流露出些许担忧,缓缓起身,踱步至诸葛亮身前):孔明先生,朕听闻魏国有司马懿这样的贤能之士,而吴国也有周瑜、陆逊等杰出将领。反观我蜀汉,相比之下,人才似显凋零。先生觉得,我们该如何加强国内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呢?
诸葛亮(微微颔首,轻摇羽扇,目光沉稳而坚定):陛下所言极是,切中要害。魏国有司马懿,吴国有周瑜、陆逊,皆是人中龙凤,英才辈出。然我蜀汉虽地域狭小,却也不乏良将谋臣。欲加强人才培养与选拔,首先,当广开言路,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鼓励各方人士畅所欲言,积极投身于学问研究,如此方能使天下英才心向往之,汇聚于蜀汉。其次,宜设立科举制度,打破门第出身的限制,选拔真正有才能的贤能之士,唯才是举,为国家注入新鲜血液。再者,可在各地设立学校,聘请饱学之士为先生,教授经史子集,悉心培养青年才俊,假以时日,他们必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此外,臣亦建议设立军校,选拔有军事天赋者,由经验丰富的将领专门训练,使其精通兵法,熟谙战阵,为我蜀汉打造一支精锐之师。最后,陛下需亲自洞察局势,亲近贤能,远离奸佞,让有才能的人得以施展抱负,使无用之人无处容身,如此,蜀汉方能人才济济,国运昌盛。
刘禅(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思索之色,重新坐回龙椅):孔明先生,朕听说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制,有效地解决了粮食问题。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在蜀地实行类似政策呢?
诸葛亮(微微眯起眼睛,陷入片刻沉思,随后缓缓开口):屯田制确为曹魏治国安民的良策,然而蜀地地形险要,与中原之地大不相同。蜀地山川纵横,土地肥沃,本就适宜农耕。陛下若有意效仿曹魏,可行因地制宜之策。先大力发展水利,组织百姓兴修灌溉设施,确保农田水源充足,以增加粮食产量。同时,颁布鼓励垦荒的政策,激励百姓开发边陲荒地,充实国家的粮食储备,充盈国库。但需注意,屯田制的推行需要大量劳动力,且成效非一朝一夕可得,切不可急于求成。陛下应审慎考量,结合蜀地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策略,以保障粮食充足,国家安定。此外,臣还建议加强与南方诸夷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以补充物资的不足。
刘禅(眉头轻皱,脸上露出些许忧虑):孔明先生,朕注意到蜀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劣势。我们应该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
诸葛亮(目光坚定,手中羽扇轻轻一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确实是我蜀汉发展的一大阻碍。陛下若欲改善交通,首先应当大力修筑道路,连接各个郡县,方便军队调动、物资输送。可挑选能工巧匠,开山凿石,修建栈道,打通南北交通要道。其次,蜀地河流众多,如长江、嘉陵江等,可充分利用这些水路资源,建造坚固的舟船,发展水上航运。此外,在主要道路沿线设置驿站,配备驿卒、马匹,以便快速传递文书,及时传达军情政令。道路的维护也至关重要,需安排专人负责,确保道路畅通无阻。
然而,交通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陛下应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同时,蜀地的天险也是我们的天然屏障,可在险要之处布置关隘,派兵驻守,以防敌军侵扰。做到内修外联,内外兼顾,方能使蜀汉交通逐渐便利,国力日益强盛。
刘禅(微微叹息,神色中满是忧虑):孔明先生,朕担心蜀汉的经济基础薄弱,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国力,应对曹魏和东吴的威胁呢?
诸葛亮(神色凝重,语气沉稳而有力):陛下忧国忧民之心,实乃社稷之福。蜀汉虽地处偏远,资源有限,但也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军民的口粮供应。其次,大力发展手工业与商业,扶持蜀锦、制盐等特色产业,拓宽贸易渠道,增加税收,充实国库。蜀地丝绸闻名遐迩,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丝绸贸易,与外界交换所需物资。再者,要厉行节约,减少宫廷的奢靡浪费,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
军事上,精简军队,裁汰老弱病残,提高士兵的战斗力,避免兵员冗余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加强边防建设,加固城池,修缮防御工事,以防外敌入侵。外交上,继续联合东吴,共抗曹魏,形成掎角之势,使曹魏不敢轻易进犯。内政上,严格执行律法,公正执法,选拔贤能之士,充实各级官府,使朝政清明,民心安定。如此,内外兼修,蜀汉国力方能日渐强盛,有足够的实力对抗强敌。
刘禅(微微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孔明先生,朕听说东吴孙权有意与我们结盟,共同对抗曹魏。你觉得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提议吗?
诸葛亮(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思索,轻摇羽扇):孙权欲与我蜀汉结盟,实乃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为一时权宜之计。然而,联盟之事关系重大,需慎重对待。东吴与曹魏之间利益纠葛不断,此联盟并非长久稳固之计。陛下宜仔细观察孙权的诚意,审时度势,不可轻易轻信。若孙权真心实意合作,共同对抗曹魏,为保江东与蜀汉,我方可暂时与之结盟,以图长远发展。但在结盟过程中,务必保持高度警惕,不可完全依赖东吴,以免受制于人。结盟之时,应签订详细的条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防止任何一方背叛。同时,我们更应加强自身实力,发展经济、训练军队,以备不时之需。联盟虽好,但自强才是根本。
刘禅(神色黯然,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孔明先生,如果有一天朕真的无法守住蜀汉,你会怎么做?
诸葛亮(神色肃穆,跪地叩首,言辞恳切):臣身为蜀汉之臣,承蒙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自当誓死保卫国家,不敢有丝毫懈怠。若真到了无可挽回的绝境,臣定当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以身殉国,以报先帝之恩,不负天下苍生之望。然而,在此之前,臣必竭尽全力,寻求转机,或联合他国,或寻找盟友,或调整战略,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为蜀汉谋求存续的可能。陛下切勿忧虑,臣定当殚精竭虑,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禅(微微点头,眼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孔明先生,朕想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君主,治理好我的国家。
诸葛亮(目光诚挚,微微躬身):陛下欲成为一代明君,当以仁义治国,以德服人。平日里注重修身养性,克制私欲,以身作则,为臣民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疾苦,广纳贤才,倾听各方意见,做到兼听则明。审时度势,洞察天下局势,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审刑明罚,公正执法,使百姓信服。节用爱人,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关爱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对内致力于安民富民,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对外积极守疆固土,抵御外敌入侵。待人以诚,立国以信,处事以智,决胜以勇。如此,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安康。
刘禅(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孔明先生,朕听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但他似乎并没有曹操那样的威望和能力。我们是否应该趁此机会攻打曹魏?
诸葛亮(微微摇头,神色凝重,缓缓开口):曹丕继位,曹魏内部或许会出现一些动荡,然而切不可轻视。新君初立,人心尚未完全稳定,正是局势微妙之时。陛下宜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不宜急于出兵。此时,应先整顿内政,加强国内的治理,积蓄力量,发展经济,训练军队,提升国家的实力。待时机成熟,再做决策。若曹魏内乱不止,矛盾激化,我们可趁机联合东吴,共同出兵,分曹魏之势。但出兵之前,必须详细侦察敌情,全面了解曹魏的军事部署、兵力分布以及内部虚实,审时度势,不可贸然行事。兵者,凶器也,战事非同儿戏,关乎国家生死存亡,需慎之又慎。
刘禅(神色紧张,语气急切):孔明先生,朕听说曹魏已经开始对东吴采取行动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诸葛亮(神色冷静,目光坚定,手中羽扇轻摇):曹魏的动向,陛下务必密切留意。若曹魏果真对东吴用兵,陛下可立即派遣使者,前往东吴联络孙权,表明蜀汉的立场,与东吴共商对策。此时,蜀汉应加强边防戒备,增派兵力,修缮防御工事,以防曹魏趁势对我们发动攻击,避免遭受两面夹击。同时,可暗中派遣一些物资或少量兵力支援东吴,让孙权知晓我蜀汉并非坐视不管,而是与东吴站在同一战线。然而,一切行动都需谨慎小心,不可轻易暴露我方的意图,以免被敌人察觉。若东吴愿意与我们紧密联手,共同对抗曹魏,我们可与东吴共同策划军事行动,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以图反击。若东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陛下应稳住阵脚,坚守蜀汉防线,等待时机,不可轻举妄动。总之,应以静制动,凭借智慧取胜。
刘禅(眼中闪过一丝好奇,语气带着期待):孔明先生,朕听说曹操的儿子曹植很有才华,如果我们能够招揽他来蜀汉效力,会不会对我们有利?
诸葛亮(微微沉吟,眼中闪过一丝思索):曹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然而,招揽人才,首要考量的是其忠诚与志向。若曹植真心归附,愿意为蜀汉的大业效力,无疑会为我们增添一股强大的助力,他的才华定能在蜀汉得到充分施展。但倘若他心系曹魏,即便才华横溢,也不可轻易任用,以免埋下隐患,危及国家。陛下宜慎重考虑,不可因贪图一时之才而误了国家大事。招揽人才,应先考察其品行与忠诚,再考量其才华。若曹植真有归蜀之心,陛下可派人私下接触,巧妙试探他的心意,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后,再做决定。若他无意归蜀,陛下也不必强求,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与纷争。用人之道,在于诚心相待,不在人才数量的多寡。陛下若欲广纳贤才,可广开言路,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四方英杰。设立科举制度,选拔天下英才;陛下也可亲自巡视各地,深入民间,发现那些被埋没的俊彦之才。此外,派遣使者前往各地,游说那些隐居的贤士,邀请他们出山相助。至于具体人选,天下之大,英才辈出,自有贤能之士。陛下应以诚心相待,以礼相聘,以德吸引,如此,自会有贤士慕名而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方能凝聚天下英才,为我蜀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