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使城市具备智慧感知、智慧反应、智慧调控能力,推动城市智慧化、持续化发展。智慧城市可视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2009年,IBM公司发布《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提出“智慧城市”。由此,“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与规范,并且纷纷加大了在信息技术研发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方案。
为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国成立了国家网络信息工作最高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并确定了数百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
我国将智慧城市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是为了契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趋势,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城市的安全水平,增进城市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城市资源的整合效率,提高城市管理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的“超级大脑”,对各个领域进行统一管理;利用物联网连接政府办公网、工业以太网等,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建筑、环境、安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送;利用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为城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
鉴于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一些国家纷纷出台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发展,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抢占制高点。在此形势下,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希望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产业转型,促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还可以带动医疗、物流、金融、通信、教育、资源、环保等行业实现智慧化、数字化转型,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最终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如下。
① 国内智慧城市的数量快速增长,试点城市超过500个1,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智慧城市群或智慧城市带。
② 智慧城市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覆盖了政务、民生、产业、城市运营等多个领域,并催生了很多创新应用,例如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智慧能源等。
③ 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基建”的快速推进对智慧城市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④ 智慧城市建设为很多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例如卫星导航、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云计算、软件服务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也面临着若干问题,具体如下。
① 虽然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地政府也在努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但所借鉴的理念比较陈旧,经常将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混为一谈。
② 目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比较简单,大多是建设网络、安装监控摄像头、建设云存储与云计算中心,没有意识到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在该领域的投入也比较少。
③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各自为政,重视数据采集,忽视平台建设,导致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举步维艰。
④ 城市是由人构成的,从本质上看,智慧城市是由人的智慧驱动城市发展的,而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却忽略了这一点,一味地重视技术研发与升级,忽略了人的发展。
⑤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也需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但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只注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忽略了市场的力量。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的范围极广,涉及的技术也非常多。本书从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切入,结合各城市的实践案例,对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文旅等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重要领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探究,让读者对智慧城市建设形成系统、完整、成熟的认知。
本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易懂、案例经典丰富,不仅适合城市管理者、政府工作人员、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的相关人员阅读,还适合对智慧城市建设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作者
2023年4月1日
1数据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想集团、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工业大数据分析与集成应用实验室共同编制的《依托智慧服务,共创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白皮书(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