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作为大学教师、临床医生、执业药师,我们从事临床中药学教学、科研和临床数十年。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近二十多年来,在学科创建与发展中,我们勇于探索,不仅使临床中药学学科得到了长足进步,在行业处于首善地位,也使我们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逐渐增强,科研成果丰厚。回望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历程,二十余年在人生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我们既看到努力所带来的成绩,也深深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它将激励我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创造新的辉煌。
一、守正拓新,探寻学科发展之路
我们在20世纪末即率先开始针对中医、中药学科分化导致临床医药割裂的问题,建立了医药融合交叉的临床中药学学科。200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张冰教授任首任学科带头人,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作为学术指导。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学科带领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共同建设,开启了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初创时期。在临床中药学学科初创时期,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冰教授就创新性地提出了临床中药学学科的概念、特点、宗旨、学术内涵及外延,率先指出:“临床中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相关科学问题为核心的一门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综合的、交叉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探讨中药在预防、治疗疾病及保健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当性,指导临床中药的合理应用。”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中医学与中药学结合、传统与现代研究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结合的学科建设思路,重视中医药理论对临床合理用药实践的指导,并形成了一支临床中药学人才团队。
本学科于2008年重点学科验收中同行评议名列前茅。2009年和2012年分别以优异成绩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第三批的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张冰教授继续担任学科带头人至今。这一时期,临床中药学学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科宗旨进一步明晰,次级学科分化,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在临床中药学理论研究方面,我们结合WHO“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合理用药原则创新了临床中药学基本理论。在临床中药学实务方面,我们根据长期临床服务的体会,提炼临床中药学实践经验,开展中药治疗与药学服务,阐释方药应用与中成药应用经验,进行用药告知与监护,实施药物警戒等。在临床中药学理论与实务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2019年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学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重点学科,并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提出了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案,在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中引领行业发展。2009~2010年率先申请并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中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008Z8,并积极推动学术进步,成为全国临床中药学首善学科。由本学科带领的建设单位有多家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近年来行业内亦有将临床中药学称为中药临床药学,两者在学术内容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二十余年来我们在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践行“医药融通、药教协同”的理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临床服务实践中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并取得了显著进步。
(一)在临床中药学研究方面
本学科带头人张冰教授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与支撑计划,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等多项课题,在中药药性理论、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警戒、临床中药学服务实践、中药临床应用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研究中取得可喜的成果,夯实了合理用药的基石,提出了中药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适当性理论体系,并凝炼了中药治疗学与药学服务经验。我们主持的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重点学科、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学会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等各级各类科研与教学奖励50余项。
(二)在临床中药学人才培养方面
我们开创了医药融通型临床中药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医-药-教协同”,建立了全国首个临床中药学实训基地,并与十余家三甲医院联合共建临床中药学实习基地,为行业和社会培养并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临床中药学“种子人才”及优秀药师。我们先后获批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及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单位、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育先锋先进集体;获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标兵、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成果奖一等奖等各级奖励二十余项;我们创建了全国中医药院校首个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研究中心;我们的成果“传统中药药物警戒理论指导下的安全用药实践”入选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和全国中医中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
(三)在临床中药学服务方面
我们深入开展了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与适当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临床中药学理论与实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成果丰硕。如与北京市二十余家医院联合共建临床中药学学科服务基地,践行“医-药-教协同”理念,开展临床诊疗与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创立中药“临床用药告知与监护”诊疗规范与模式,提高了临床服务的满意度,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了20%~27%。我们坚持开展中药安全合理用药科普服务,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药物警戒与合理用药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及骨干;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张冰教授先后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首都名中医、荣耀医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首都劳动奖章等二十余项荣誉称号。
二、传承赓续,著成潜心研究之作
(一)著书的初衷
临床中药学作为医药交叉学科,面对医药割裂的现状及不合理用药现象,特别是在我国倡导“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临床中药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过二十余年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我们在临床中药学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及临床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积淀,需要理论与实践总结提高。本著作初衷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在医药溶融理念指导下,阐释临床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与内涵、学科性质,以及临床合理用药实务,从临床医师、药师的角度弥合中医中药学科分化的裂隙,解决临床中药学行业热点问题,旨在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指导用药,助力临床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推动行业与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学术创新。
(二)本书的主体内容
本书是我们对临床中药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上篇临床中药学理论研究,下篇临床用药实践和附篇临床用药撷菁。
我们力求“传承守正、开拓创新、博古通今、深研理论、重视实务”,结合国内外临床药学研究成果,构建临床中药学理论体系,阐释临床合理用药实务。
1.关于临床中药学理论体系
经过多年研究,我们提出,临床中药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中药治疗药物实施、药学服务、用药告知与监护、药物警戒等中药学实践为中心,围绕中药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适当性”构成的综合应用型理论体系。
对于中药的有效性理论,我们对临床中药学理论展开探索,结合中药有效性的基础研究,提出了药性构成“三要素”理念的创新认知,凝练出“药性是药物作为始动因素,并在特定机体状态下发生的复杂、多层次的正-负生物效应之综合表达”,既突出了机体状态的承载地位,关注药物代谢环境,又深入中药化学成分与性-效的生物学表达,完善和丰富了中药药性内涵,从药性角度阐释中药的有效性,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保障有效性提供依据。
对于中药的安全性理论,我们通过系统整理、挖掘中国传统的安全用药思想,并结合现代药物警戒理念,阐明中药药物警戒学术思想内涵,构建了中药药物警戒的理论体系,开展中药安全警戒实践。这既是对中药安全用药思想的系统整理与升华,也是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完善,并体现在临床用药与药学服务实务之中。
对于中药应用的经济性理论,我们将经济学原理用于中药学领域,研究有限中药资源的配置效率,总结形成了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济性理论,充分考虑中药辨证论治、处方配伍、中西药合用、用药禁忌等用药特点,以及降低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失,提高中药资源利用率,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
对于中药应用的适当性理论,我们结合中医药理论基础以及中药临床应用的复杂性,提出中药临床应用需充分考虑适当的治疗目标、用药对象、药物品种选用、剂量及疗程、给药途径和煎煮方式等各个用药环节,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并阐明中药临床应用适当性的基本内涵,以指导临床选药与药学服务的实施。
2.关于临床中药学实务研究
在临床中药应用方面,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合理用药,并体现在纵横两个方面。其一,从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及适当性等维度,系统介绍了临床常用的560余种中药饮片及近千种中成药的用药认识与实践经验,包括处方给付、临床性效特征、临床治疗实施、方药经验、中成药应用、临床药学服务、用药告知与监护、合理用药与安全警戒等,纵向阐释常用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的药学服务策略与药物警戒实施,保障合理用药。其二,以辨证辨病及各系统常见疾病为纲,横向总结归纳临床常用辨证辨病选药与临床各系统常见疾病用药经验与体会,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明晰临床中药合理用药的科学内涵。
(三)本书的特点
本书博古通今,对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报道进行梳理,系统阐述了临床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新观点、新进展,突出中医与中药的融通,强调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与符合时代需求的临床实用性,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既具有理论指导又有临床实务示例,凸显强基础、广知识、重实务的临床中药学的学科特色。我们作为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孟河医学的继承人,不仅传承、发展了孟河医学京派的学术思想体系与孟河医学京派的整体用药特色,而且吸纳现代临床药学研究成果,创新临床中药学理论与实务,首次提出了临床中药学特色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适当性”理论体系,并凝炼出我们在中药治疗药物实施、方药经验、中成药应用、用药告知与监护、药物警戒实施等实务研究方面的成果。
(四)本书的价值
本书展现了我们在临床中药学研究、教育和实践研究的前沿成果,弥补了中药行业在中药合理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药学服务实践方面的不足,并顺应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需求,具有理论指导与实操价值。本书能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直接、客观依据,对于促进临床中药学学科研究、提升中医药服务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期望本书能为临床中药学的创新发展抛砖引玉,推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及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加强同行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临床中药学健康持续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感谢导师颜正华国医大师、仝小林院士及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为本书作序,并鼓励我们在临床中药学领域继续探索;感谢同仁的帮助;感谢参考文献原作者。
鉴于科学认识的不断更新,学术发展不断深入,不当之处敬请同道不吝赐教,以便我们继续修订提高。
著 者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