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话筒改装成落地灯
我的结婚新房是十六平方米的客堂间,在20世纪70年代末,能有这样一间房结婚是很不错的。计划经济时代买什么都要凭票,因此一般婚房里的家具,是“36只脚”和“48只脚”的区别(即大橱、五斗橱、床、桌之类,老上海人办喜事通常要凑齐“36只脚”),还有就是款式上稍微有点儿不一样,其他装饰方面基本上大同小异,看一家等于看百家。我不想平庸,就决定在灯饰上标新立异。那时灯具店里灯的品种少得可怜,不像现在有吊灯、壁灯、吸顶灯、台灯、射壁灯、落地灯等等。据灯具店的营业员介绍,现在的人家装修房子,不一定是新结婚的,各种灯有上百盏的并不稀奇。灯的多少和档次,往往反映了主人的品位和格调。而我们那时,普通人家用电灯泡,一般用25瓦的灯,甚至15瓦的,光线看上去很昏暗;条件好点儿的,用40瓦或者60瓦的灯。哪户人家用上日光灯,是很震动隔壁邻居的。到了晚上,日光灯打开,那亮度简直可以和白天媲美。日光灯好则好矣,可那长长的造型放在新房里,呆板得很,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决定自力更生,先将天花板涂满,预留八本杂志大小的位置,用铅皮敲了一个半球型的灯壳。我朋友是中学教师,特地打了介绍信,到化学试剂商店专门买来化学实验用的玻璃细管,截成二十五厘米长短,然后依次放入半球型灯壳里,半球型灯壳里事先放入灯泡,到晚上,八个自制水晶顶灯一起亮起来,十分壮观。我家是街面房,门一开,总是围了很多人,那时就成为“样板房”了。
不过我最满意的杰作却是落地灯。我对落地灯的好感源于毛主席他老人家。那时,在电视里,或者在纪录片里,或者报纸里,看到他坐在宽大的沙发上,在沙发的旁边放着落地灯,灯光柔柔的,十分气派。那时,我就梦想今后我一定也要有落地灯。当时市场上根本就没有落地灯可卖,最多只有放在桌子上的小台灯。朋友建议我自己做,于是我买来白铁管,一番倒腾后,落地灯倒是成型了,然而我总嫌其笨拙,虽然用油漆将白铁管刷了几遍,但将它放在床边实在别扭,只能弃之不用。我不死心,到处打听,如何可以拥有落地台灯。
有一次开大会,我看见发言者使用落地话筒,我灵机一动,散了会跑到台上仔细研究起了话筒。我想,这话筒稍稍改动一下不就是现成的落地灯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兴奋异常,赶紧到交电商店(专门卖交通设备和电气设备的商店)买落地话筒,营业员眼皮也没有抬:“拿介绍信来。”我满脸疑惑,营业员说:“那是供应单位的,私人要落地话筒干什么?”于是我找到领导,如此这番一说,领导倒也开明,开了一份介绍信,于是我花26.4元的价格在南京路上的上海交电商店买了一只落地话筒架子,回来后进行了简单加工,效果不错。至于灯罩,我有个邻居在南京西路的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工作,他也帮了忙,等拿到灯罩,离大婚之日都不到一个星期了。这是一只嫩绿色乔其纱大灯罩,价格16.5元。落地灯改装好后,放在床边,显得十分素雅,平添了几分温馨。结婚那天,朋友对我的落地灯赞不绝口,我自己也得意了好一阵子。
改装的落地灯陪伴了我十八年,1997年我搬家时将它送了人。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