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
【原文】
《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墙厚三尺,崇三之。高厚以是为率,足以相胜。
《尚书》:既勤垣墉。
《诗》:崇墉圪圪。
《春秋左氏传》:有墙以蔽恶。
《尔雅》:墙谓之墉。
《淮南子》:舜作室,筑墙茨屋,令人皆知去岩穴,各有室家,此其始也。
《说文》:堵,垣也;五板为一堵。㙩,周垣也。埒,卑垣也。壁,垣也。垣蔽曰墙。栽,筑墙长板也。今谓之膊板。干,筑墙端木也。今谓之墙师。
《尚书·大传》:天子贲墉,诸侯疏杼。贲,大也,言大墙正道直也。疏,犹衰也。杼亦墙也;言衰杀其上,不得正直。
《释名》: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止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隐蔽形容也。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
《博雅》:㙩力雕切、䧘音篆、墉、院音垣、廦音壁,又即壁反,墙垣也。
《义训》:厇音乇,楼墙也。穿垣谓之㸜音空,为垣谓之厽音累,周谓之㙩音了,㙩谓之寏音垣。
【译文】
《周官·考工记》中说:“匠人规划井田,设计水利工程、仓库及附属建筑,建筑物墙的厚度为三尺,高度是厚度的三倍。”(高度和厚度以这样的比例,就可以相互支撑了。)
《尚书》中说:“既已勤劳地筑起了墙壁。”
《诗经》中说:“高墙耸立。”
《春秋左氏传》中说:“墙可以遮掩过错和隐私。”
《尔雅》中说:“墙叫作墉。”
《淮南子》中说:“舜帝建造屋室,夯筑墙壁,用茅草、芦苇盖房顶,于是人们都知道离开岩洞,筑墙盖房,因而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屋室和家庭,砌墙造屋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说文解字》中说:“堵,就是墙的意思;五板为一堵。”“㙩,就是围墙的意思。”“ 埒,就是矮墙的意思。”“壁,也被称作墙。”“垣蔽也叫作墙。”“栽,是指筑墙所用的长板(今天称它为‘膊板’)。”“干,是指筑墙用在两端的木头(今天称它为‘墙师’)。”
《尚书·大传》中说:“天子有装饰得很好的高墙,诸侯有衰墙。”(贲,大的意思,就是说高墙修造得方正气派。疏,就是衰的意思。杼也是墙的意思,衰墙就是显得不方正气派。)
《释名》中说:“墙,就是障,所以墙有阻挡、遮蔽的功能。”“垣,就是援,人们可以依靠它来作为援卫。”“墉,就是容,可以用它来隐蔽形状、面容。”“壁,就是辟,因此可以用它来躲避、抵御风雨寒气。”
《博雅》中说:“㙩(读了音)、䧘(读篆音)、墉、院(读垣音),指墙垣。”“廦(读壁音),也是指墙垣。”
《义训》中说:“厇(读乇音),就是楼墙。”“穿垣叫作㸜(读空音)。”“为垣叫作厽(读累音),周叫作㙩(读了音), 㙩叫作寏(读垣音)。”
知识小链接
明清之前的墙一般都是用土筑成的,所以“墙”字的甲骨文的声符——爿,除了指示读音外,也有人认为,还兼有表意作用,它的字形像一个构筑墙体用的夯土夹板。筑墙用土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商代已有。亚圣孟子的传世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开篇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就印证了这一点。傅说是商朝武丁时期的一个贤相,没被武丁发现才能之前他就是一个掌握版筑技术的砌墙奴隶。版筑一般是由立柱、板头、拉绳组成。筑土墙时,把两块木板并列排在一起,左右相夹,使木板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然后再在板外,用木柱把两块木板撑住,往里倒进泥土,用杵捣实,泥土凝固后,把木板、木柱拆除,一座土墙就筑好了。
名居建筑多用夯土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