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疾病中医药防治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洪涝灾害后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四章 神昏类疾病

神昏类疾病是以神识昏愦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指由多种病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致心脑受邪,邪阻闭窍,神明蒙蔽,或阴竭阳脱,神魂失养,是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特征的急危重症。中医文献中“昏迷”“昏蒙”“昏厥”和“谵昏”等病名,均属此范畴。本章主要以“溺水复苏后脑病”“中暑”“晕厥”为例,论治洪涝灾害后神昏类疾病。

第一节 溺水复苏后脑病

溺水复苏后脑病多发生于溺水时间较长,出现意识丧失或心搏骤停的患者,其经心肺复苏及高级生命支持后,虽循环恢复,但因缺氧造成大脑损伤,长期处于昏迷状态,或神识状态无法恢复正常,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本节主要介绍溺水复苏后脑病的中医辨治。溺水复苏后脑病的辨治以虚实为纲,并分为两个实证证型:痰热腑实和湿浊蒙窍;两个虚证证型:阴精耗竭和阳脱不固。按照虚实辨证的方法,分别论述其证候特征、治疗及调护方案。

一、中医辨治

1.痰热腑实

痰热腑实多由因痰热蕴结,腑气不通,浊邪上蒙清窍所致。

(1)临床表现 神昏谵语,躁扰不宁,日晡潮热,咳咯痰多,色黄质黏,腹部胀满,大便秘结。舌质深红,苔黄腻,脉沉实或弦滑。

(2)治则治法 化痰醒脑,通腑泄热。

(3)推荐方药 大承气汤加减。大黄10g,厚朴20g,枳实10g,芒硝6g,竹茹10g,郁金10g,石菖蒲15g等。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醒脑静注射液。

(4)其他特色疗法 ①中药灌肠。直肠滴入醒脑灌肠液(大黄10g,水蛭10g,石菖蒲15g,冰片3g,水煎150mL),早晚各1次。②针刺可选人中、合谷、太冲等,采用泻法行针。③可选取阳明经刮痧治疗,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

(5)调护 注意加强气道管理,勤翻身拍背,协助患者活动肢体,保持大便通畅。

2.湿浊蒙窍

因湿浊壅盛,上蒙清窍所致神志昏蒙。

(1)临床表现 神志昏蒙,身热不扬,时有恶心呕吐,咯痰色白,口角流涎。舌质嫩,体胖,苔白厚或垢腻,脉濡或滑。

(2)治则治法 利湿化痰,开窍醒神。

(3)推荐方药 菖蒲郁金汤加减。石菖蒲15g,炒栀子10g,鲜竹叶9g,牡丹皮15g,郁金10g,连翘10g,灯心草6g,竹沥10g等。

(4)其他特色疗法 ①可采用针刺及灸法,选用人中、合谷、太冲等穴位。②可床旁悬挂芳香化湿类香囊。

(5)调护 注意加强气道管理,加强痰液引流,勤翻身拍背,协助患者活动肢体,避免压疮形成。

3.阴虚精亏

因长期溺水缺氧,获救后神昏日久,耗损阴精,所致神识不清。

(1)临床表现 神志不清,皮肤干皱,口唇无华,或面红身热,汗出肤冷,气息低微。舌淡或绛,少苔,脉芤或细数或结代。

(2)治则治法 救阴敛阳。

(3)推荐方药 全真一气汤加减。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9g,熟地黄20g,白术10g,附子8g,牛膝10g等。中成药可用生脉注射液。

(4)其他特色疗法 可采用针刺四神聪、人中、合谷、肾俞、太溪、涌泉等穴位。

(5)调护 注意加强营养,适当高蛋白饮食,加强护理,积极预防卧床相关并发症。

4.阳脱不固

因长期溺水缺氧,阳气虚衰,元阳外脱所致神识涣散。

(1)临床表现 昏愦不语,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冷汗淋漓,身凉、肢厥,二便失禁,肢体松弛无力。舌质淡,舌苔润,脉微欲绝,或虚浮无力。

(2)治则治法 回阳固脱。

(3)推荐方药 参附汤加减。人参15g,附子30g等。中成药可用参附注射液。

(4)其他特色疗法 可采用灸法选取百会、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5)调护 注意保暖,保持患者衣物干燥,加强护理,积极预防卧床相关并发症。

二、临证备要

溺水复苏后脑病常见于溺水时间长、吸入水量大、肺部损伤严重的患者。大脑缺氧时间长,导致急性缺氧性损伤,如脑水肿、神经细胞坏死等,从而出现惊厥、肌阵挛、昏迷、认知功能障碍、四肢低肌张力性瘫痪、植物状态、脑死亡等临床表现,常预后不佳。如果心肺复苏后12~24小时,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可考虑给予头部亚低温治疗,降低脑组织对氧的需求,减少脑细胞代谢,也可延长大脑对缺氧耐受的时间。西医学的进步,为疾病的救治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呼吸机的发明,为中医恢复人体阳气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在溺水后神昏患者身上使用呼吸机,可以起到“独参汤”般的作用,恢复人体阳气。

溺水复苏后脑病患者多伴随多器官损害,治疗期间要兼顾施治。其次,此类患者大多需长期卧床,要加强营养,加强护理,积极预防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

第二节 中暑

中暑是指在夏日酷暑或高温环境下,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卒中脏腑,热闭心神,或伤气耗津,引动肝风,暑闭气机,而症见头痛头昏,身热汗出,烦躁,口渴,甚或忽然猝倒,神昏抽搐的急性病证。相当于西医学热射病(中暑高热)、热痉挛(中暑痉挛)、热衰竭(中暑衰竭)。

本节主要介绍中暑的中医辨治。根据暑邪的侵袭程度,以及患者的证候表现,将中暑以暑邪传变顺序为纲,划分为暑邪袭表、暑入阳明、暑陷心包及暑热动风四个证型,并分别论述不同证型的辨治要点。

一、中医辨治

1.暑邪袭表

因暑邪侵袭肌表,卫气失调所致。

(1)临床表现 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2)治则治法 解暑醒神,益气生津。

(3)推荐方药 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太子参20g,石斛15g,麦冬12g,黄连5g,竹叶9g,荷梗9g,知母9g,粳米15g(包煎),西瓜翠衣30g,滑石30g,甘草6g等。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丸(胶囊、滴丸、水)、清暑益气丸、生脉饮口服液等。

(4)其他特色疗法 ①食疗方:绿豆100g,放入1000mL水中,煮至开锅,代茶饮,不拘时服。②针刺可选用大椎、合谷、内关、曲池等穴位,亦可点刺放血。

(5)调护 转移至凉爽通风的地方,减少活动,及时补水,可适当饮用果汁、淡盐水等,预防电解质紊乱。

2.暑入阳明

因暑邪传入阳明之经,阳明经热盛所致。

(1)临床表现 高热汗多,头痛且晕,心烦口渴,面红而垢,气粗,或背恶寒。舌红,苔黄腻少津,脉洪数或虚数。

(2)治则治法 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3)推荐方药 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石膏30g,知母15g,粳米30g(包煎),太子参15g,甘草6g等。中成药可选用生脉饮口服液、清开灵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

(4)其他特色疗法 ①针刺采用泻法,取穴可选用大椎、合谷、内关、曲池、委中等穴位。②刮痧可取督脉、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用手指弹拨提拉,或用羹匙铜钱边缘刮皮肤,使皮下出血,皮肤上出现青紫出血斑。

(5)调护 迅速远离高温环境,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可应用冰块、冰袋等冷敷降温,加强散热。

3.暑陷心包

因暑热炽盛,内陷心包,而元神伤耗、阴血涸竭所致。

(1)临床表现 高热烦躁,谵妄或神昏不语,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或口开。舌绛,脉虚数。

(2)治则治法 祛暑清热,开窍醒神。

(3)推荐方药 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g(先煎30分钟),生地黄24g,玄参10g,金银花30g,丹参15g,竹叶10g,黄连6g,连翘10g,麦冬15g等。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血必净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4)其他特色疗法 ①针刺采用泻法,强刺激,选穴人中、合谷、承浆、十宣等穴,也可用三棱针放血。②耳针疗法:针刺心、枕、交感、皮质下、肾上腺区域,亦可采用耳尖放血法。

(5)调护 迅速远离高温环境,尽快开放静脉通道,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可酒精擦浴,应用冰块、冰袋等冷敷降温,积极物理降温。

4.暑热动风

因暑热炽盛,内陷心包,而元神伤耗,阴血涸竭所致。

(1)临床表现 高热汗多,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昏不清,或喉中痰鸣。舌绛,苔黄燥,脉弦数。

(2)治则治法 祛暑清热,息风止痉。

(3)推荐方药 羚羊钩藤汤加减。水牛角30g,钩藤12g(后下),桑叶15g,菊花15g,鲜生地15g,生白芍10g,川贝母12g,竹茹15g,茯神15g,防风12g等。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血必净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4)其他特色疗法 ①针刺采用泻法,取穴可选用大椎、合谷、内关、曲池、委中等穴位。②中药涂擦,水牛角30g(先煎),冰片6g(后下),石菖蒲15g,白芷15g,石膏30g,栀子15g,煎药400~600mL,兑入冰盐水,擦浴头额、颈、腋下、腹股沟处。③中药直肠滴入,水牛角30g(先煎),冰片6g(后下),石菖蒲15g,白芷15g,栀子15g,煎药600mL,分3袋,兑入冰盐水,直肠滴入。

(5)调护 迅速远离高温环境,尽快开放静脉通道,补充容量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积极物理降温,注意生命体征监测,加强营养支持,积极预防卧床相关并发症。

二、临证备要

发生洪涝灾害后,环境高温高湿,救援人员及受灾群众更易发生中暑,如果中暑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其症状极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根据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内容,一旦发现重症中暑患者,应及时抢救,早期快速扩容、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早期抗凝,阻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进展,及时阻断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积极支持器官功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重症患者发病30分钟内的降温速度,很大程度会影响患者预后,所以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要有序紧密结合,尽早进行初步处理,积极控制病情发展。

第三节 晕厥

晕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发病前常伴先兆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本节主要论述洪涝灾害后,由各种原因,如缺氧、溺水、情志刺激、劳累过度等导致的晕厥的中医辨治。本病辨证主要辨病因、辨虚实、分气血,结合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外界因素及患者体质情况,以虚实为纲,分为气逆晕厥、气虚晕厥、痰盛晕厥三个证型。晕厥是一种急性病证,轻者短时间内可自行苏醒,重者或一厥不醒,预后不良,应当及时救治,以虚实为纲进行辨治,醒神回厥,苏醒后按病情的不同进行中医辨治。

一、中医辨治

1.气逆晕厥

因情志刺激导致气机上逆,肝郁不舒,壅阻心胸,内闭神机而引起晕厥。

(1)临床表现 由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诱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握拳。舌质紫暗,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2)治则治法 开窍,顺气,解郁。

(3)推荐方药 通关散合五磨饮子。皂角刺20g,细辛10g(研磨成粉,少量吹鼻取嚏),沉香6g,乌药10g,槟榔15g,枳实15g,木香9g,檀香3g,丁香10g,藿香10g,水煎服。中成药可选用苏合香丸宣郁理气,开窍醒神。

2.气虚晕厥

因元气素虚,加之遭受洪水灾害打击,清阳不升,神明失养而引起晕厥。

(1)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呼吸不畅,或站立太久等因素而诱发,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以体弱的老人或年轻女性多见。

(2)治则治法 补气,回阳,醒神。

(3)推荐方药 生脉饮或四味回阳饮。人参30g,制附子10g(先煎),炙甘草6g,干姜9g,麦冬15g,五味子15g。中成药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平时可服用香砂六君丸、归脾丸。

3.痰盛晕厥

因素体痰湿较重,洪水灾害发生期间情绪激动,痰随气升,上闭清窍而引起晕厥。

(1)临床表现 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情志刺激后突然晕厥,喉中有痰鸣,或呕吐涎沫,呼吸不畅。舌质暗,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滑。

(2)治则治法 行气豁痰。

(3)推荐方药 导痰汤。陈皮15g,枳实15g,法半夏9g,胆南星9g,茯苓20g,紫苏子15g,白芥子10g。中成药可选用猴枣散。

(4)其他特色疗法 ①针刺水沟、内关、涌泉,虚证配气海、关元,实证配合谷、太冲。②耳针选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③三棱针点刺十二井或十宣,使其出血数滴;点刺大椎出血后,加拔火罐。适用于实证。

(5)调护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和环境刺激。苏醒后应消除紧张情绪,禁烟酒及辛辣香燥饮食。

二、临证备要

1.本病发作急骤,具有突发性和一过性。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最常见的是情志过极,如暴怒、紧张、恐惧、惊吓等。发作前有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汗等先期症状。发作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对于重症患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中成药、针灸等综合应急措施,及时救治。

2.各型之晕厥,特点不同,但也有其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生理上的关联和病因病机的共性所决定。例如,痰盛晕厥与气逆晕厥是由于痰随气动而互相联系。情志过极,以致气血逆乱而发厥,则与气逆晕厥、气虚晕厥、痰盛晕厥均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晕厥病证不同类型的特点,又要把握其共性,全面兼顾,方能提高疗效。

3.晕厥是内科常见危急重症,常容易并发脱证,故有时也厥脱并称。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药物剂型丰富,包含丸、散、片、汤等多种剂型,给药途径也从单一口服发展为多途径给药,如注射剂型,从而提高了中医药治疗厥脱病证的疗效。回阳救逆的参附注射液,以及益气养阴的生脉注射液和参脉注射液等,可根据临床情况,于急需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