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分布式治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1 数字化生存下虚拟世界的丰富内涵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提出了“数字化生存”: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中,海量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各类应用软件构成了人们离不开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网络平台。在数字化生存模式下,人能够感知存在的时间与三维空间是电脑网络空间,即赛博空间(Cyberspace)。

数字化的在线生存越来越不需要依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网络社会的生存模式在技术上采用“虚拟”手段,赛博空间为人们创造出了一个人造的世界,是后现代空间转向和空间理论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主体在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转型成为“赛博公民”。虚拟课堂、虚拟景观、虚拟历史、虚拟建筑、虚拟旅游,甚至虚拟战场等,是对传统主体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伦理的颠覆,正如海姆提出的“模拟、距离呈现、身体沉浸、互相影响、网络交流”[1]

赛博空间中的内容与形式对人类来说是虚拟的,但它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将这一形式与内容统称为“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包括三大方面的内涵,即网络空间(赛博空间,强调的是空间概念)、虚拟社会(个人与组织的交互空间)、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相对应)。虚拟经济主要包括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虚拟世界的概念内涵示意图如图1-1所示。

信息社会或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强调信息的社会角色,而信息化社会则强调社会在信息渗透下的转型特征。“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这两种说法有一定的关系。

而“网络社会”同样深深依赖于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从关系的角度来说,“网络社会”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独特“实在”的社会场域,是作为转型社会的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就空间和互动场域而言,“网络社会”与日常社会生活是不同的,但可以视其为日常社会(信息社会)的“变体”。

图1-1 虚拟世界的概念内涵示意图

虚拟世界与常用词“网络世界”的内涵基本相同,与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相对应,是平等发展的技术经济系统和复杂系统。对其进行治理研究的前提是将其作为一个系统,且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平等看待。在本书所阐述的治理理论中,也强调了虚拟与现实的平行、同步性。

另外,在线生存也部分甚至完全排除物理时空的绝对影响。客观世界的物理空间对于任何事件、任何活动都是绝对的存在,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产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当中。但网络世界的活动只需要“注意力在场”就可以实现,且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甚至连“注意力”都不需要,可以采用“值机”代替。例如,微信、微博、短视频、在线会议、在线文档等,物理时空对于人们的交往和事务处理的意义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