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工业2.0时代最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
专业管理是工业2.0时代的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形式,以“职位”为管理基础。本书之所以使用“专业”一词,是为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含量,以区别于事务性的人事管理。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专业的认知基本都产生在这个阶段,虽然它仅仅是演变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对企业的影响却最深刻。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管理学进入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社会人假说”成为管理学的基础,“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资本,并且第一次出现了职业经理人。当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日益降低时,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资本便不得不把经营权从所有权当中剥离出来、让渡给职业经理人,精英群体借此登上企业发展的历史舞台。虽然精英属于少数群体,但相对于股东价值形态而言,劳动创造的价值终于得以被清晰体现。人的创造力不断提升,推动了社会化大分工的进程,“专业化”因此诞生,所有科学领域都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在这个时期,精英成了“专业化”的代表。
这时,人力资源管理也开始进入专业管理阶段,不仅功能完全独立了出来,而且进一步细分,变得更加精细:分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六个人们熟知的功能模块,“分工”的目的依然是提高专业化水平。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一套自己的运行规则,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系统,因此这个阶段也可称为职能管理阶段,其他管理职能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过程。专业管理阶段的目标是提升精英的价值创造能力,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均服务于精英领导力。
一、工业2.0时代的价值创造方式
工业2.0时代的市场特征以及企业形态决定了专业管理的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产业垄断被纷纷打破,产业之间开始进行有限融合,逐渐形成产业集群,企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精英价值形态出现。股东价值形态中的指令性管理虽然方式灵活,但当工作内容日益复杂、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时,指令性管理就会使每个人都感到焦头烂额、应接不暇。面对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必须突破规模限制,指令性管理显然已不再合适,于是逐渐被“分工”与“协作”式的产品管理替代。这是一种标准化的、规模化的价值创造方式,也是传统企业的基本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同样采取了这种方式。
“分工”有利于提升专业化水平,使企业能够进行技术含量更高的价值创造活动,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协作”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生产,使企业能够进行大规模价值创造活动,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这让精英价值形态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业2.0时代的“最佳”组织形态。
相对于股东价值形态而言,传统企业能够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在精英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让每个精英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他群体虽然也积极参与了价值创造活动,但是创造的价值并不大。如果非要衡量或对比一下的话,这个比例可以用“二八法则”来体现,即一个传统组织80%的价值由精英团队创造,其他人创造了剩余20%的价值——这是由精英价值形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少数“英雄”人物主导了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2.0时代也是一个“英雄”时代。
“分工”与“协作”式的产品管理让企业告别了简陋的工厂制形式和粗放的指令性管理,开始着手构建各项管理机制,组织管理系统走向正规化、系统化,专业管理阶段终于到来。精英价值形态不断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民营企业的家族传承、国有企业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几乎同时发生,这并非偶然,因为它们都要从股东价值形态向精英价值形态转变。关于产品管理的特点,我们将在后面继续介绍。
二、通过管理“职位”来“管人”
如果说“工作”让组织管理变得有章法,“职位”则让组织管理逐渐形成体系,管理基础从“工作”演变为“职位”,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什么是“职位”?一组性质相似的“工作”逐步稳定下来就会形成“职位”,即相似的“工作”一旦被固化就会形成“职位”,也是人们常说的“因事设岗”。从概念描述上就可以发现,“职位”本身具有一种静态属性,天然强调稳定性,因此职位管理通常在相对封闭、变化不大的环境中发挥价值。“职位”的出现让零散的“工作”有了归宿,一个企业中所有的“工作”都会由不同的“职位”承载,而且这些“职位”都是稳定的,只要管理好“职位”,就能让组织顺畅地运转起来——“职位”让组织管理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
在精英价值形态中,人的责、权、利通过“职位”体现,强调“人”必须符合“职位”要求,这就是所谓的“人岗匹配”,如图3-4所示。当“职位”变动时,责、权、利就会发生相应改变,“职位”没有改变,无论人怎么变动,责、权、利都不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职位管理的基本逻辑。
可以看到,组织从“管工作”演变为“管职位”,也没有直接管到“人”,却可以通过“管职位”实现“管人”的目的,以“职位”为管理基础是以“工作”为管理基础的一个延伸,“职位”让组织管理走向专业化、体系化,企业开始建设全方位的管理系统。

图3-4 以“职位”为管理基础
“职位”的稳定性,既便于任职者体现其专业性,也让价值创造活动得以标准化,因此能够与产品管理方式充分结合,这也是工业2.0时代的市场特征决定的。
精英价值形态形如“金字塔”,“职位”就是构建“金字塔”的基本材料,整个“金字塔”由“职位”构成:依据责、权、利的大小,把“职位”价值进行分级,这就是“职级”,“职级”越高越接近“塔顶”,“职级”越低越接近“塔基”,精英群体通常处于顶层位置,因为这个位置上的人更容易体现自身价值。
人力资源管理只有演变到专业管理阶段时才得以形成一个体系,“职位”成了所有功能赖以发挥的基石。
三、专业管理阶段的特点
在工业2.0时代,专业管理只能管理“职位”,并没有管理到“人”:先设置“职位”,再找能够胜任职位的“人”,没有职位则无须找人,否则找来的人便无法安置——责、权、利根本说不清楚,更不用说让其发挥价值,这就是精英价值形态的管理特征。
专业管理背后是对人的创造力的认同,管理不再凭借经验、感悟进行,而是依托科学系统,这使得组织管理系统变得不再简单。当劳动的复杂性日趋明显、技术性越来越高,“人”对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被不断明确,企业就需要不断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而这只能通过有效的管理系统实现,因此,原来的招工变成了招聘管理、奖惩变成了绩效管理、工资福利发放变成了薪酬管理、技能培训也变成了培训管理,目的就是提升“人”的价值创造能力。一旦认同了“人”的价值创造能力,西方管理学也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人假说”取代“经济人假说”,“人”的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管理调动起来,这就使激励机制在管理系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思想贯穿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功能中。
专业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专业”一词即指专门的领域,相对于“事务性”而言,专业性体现为这个领域中的技术优势,同时也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商学院也纷纷开设相关课程。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部的专业水平,很多时候,通过人力资源部即可看出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状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要求信息均由“职位”承载,胜任某一“职位”必须具有其要求的专业性,其他专业领域同样如此。
在传统企业中,对专业性要求不高的职位,通常职位价值也并不高,“职级”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传统企业进行人才盘点的意义并不大,因为“职位”的天然稳定性,所有人才的信息都可以从“职位”上反映出来,只需要盘点“职位”即可。
“职位”的出现让人力资源管理的六个功能模块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但这种天然的稳定性也限制了人才和企业的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当企业内外部的变化越来越明显时,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便开始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