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史丛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夏商西周史丛考全本质检

分析了左右两个偏旁,我们就可以推测甲骨文字,应当就是“祲”字初文。

祲,是古人所认为的不祥云气。《说文》:“祲,精气感祥。从示、侵省声。《春秋传》曰:‘见赤黑之祲’。”古代文献所记之祲,确乎引起人们的恐惧,如《国语·晋语》载“献公田,见翟柤之氛,归寝不寐”,韦注:“氛,祲氛,凶象也。”由于祲氛为凶象,所以晋献公见到之后“归寝不寐”,恐惧得睡不着觉。古人对于这种气象十分重视,《国语·楚语上》篇记载,楚庄王在首都建有专供望祲氛的高台。《战国策·魏策四》载战国时人曾将“祲降于天”与“彗星袭月”、“白虹贯日”、“鹰击于殿”并列为四大灾异之征兆。

那么,“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呢?

《周礼·春官》“眡(视)祲氏”,“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1280“一曰祲,谓阴阳五色气,祲淫相侵。或曰,抱珥背璚之属,如虹而短是也”。1281原来,祲是一种和虹类似的云气,只是比虹稍短而已。祲属于“十煇’之首。晚清学问大家孙诒让曾经广征博引材料在《周礼正义》卷四十八里说明煇即晖,亦即晕。他指出:

煇、晖为日月光气之通名。秦汉以后,天官家以为气围绕日月之专名。晖字俗作“晕”,《战国策·赵策》云:“故日月晖于外,其贼在于内。”《韩非子·备内》篇晖作“晕围”。《释名·释天》云:“晕,捲也,气在外捲结之也。日月俱然。”《吕氏春秋·明理》篇云“日有晕珥”。高注云:“气围绕日周匝,有似军营相围守,故曰晕也。”此皆后世分别之义。依天官测算,日轮距地至远,光体本无变动,此十煇,并地气则烝腾。日光穿映,视之成晕,如在日旁。虹升云布,亦复如是。1282

孙氏已经采用近代科学认识来分析煇晕诸事,所论甚精。祲为煇之一种,当即后世所谓的日月之晕。日月之晕,由于云气升腾情况不一,晕之形状亦复不同,所以古代的星相家,或如《周礼》所载的“视祲”之官,就能够据此而做出不同性质的吉凶判断和预测。除了“视祲”之外,《周礼》所载职司观察祲象者还有“保章氏”,此官“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水旱降丰荒之祲象”。1283秦汉之际,这种职宫,又被称为“视日”。《汉书·陈胜传》“周文,陈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1284注引服虔曰:“视日旁气也。”所谓“视日”即观察日晕以预测吉凶。总之,观察“祲象”实即巫觋之事。所以,《荀子·王制》篇说,“相阴阳,占祲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1285从甲骨卜辞所载虹与祲的情况看,商王朝的史官实际上可能已经有了类似后世“视日”的职守,在进行“伛巫跛击之事”。

日月有晕,多为云气厚重升腾所致,此时日月必不甚明朗,所以《楚辞·九思》谓“彼日月兮闇昧,障覆天兮祲氛”1286,《释名·释天》谓:“祲,侵也。赤黑之气相侵也”,晕本无明显的界限,让人感觉只是一股红黑相混的云气围裹在日或月之周匝。日、月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圣,被赤黑之气包围,必然为凶险之兆。《屯南》3641片原将祲与日分为两字,陈剑先生将其合为一字,作“”形,甚是。这应当是一个会意之字,指日上有祲,可释为“晕”。另有一个从阜从祲的字,陈剑先生亦释为一字,这个字见《合集》948片,作“”形1287。当会意为阜上有祲之意。还有一个室屋下有祲的字,见《合集》460片,作“”形,当为室屋内有祲之意,这后两个字皆无对应的现代汉字可寻,似只可作为上古会意字来理解。

当代气象科学已经对于晕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晕是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光线折射和反射后在太阳或月亮周围所产生的彩色光环。光环色彩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1288。这种奇异的自然景观,给予商代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并且郑重地记载于卜辞之中,这些应当都是情理中事。

卜辞中的祲即指日月之晕。晕古音为文部字,祲为侵部字。两部音近,疑晕之古音即由祲衍变而来。卜辞中的祲大部分可以读若晕,是为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