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满满的生活: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 美之为美

徐文兵

林曦老师的这本书是她日常生活和养生方面的心得,讲述如何让自己活得有元气,在我看来,它也是一次关于美的谈论。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关于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我个人认为,美是一种主观感觉,对于美,很难有统一标准。且不说人与人有不同的美感,即便是同一个人,在自身成长的不同时期,审美也不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彼之蜜糖我之毒药。更何况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所以在审美这件事上,不能硬性规定一个标准,让大家认同、遵守。如果主政者这么想且这么做,那就是在作恶了。道家秉承“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的信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才是真美。

如果再细究美之所以为美,或者审美的依托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人的精气神,因为精气神主宰决定了人的感觉。再细分的话,分成觉得美和感到美。

“觉”是脊髓大脑的神经反射,比感低一个档次,因为它不动心。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都是人体觉察外界的反应,也因此产生美觉,或丑觉。简单地概括,就是感官刺激,中医将控制这种相对低级的动物本能的系统称之为魄。

而“感”到美,是触及了人的心魄和心,或者说触及了灵魂,引起了情绪、感情和心神的波动,产生了美好的感。

比如说美食的标准是色香味俱全,这其实还不够,应该是色香味形触声,其中色是视觉,香是嗅觉,味是味觉,形既影响视觉也影响触觉,触是触觉,声是听觉。当然人不是去吃黑暗料理,所有觉综合在一起,甚至会产生通感,比如有人吃到一口美味,感觉耳鸣或脑袋嗡地一声响。有人吃到海鲜,感觉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有人听到别人说美食,就会食指大动。还有人常说好吃到哭。这已经是由低级的觉,上升到高级的感,触动到心魄和心神了。

古人把感到吃美了,叫作怡。让朱元璋念念不忘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本身就是酸臭的剩饭剩菜,在特定的条件下,让人怡了,且记了一辈子。

道家讲,魄欲人死而魂欲人生,正所谓“魂欲上天魄入渊”,感官刺激尽管能带来快感(觉),但是对人的精气神消耗也很大。老子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而美感,是对心神的滋养,一旦养成,不需要借助外物、外力,美由心生,回味悠长。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美是基于身心健康的主观感觉,以此为标准评价审美的话,我想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感觉不到美,二是健康的审美,三是病态的审美,四是附庸风雅的审美。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不然,如果人的心气不足,麻木不仁、颓废沮丧的话,就没有什么对美的感觉。黯然神伤,心如死灰,看什么都没有色彩,灰蒙蒙一片。相反,如果人心气足,慢慢开始梳头洗脸化妆了,爱打扮了,不再将就而开始讲究了,开始哼歌了,喜欢逛商场买东西了,爱美之心出来了,人也变得健康了。

如果以人的身心健康来评价审美的话,那应该就是自然之美,或顺应自然的人为之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陶弘景说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和“只可自怡悦的岭上白云”,这是秉承道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审美标准。

而病态的审美,都是反自然的美,比如所谓的暴力美学等等。

附庸风雅并不是贬义词,和见贤思齐是同义词。通过向身心健康的人学习,学会欣赏健康的美,进而从意识层面影响自己内心,让自己变得身心健康,这其实就是美育的含义。

我在2011年想给厚朴中医临床班开设书法课,经同学介绍结识了林曦老师,一见如故,就决定请她来厚朴教学。林老师带了厚朴一期、二期和三期的书法课,后来她办起了暄桐教室,更专业系统地教授书法、绘画、养生等内容。

也有人问过我,为什么当初不请个老先生来教书法。我回答说,小林老师内心有个古老的灵魂,学书法不是变成写字匠,审美的背后贯穿着精气神。

现在,林曦老师将她审美背后的支撑体系做了梳理总结,我觉得这也是养精、养气、养神的经验之谈。应邀作序,不胜惶恐,勉强把我对此的认识梳理一下,希望能与作者、读者共情,共鸣。

徐文兵

2021年10月1日星期五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