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致良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贯穿建筑设计的三原则——地域性、原创性、艺术性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实践中把握建筑设计艺术的真谛,从而创作出具有原创性、艺术性,并具有历史、地理意识的高质量建筑设计艺术作品?

地域性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元素。自然地理元素包括自然地理形成的诸多条件,比如气候,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以及自然地理所形成的诸多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人文地理代表了传统建筑学的承传,也代表了一种人文主义价值观下建筑学在地域性方面的表达。原创性体现为一种当代设计价值观。建筑设计必须反映出创造的价值,复制不是原创;唯有原创才具有最大的价值。原创性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关于知识产权的意识。因为如果不强调原创性,建筑师有可能认为建筑设计就是一种简单的复制,这就会使建筑设计很难具备时代感。艺术性应该是建筑师至高无上的一种追求。建筑师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是建筑设计当中达到艺术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艺术性应该成为建筑师终身的追求,也是评价古往今来伟大建筑非常重要的原则。作为当代建筑师,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是贯穿建筑设计的三原则。

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艺术,牵涉到功能、技术、工业、经济、文化和艺术等多个门类,还触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诸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设计所涉及的内容、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实践中把握建筑设计艺术的真谛,从而创作出具有原创性、艺术性,并具有历史、地理意识的高质量建筑设计艺术作品?我认为,在创作中必须始终贯穿建筑设计的三原则——地域性、原创性、艺术性。

地域性

地域性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元素。自然地理元素包括自然地理形成的诸多条件,比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山川河流,以及自然地理所形成的诸多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这就非常接近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所探讨的自然地理对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影响。如何有效地运用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来进行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如果从相反的角度来探讨,没有自然地理依据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会是什么样的?那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对自然气候的考虑不够,对自然地理的元素考虑不够,对于风水的考虑不够,所以我们还要关注到风水的学说。自然地理关于日照、太阳的方向、方位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设计中需考虑南方和北方日照角度的不同,以及山地建筑和平地建筑在日照上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在诸多的自然地理元素当中,应特别注重“水”的元素,将水引入城市,或者是城市临水而建。水为城市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风水。

“山”是自然地理当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建筑的形态和山的形态如何相呼应,坡屋顶的坡度、在选择坡屋顶还是平屋顶,或者建筑材料和尺度如何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自然地理当中非常重要的是“山水格局”。山水格局在传统中国风水理论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探讨风水最重要的就是探讨城市和建筑的山水格局。在考虑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建筑师需要看到传统建筑实践方面所积累的很多智慧,特别是传统民居和传统建筑学对自然地理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地理元素表达时,应做到“景观优先”。景观是城市和建筑价值的体现。景观由外到内合一,室外所观察到的景观引入室内产生一种情感的互动。建筑作为大地景观的一个部分,共同营造与自然景观的互动,是景观与建筑和谐所产生的人工与自然的共生。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一种对地形地貌和地域特征的诠释,因地制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哲学,即优先考虑地域特征、地域条件和地域所具有的资源,并把地形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这个方面在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当中有非常明确的设计思考,就是在决定建筑位置和空间塑造上如何显现出地域的特征,这就是因地制宜。

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元素表达还表现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建筑设计应该尽量采用当地的材料,比如木材、石材等。在地域性方面,材料的选择和做法要很精准地定位它的语言体系,语言体系的错乱会导致形态设计整体的错乱。地域性首先代表了地域材料,同时也是就地取材,减少运输成本,传承地域建筑文化。每个地方的地域性建筑都有明确的材料特征,比如西藏常见的白泥墙面,还有传统阿嘎土和白玛草,以及石材铺地,这些都是地域性材料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传统的村落民居当中,小青瓦是非常具备地域性特征的一种典型材料。由小青瓦所代表的坡屋顶成为中国南方和北方民间建筑的重要地域性材料,虽然都是小青瓦,但是做法不一,比如北方的小青瓦和南方的小青瓦,以及西南山地所采用的小青瓦有不同的做法,这些细节都是地方材料重要的特征。

木构架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同时也作为一种装饰材料,在中国地方建筑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木构架所形成的传统也是地域性材料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特征。再者就是红砖和灰砖的运用,灰砖更普遍被采用于民居和南方、北方的传统建筑当中。

地域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文地理因素,人文地理代表了历史的承传也代表了一种人文主义价值观下建筑学在地域性方面的表达。建筑师应该更多地考虑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因素,在理解地域性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时承认人文地理的价值。

人文地理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文传统上千年的积累,而不是从现在一张白纸开始,之所以要重视人文地理的价值,就是因为人文地理的积累历经了上千年的漫长岁月。抛开人文地理的设计让人觉得有一部分是缺失的,在人文地理和城市人文主义价值观下的当代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地域性建筑学和人文地理所带来的这些元素就能使设计更加丰满。

原创性

原创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原则,也体现为一种设计价值观。原创性指设计作品应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具备原创性的创意,并非单纯复制既有作品的结果。在众多的设计作品当中凸显出原创设计的价值,特别是在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和标志性较强的建筑设计上,原创性也就意味着识别性,在众多的建筑当中所具备的独特形象和价值。建筑设计必须反映出设计语言创新,复制不是原创。唯有原创才具有最大的价值。从文化的角度也就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应该努力提倡原创设计。提倡原创设计能避免现在千城一面的现实,同时也能激发设计师的创造性。原创设计与非原创设计在概念上的质的差别在于建筑师是否坚持创新、是否坚持创造。原创的基础在于地域性的追求,在于人文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在强调地域性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筑师应该把原创设计作为自己职业追求的目标。

原创性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关于知识产权的意识。因为如果不强调原创性,建筑师有可能认为建筑设计就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这就会使建筑设计很难具备独有的价值。所以建筑设计,特别是现代或者说当代建筑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原创性包括建筑构思的奇思妙想,正像杜甫的诗里所讲“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就是一种原创精神。另外,每一个建筑在设计时都应该具备其独特、原创的一种构思,特别是那些文化类的标志性建筑更应该为人类的文化宝库、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更多成功的作品。

原创性的建筑设计更注重细节,比如说对地域性的思考,地域条件的独特理解,对地方材料的运用和在当代材料运用方面的创新。当然,建筑作为一种工程技术的杰作,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的杰作,原创性更是对建筑文化的一种贡献,所谓的伟大的作品都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和艺术设计的成就。但原创性并不意味着排他性和一切从零开始,原创性首先是站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所以原创性的重要在于设计时所持有的原创精神,在原创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吸取前人的智慧和同类建筑的设计经验,在努力创新的前提下坚持原创设计。

艺术性

艺术性是一个非常难以表述的设计原则,因为艺术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带有很大的个性成分。然而古往今来伟大的建筑都是艺术性达到巅峰之作。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古罗马的万神庙和圣彼得大教堂以及近代的众多杰出建筑师的设计作品,无一不是充满了艺术性的代表。

在中国古典建筑当中,故宫是集古典建筑艺术成就之大成,是建筑设计艺术性最杰出的代表。从日本京都清水寺的建筑可以想象唐宋时期中国建筑在艺术性方面的非凡成就。艺术性应该是建筑师至高无上的一种追求。建筑师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力是建筑设计当中能够达到艺术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贝聿铭先生的重要作品包括华盛顿美术馆东馆、卢浮宫入口,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和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这些建筑在艺术性方面都达到崇高的境界。

建筑师应注重从别的艺术门类吸取营养,从绘画、雕塑以及民间工艺品上学习艺术上的审美。艺术性评判如同围棋的段位,从三段、七段到九段,不同段位的围棋高手在围棋的技艺和境界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在围棋艺术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如果用艺术性来判断一个建筑甚至一座城市,也需要像判断围棋的段位一样。建筑师作为一个创造者应该努力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九段,如果终身的努力没有在艺术性方面取得很高的段位,也就是说一个建筑师没有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建筑设计本身是各类艺术的集大成者。

艺术性还表现在建筑师所具备的艺术涵养上,特别是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和美感,在追寻艺术性上如何由繁到简、由俗到雅、由粗糙到精致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能够打动人的艺术都更接近艺术的真理,好的建筑师一定是一个艺术家,也就是能够通识艺术的真理,能够融会贯通,能够从别的艺术当中领悟到建筑艺术。设计当中有高品位的艺术之美,有大俗大雅的艺术之美,有粗犷豪迈的艺术之美,也有清新典雅的艺术之美,所以艺术性首先要靠建筑师所培养出的专业艺术眼光和鉴赏力。但这也是一个建筑师很难达到的境界,传统社会可能很多工匠就具备了这样的一种艺术素养,而今天的建筑师由于考虑的因素太多,恰恰可能忽略了作为终极目标的艺术性的创造。

艺术性是建筑师最难达到的一个目标,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因为人类天生就具备了一种审美意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创造艺术,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会出现那些伟大的作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鉴赏艺术并以很高的段位来评判什么是艺术。正因为如此,艺术性应该成为建筑师终身的追求,也是评价古往今来伟大建筑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有些建筑可能很宏大,可能很著名,但并未达到最高的艺术成就;相反有些建筑并不是十分宏大,或者甚至不是十分有名,但是天才的创造使伟大的建筑师达到了令人崇拜的艺术高度。

如果我们把艺术性作为审美的一个最高境界,再反过来回顾原创性和地域性的重要,由此可以体会到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这三个原则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

九色甘南,是一处魅力深邃的梵天净土。甘南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段,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甘南之美大气慷慨,雪山、湖水、溪流、草原、藏族、历史、传统,还有独特的传统建筑学。

2019年元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第四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九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简称“一会一节”)于2019年7月在甘南举办。我受聘为“一会一节”主场馆建设项目的总设计师,由我设计的主场馆、帐篷城和主席台建筑方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位于海拔近3000米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当周草原景区,主场馆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由A、B、C、D、E五个功能建筑组成。主场馆的建设不仅要满足“一会一节”的需要,而且在功能上考虑结合未来甘南州三馆的需求,为场馆可持续的经营创造条件。“一会一节”之后,主会场可以改用做会展中心、演艺中心、民俗博物馆和美术馆,促进游客的参观、游览、消费,由此大幅度地提高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吸引力和国际知名度,成为未来甘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建筑构件主要采用钢结构,以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以及后期的改扩建需要。主场馆于2019年6月30日正式完工,100天内顺利完工并交付布展,成为甘肃省体量最大、工期最短的全装配式钢结构公共建筑。

2019年5月,陈可石教授在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工地

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设计原则也充分体现在2019年完成的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的设计上。

设计构思草图 陈可石

地域性、原创性与艺术性的成功实践

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的构思源于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以及建筑传统的理解。多次对甘南藏族自治州传统建筑的实地调研和对甘南藏族历史和人文传统的研究,使我在一开始构思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设计时就确定了以藏族文化为核心的建筑设计策略。地域性的原则表现在对主场馆选址以及周边环境的理解,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选址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的东南方向。这个选址的周边是大草原和典型的自然风光,如何在地域性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当代藏族风格建筑并表达藏族传统建筑学的艺术元素是设计思考的一个出发点。

设计构思首先考虑如何表达地域性,地域性是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主场馆的自然地理因素就是要体现出周边的草原、自然的群山,以及远处起伏的山峦。建筑的自然地理造就的条件决定了这个建筑应该对自然地理做出呼应。所以在建筑设计的策略上必须对自然地理元素进行诠释。人文地理方面,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民居院落建筑的研究,以及之前十多年的时间对藏区建筑学所做的研究,概括出关于藏式建筑空间布局和形态特征,并在主场馆设计中作出回应。设计需要体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建筑传统和人文精神,“建筑生于甘南、属于甘南”才是有生命的设计。甘南藏族牧民最重要的居所——牦牛帐篷,激发了我的创作构思。

设计构思草图 陈可石

设计构思草图 陈可石

设计伊始,根据会展建筑所具备的功能特性将建筑分为3个组团,也就是7个功能分区,3个组团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7个建筑单体。这7个单体根据甘南藏族建筑学的传统在平面布局上组成相对独立的组合。这种组合必须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呼应,也就是说每一个单体对于它所针对的自然山水空间格局形成一种呼应和对话的关系。这就形成了现有的平面布局,南边的3个单体对应南边的自然景观和北边的4个单体对应北边的自然景观,而7个单体中间所组成的大展厅空间,是自然围合的典型藏族建筑外部空间形态,形成8000平方米的大展厅。这个展厅的设计灵感源于甘南的传统牦牛帐篷的设计意向,牦牛帐篷是甘南和其他藏区,也包括四川甘孜常见的一种藏族传统的建筑形态。以倾斜的木杆支撑和牦牛毛编织的毛毯所形成的牦牛帐篷是主场馆大展厅建筑设计构思的重要参照,抽象的表达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结构才能够创造出现代建筑所具备的新颖造型和艺术魅力。正是强调了地域性原则,所以主场馆的建筑设计才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建筑形态。

在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方面,首先考虑的是将白色的倾斜墙面作为藏族传统建筑重要的表达特征。高低错落的倾斜墙面体现出坚实刚毅的藏族石木建筑风采,正如藏区的众多著名案例,倾斜的石墙是重要的藏族传统建筑语言。其次是壁画的运用。藏区大部分建筑都采用壁画作为传统艺术重要的表达方式。最初的设计方案将敦煌壁画运用于建筑的外立面装饰,但之后发现敦煌壁画其内容、形式以及色彩都不适合表达出现代时尚的甘南藏族建筑的特征,因此最后决定采用现代风格的藏族壁画。

整个建筑设计从建筑空间构成和建筑总体形态方面,都对自然地理所形成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涉及藏族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对于景观的处理。主场馆的设计在景观与自然地理的对话,以及建筑作为地域性元素纳入当地景观的一部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展现现代时尚审美与西藏当代建筑艺术

强调了建筑的地域性才产生了建筑原创性设计的一个基础。对地域性的考虑催生了建筑的原创性特征,而对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思考催生了艺术性的建筑设计。艺术性正是源于地域性的思考和原创性设计的价值。艺术性是建筑师对建筑设计的最高追求。藏族传统建筑所形成的伟大艺术传统,为设计团队在藏族地区进行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和营养。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基础,今天在甘南才出现了具有当代藏族艺术特征的时代建筑。

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的室内设计非常强调藏族建筑艺术的现代表达,也就是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我在设计主场馆大展厅时,其灵感源于藏族牦牛帐篷的设计意向,而大展厅天棚处理的图案源于我在藏区收集到的一幅传统的牦牛毛编织挂毯,这个图案对我来说是理解藏族图案和色彩的一个很好的案例。首先这个挂毯的色彩非常具备现代感,其次图案也符合当代审美的要求。当然,我也曾想象过如果大展厅的天棚处理采用非常传统的图案会产生什么样的一种效果,也许效果很好,但是对我来说很难接受完全传统图案的设计理念。所以很多人在看到这个设计方案时对这个设计是否代表西藏有争论,认为太现代或者不具备西藏传统图案的特征。我认为这个争论非常有意义,我当时引用了齐白石老先生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一句名言,就是“是与不是之间”。我认为“是与不是之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设计原则,如果设计了“是”就意味着一味地模仿传统图案和设计,如果说“不是”有可能就割裂了传统的连续性,所以“是与不是之间”恰恰是追求的重要设计目标。

在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其他室内建筑设计的策略上,我也强调了“是与不是之间”作为设计的重要原则,当然这个原则必须体现出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所以在室内设计的小展厅上面采用了现代风格的室内设计,在此基础上再融入了藏族的色彩和图案。

设计构思草图 陈可石

在会议中心和大宴会厅以及接待大厅室内设计的构思方面,着重强调出“现代的、时尚的和西藏的”三个重要的设计意向。“现代的”是最基础的理念,因为不可能在文博会主场馆这样的现代功能建筑中运用传统的西藏室内设计原则。更重要的是,建筑不单需要是“现代的”还要是“时尚的”。“时尚的”就是超越传统的设计,这在强调原创性和艺术性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时尚的”才能够体现出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所以在会议中心的设计上,更多地是采用时尚的色彩来表达出会议中心的现代功能,给人产生一种符合时代的审美观感。在大宴会厅的设计方面,空间形态上采用了多边形的做法。大宴会厅可能成为未来庆典和大型宴会的场所,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了一种向心的马蹄形空间围合式的处理手法。正如西藏传统建筑采用“天光”的做法,“天光”是屋顶采光的一种处理手法,使自然光通过中央的天顶照射到室内,而大宴会厅内部的柱子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藏式做法,体现出藏族传统的建筑设计元素。

为主场馆创作的13幅壁画

室外壁画的设计是主场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表达出主场馆鲜明的艺术特征,设计方案选择了13幅壁画设置于建筑的不同方位。这13幅壁画的大小也有不同的考虑,由于这些壁画总面积超过了1600平方米,所以在整个建筑的外立面上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效果。

13幅壁画主要由三个题材组成,总的主题是九色甘南,采用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对甘南文化的一个描述,展现了我对甘南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印象。

陈可石教授为主场馆创作壁画并由彩瓷工艺大师杨英才在佛山烧制完成

第一个重要的题材是甘南藏族的服饰,甘南藏族传统的服饰据说超过1000多种。如果回顾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历史,就会发现甘南正好处在唐宋元明清这个时间段藏族和汉族文化交会的重要区域,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地段。由此展现出的形态多元、艺术性极强的民族服装以及图案,给我在创作壁画时带来了非常多的启示。我认为,很多甘南藏族的服装保留了唐宋时期中原服装的特征,因为这些服装的特征在中国古代以及敦煌壁画的服装服饰当中能找到其中的原型。还有一些是甘南藏族独特的服饰文化特征。所以壁画的主要题材就是表达甘南藏族服饰的艺术。

第二个重要的题材是佛教文化所产生的一些室内设计意向,包括经幡、唐卡以及宗教建筑和民居室内设计方面的一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这部分的壁画处于西北朝向,所以更多地采用了暖色调,这种暖色调当中以红色为主,即西藏红,与一些对比的冷色调相互掺杂,使这组壁画从人文地理特征上表达了鲜明的甘南建筑特征。

第三个重要的题材是甘南的大草原和游牧文化。甘南大草原的草地和牛羊在藏族文化当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甘南的草地不同于蒙古和四川甘孜阿坝的草地,是在山地上形成的大草原,所以在绘画方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山体和草地形态的描述以及对牛羊的描绘。这方面我希望是一种更写意的抽象表达方式,再加上由于壁画的形成是经过手工上釉再将绘画草稿放大200倍的一种工艺,所以更多地使用强调抽象的、写意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也符合现代建筑总体上的审美,也就是说壁画虽然是手工的一种更具象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具象更接近抽象表达,这样才能够和整个建筑产生一种一致的审美倾向。

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的设计是我对西藏传统建筑又一次成功的现代诠释,也是地域性、原创性与艺术性三原则的再度实践。这一创新性设计既是对甘南自然与历史的尊重,也是建筑自身价值的体现,使它成为当今甘南文化创造力的标志和创新精神的象征。

陈可石教授为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创作的13幅装饰壁画

陈可石教授为甘南(敦煌)国际文博会主场馆创作的13幅装饰壁画

陈可石 绘

西藏林芝书画院

林芝书画院是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设计原则的具体实践

西藏林芝,古称工布,位于西藏东南部,其西部和西南部分别与拉萨市、山南市相连,有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和世界第三深度的峡谷——帕隆藏布大峡谷。林芝风光秀丽,被誉为“西藏江南”。与西藏其他地区相比,林芝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文优势,作为工布文化的首府,具有独特的工布建筑文化特征和传统建筑特点。

林芝书画院位于林芝市巴宜区新区二桥桥头位置,毗邻尼洋河。巴宜区发展到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旺,城市的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对文化的契合度的要求被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的林芝书画院被要求至少要起到两个作用:首先,起到重塑林芝地区的人文价值的作用;其次,作为新区主要的公共建筑,作为林芝市的城市客厅,为城市提供公共场所的作用。把书画院首层的边界基本沿着地块边界设计,可以很好地呼应场地与建筑的关系,从而激活了场地的活力,并且通过平台、内院、台阶、屋顶等建筑元素,给市民提供多样性以及立体的多重空间体验。对公共空间的塑造使得林芝书画院成为林芝真正的开放性城市客厅。

2014年,我受福建省援藏队的委托设计了林芝书画院。林芝书画院这个建筑设计方案非常有难度,首先它位于尼洋河的北边,林芝尼洋河大桥的近端,是一个不太容易出彩的设计主题,而且由于种种原因之前做过的19个方案都没有通过。其中一个原因是肯定的,就是之前那些方案都没有达到决策者所要求的带有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的设计方案。所以我和设计团队的设计方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表达林芝书画院的地域性,其中包括如何表达工布藏族传统建筑学的特征。

说到理解工布藏族传统建筑学,就要追溯到之前我设计的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和在此期间对林芝地区工布藏族传统建筑学的调研。我所理解的工布藏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特征是屋顶。在西藏众多的地域性建筑学里,林芝工布藏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木结构和飘逸的大屋顶。在鲁朗的扎西岗村看到的元代时期工布藏族传统民居在屋顶的处理上具备十分鲜明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平缓的双坡顶和屋顶的架空处理。然后就是非常坚实的斜墙,这种斜墙是用夯土筑成的,倾斜的墙面是对山地建筑的一种呼应。这两个特征都非常重要,一个是架空、飘逸的坡屋顶,另一个是坚实的倾斜墙面。

在构思林芝书画院的建筑设计时抓住了这两个明显的地域建筑特征,首先是飘逸的屋顶,能够看到屋檐下面的处理,也就是屋顶下面所架空的部分,这个部分有暖色调的颜色。另外就是斜墙面,斜墙面是西藏建筑里面比较普遍的一种处理方式,比如甘孜的白藏居和拉萨的传统民居都有这种倾斜白墙面的处理手法。

整体建筑结构设计体现出藏式传统建筑坚固稳定的特性,建筑采用收分墙体,下宽上窄,藏式建筑的斜率大小不一,斜率跟建筑类型有关,跟建筑的体量有关,是受力决定的。但书画院收分的做法更多只是对这种形式的呼应,考虑的是功能使用而不受收分的影响,因此斜率定为3%;建筑以几何方体为原型,通过堆叠、镶嵌、掏空等设计手法对形体进行塑造,最终形成体形变化丰富,空间起承转合的建筑艺术。

在林芝书画院的设计过程当中,首先强调的是现代精神,然后才是藏族特征。门窗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现代的风格和能够表现出现代钢结构的特征。外立面采用了藏族的传统壁画,这种壁画的处理手法是将原有的室内传统壁画用于室外,这就创造了一种更鲜明的建筑特色。设计中特别强调了对艺术性的追求,因为它是一个书画院,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艺术品,其空间应该更具备艺术特征,因此在整个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十分强调凸显工布藏族传统建筑的现代诠释,用现代建筑语言体现工布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在林芝书画院的设计全过程,始终把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

地域性也表达在对于地形的处理上,方案务求让建筑和尼洋河开阔的河面空间融为一体,使建筑和尼洋河产生一种虚和实的共鸣,建筑的造型也呼应地域的特征,让建筑和尼洋河水面形成一种呼应。建筑设计上采用了两个院落式空间的处理策略,首先外部院落是一个以入口和服务性建筑所围合而成的五边形室外院落空间,另外一个空间是由主展厅走廊所围合而成的室内合院,在室内合院的顶棚处理上设有顶光,显现出西藏传统建筑天光的处理特征,也是西藏传统建筑学重要艺术元素的表达。在室内和室外建筑色彩的构成上也吸取了工布藏族的色彩处理手法,包括白色、金色和红绿色交替的色彩搭配方式。

坛城作为西藏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充分反映在藏式建筑的形制上,尤其是西藏公共建筑。书画院以藏族传统的“精神空间”为基础,结合坛城的空间布局及书画院功能进行空间设计,形成藏式建筑台地关系。

林芝书画院的空间处理不但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同时也呼应了传统西藏合院式建筑的空间处理特征。在门窗和天光的处理上,采用了西藏传统建筑常见的门窗光线的处理方式。吊顶图案也源于传统的西藏建筑,特别是工布建筑的做法和色彩处理方式。建筑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传统和现代达到平衡,或者说一种连接,使之既表达出现代建筑的空间结构和材料特征,同时又具备传统建筑的艺术元素,实现传统建筑学信息的准确表达。所以基于地域性、原创性与艺术性的原则,我提出了林芝书画院极富创意的设计构思,通过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和新材料的运用,以现代材料表现工布藏族木构建筑的艺术特征,对工布建筑文化内涵作出与时代相符合的创新性诠释。

林芝书画院的建筑设计运用了西藏传统建筑的“光、色、空间和图腾”四种艺术元素,在一个现代建筑当中,光作为最重要的一个艺术元素,通过天窗侧窗的处理实现光对于建筑室内外的塑造。对于建筑体形也特别强调了光和影以及光塑造下建筑的整体艺术效果。色就表现在如何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强调传统工布建筑的地域性。地域性的材料、做法和工艺表达出这座建筑的地域特征。图腾的艺术表达在壁画的运用上是一种尝试,如将西藏特色的壁画作为建筑的一种装饰性壁画效果运用在建筑设计当中。

空间的运用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元素,所以在外部空间方面采用非几何形的一种空间布局,在院落组合上采用了五边形院落,而在整个建筑侧面采用了斜楼梯的做法。包括室内空间的塑造如何体现出西藏建筑空间的特征,这些都是设计上对于艺术性很重要的思考。由于设计上对于地域性和艺术性方面的思考,带来了一种原创设计的创新和结果,正是对地域性的追求导致建筑设计带有明确的原创特征。

设计构思草图 陈可石

陈可石 绘

“日月贝”珠海歌剧院

2008年8月,珠海市政府向全球征集珠海歌剧院建筑设计方案,招标公告一经公布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和事务所参与竞标,先后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33名全球著名设计大师和机构参加竞标。最终,经过专家评审、方案公示和市民意见征集等层层筛选,陈可石教授为主创设计的“日月贝”方案,以“超出想象的设计,完美表达出这座滨海城市的文化格调和浪漫情怀”获得垂青,获得这次国际竞赛头奖并被确定为实施方案。中标通知书上形容这个方案表现了“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设计构思草图 陈可石

设计构思草图 陈可石

设计灵感来自名画《维纳斯的诞生》

珠海歌剧院国际竞赛中标方案——“日月贝”,历时8年的设计和建设于2017年初投入使用。该项目位于珠海市野狸岛人工填海区,全岛面积约42万平方米,三面环海,东望香港大屿山,景观条件十分优越。珠海歌剧院项目占地面积576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8亿元人民币。主要功能包括大小剧场、共享空间、后台和服务空间等。其中,大小剧场是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由造型突出的“贝壳”组成。建筑材料采用了壳体钢结构和混凝土主体结构。

形体研究

设计研究模型第一轮

设计研究模型第二轮

室内设计研究模型

设计研究模型第三轮

陈可石教授和中营都市设计团队在建筑方案设计期间,进行现场踏勘、手工模型研究以及施工现场考察指导

珠海歌剧院的设计方案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地域性、原创性和艺术性设计原则的成功表达

首先是地域性。珠海歌剧院构思源于珠海本地生产的一种贝壳,叫做日月贝。地域性产物给珠海歌剧院设计带来了一个鲜明的地域特点,“日月贝”这个名字也是由此所命名。另一个更重要的地域特征是珠海歌剧院是一座建在海上的建筑。以大海为背景,“日月贝”的造型就带来了明确的地域性特征,这也是为什么大众能够接受“日月贝”造型的一个原因,设想如果这座建筑位于城市的中心,日月贝的造型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凸显出它的完美契合度。

“日月贝”方案从如此之多优秀的建筑事务所中脱颖而出,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方案的原创性。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珠海在游客眼中通常是以风景优美的海滨之城被认知,如何通过一座建筑让城市的精神内涵凸显出来,如何对城市的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创建一个拥有共同性的、能激发民众内心共鸣的建筑,就成为了这次设计的重点。“日月贝”由地域性所带来的设计灵感使珠海歌剧院在设计上有明确的原创精神,并使珠海这座海滨之城拥有了城市形象的独特表达。

陈可石教授在施工现场

最后是艺术性表达,设计方案以名画《维纳斯的诞生》为设计灵感,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诞生于贝壳,珠海歌剧院则塑造了一双巨型贝壳从海面升起的意象。我在构思的时候,首先想到珠海歌剧院可能是中国唯一建在海上的一个大剧院。它不但应该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品,而且以建筑的形象表达一个滨海城市的最大特征。所以想到了“日月贝”。由于上述的地域性和原创性所带来的艺术性的成功表达,“日月贝”造型优美的曲线和贝壳的弧面所造成的特别的形象,加上现代材料和建筑空间的表达使“日月贝”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艺术特征的建筑。

珠海歌剧院的设计体现了原创性、地域性和艺术性,体现了城市是有机的、生态的理念,这也是我在建筑设计中坚持的原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形象的是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建筑师运用象征艺术的设计手法,采用日月贝的艺术造型,巧妙地将大剧院的功能、空间的形象结合起来。大剧院白天呈现半通透效果,到了夜晚则像月光一样晶莹剔透,在城市相当广泛的区域内都可以看到她亭亭玉立在海面之上。

珠海歌剧院建筑设计方案中标之后,最让人惊叹的是,这个设计方案出自一位中国建筑师之手。这项设计代表了本土设计师的创造力,并且获得国际的广泛关注,珠海歌剧院或将成为中国当代少有的原创性经典建筑。珠海歌剧院于2017年入围世界建筑节奖,代表中国建筑师走向世界。

珠海歌剧院设计在“形”“声”的传播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大型室外声形传播技术的运用使珠海歌剧院成为世界上首个使用数控影像技术的大剧院。方案构思了一个室内剧场与室外剧场互动的现代表演方式,使室内的演出、室外的演出和以大剧院为背景的大型水上表演可以同时进行,使大剧院与城市一同构筑一幅永不落幕的艺术场景。

为给观众提供超一流的视听享受,珠海歌剧院采用世界先进声学、光学设计和舞台工艺设计。舞台机械设计选择与德国昆克国际咨询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曾参与著名的柏林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哥本哈根大剧院等文化设施的专项设计。建筑声学设计方面,选择的是马歇尔·戴声学公司,严格按照建筑声学原理设计施工,达到了完美的外观与完美的视听效果相结合的设计目标。

现代声、光、电新材料、新技术,最大程度地表现了“水上大剧院”的特色,特别是夜晚灯光下,不同色彩的变换,表现出建筑的新颖魅力。远处的大海澎湃和眼前的海底幻象,混淆了你的视听,动荡着你的心境;建筑、海洋、天空、人群,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城市与自然、与人类的心境融为一体。

陈可石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