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采菽堂古诗选》的成书过程[41]

《采菽堂古诗选》共四十二卷(其中正集三十八卷,补遗四卷)。据康熙刊本翁嵩年[42]序可知,最早刊行于康熙丙戌年(1706)春,其时距陈祚明逝世已32年了。翁序云陈祚明临终前,“身无余资,架上唯敝书数十百卷。凡其所撰述,次论丹黄甲乙者皆在。墨淋漓,笔纵横,盈箱累箧,多不易卒读”[43],同时将原存于胡兆龙宛委书库的手稿《采菽堂古诗选》“检以付嵩”。由此可知,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之刊行,当是在他死后,由他的学生翁嵩年完成。而这一刊本在康熙己丑(1709)又略有改订,在《采菽堂古诗选·凡例》之后有翁嵩年的补充:“凡例载丹黄一条甚为精当,当以有赤页训诂,于镌板时去之,其字断句逗有不可读,难于通晓者,深悔其妄为损益,而增刊未易,姑识此以俟博学稽古之士,重为论定耳。己丑三月息影山庄,改定讹误。嵩年并书。”[44]自康熙刊本之后,又有乾隆刊本。乾隆刊本《采菽堂古诗选》卷首有主持刊行者杭世骏序,武汉大学藏乾隆十三年版刻本,以“稽留山人古诗评选”为书名。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现藏康熙刊本的单位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保定市图书馆与西安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处。《续修四库全书》收进了《采菽堂古诗选》,是据康熙刊本影印的。

康熙刊本的《采菽堂古诗选》卷首,除了有翁嵩年序外,还有陈祚明自撰的近六千字的凡例。在凡例中,陈祚明交代了自己编选古诗的大致经过:

起己亥(1659)初夏,主少宰宛委胡先生家,论列三唐诗。先生多所正定,意莫逆。其明年(1660),就都谏严颢亭馆舍。辛丑(1661)秋南归,事中辍。归二年,癸卯(1663)夏,复走燕山。会胡先生移疾家居,多暇日,以稍差次旧牍。于是汉魏六朝古诗,三唐诗及明李献吉、何景明、边华泉、李于鳞、王元美、谢茂秦诸集,即渐评阅并竟。盖先生所教诲予,辅不逮厚矣。[45]

宛委胡先生即胡兆龙,也是陈祚明入京之后依附的主要人物,与《采菽堂古诗选》成书有着莫大的关联。由以上叙述可知,陈祚明己亥年(1659)初夏着手诗文评选工作,当时集中精力评选的是三唐诗,多受胡先生的影响。1661年秋返乡而中断。1663年夏他再次入京继续其评选工作,开始评选“汉魏六朝古诗”,并于此后“渐评阅并竟”。1663年他再次入京之后,就再没有回乡,可见《采菽堂古诗选》的纂辑主要是在1659年至1663年间。

张健指出:

陈祚明从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在京城评选唐诗,顺治十八年回故乡,工作中断,康熙二年(1663),又来到京城,继续其评选工作。他评选的诗歌包括汉魏、六朝、唐诗,以及明代李梦阳、何景明、边贡、李攀龙、王世贞、谢榛诸人的诗歌。[46]

可见当时陈祚明“评选并竟”的不仅是《采菽堂古诗选》,还包括明代李梦阳、何景明、边贡、李攀龙、王世贞、谢榛诸人的诗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将陈祚明的一些著述存目,他的著述现今流传于世的只有《采菽堂古诗选》和诗集《敝帚集》(其中《拟李长吉诗三卷》、前集三卷未刻),另有:《床头集》(文二十卷,诗十卷)、《评选战国策》(一卷)、《李崆峒诗选》(二十卷)、《何大复词选》(四卷)、《边华泉诗选》(二卷)、《王元美诗选》(正集四卷、续集二卷)、《谢茂秦诗选》(三卷)、《掷米集》(元人杂剧二种)、《评谢茂秦诗家直说一百句》。[47]严沆的《稽留山人集序》也证明了这一问题,他说:“(祚明)暇闲自作小诗文或评论古文诗集约数百卷。”[48]所以说,陈祚明一生还是著述颇丰的。

但是陈祚明又云:“盖先生所教诲予,辅不逮厚矣。愧学浅,所观书不多,上不及笺释三百篇,下则宋元明三朝名家集无缘,悉采略备。又三唐诗,中、晚无全本,或亦有挂漏。惟古诗用《诗纪》本。”[49]在这里,他明确指出了自己评选的诗歌“上不及笺释三百篇,下则宋元明三朝名家集无缘”,因此,陈祚明至少在写此《凡例》之前没有选评明代诗歌。因此,其中所言“明李献吉、何景明、边华泉、李于鳞、王元美、谢茂秦诸集,即渐评阅并竟”,陈祚明评选明代人的诗歌,应该是在《采菽堂古诗选》大致成书之后。另外,康熙刊本翁嵩年序中指出,陈祚明将《采菽堂古诗选》“检以付嵩”,并叮嘱:“《三百》温柔敦厚之旨,尽于是矣!吾恐今日言诗者俱入宋元一派,则古音几不可识矣。”[50]于是翁嵩年亦感叹“是编也,其亦有救时之苦心乎?”可见,陈祚明编选《采菽堂古诗选》的用意之一即是救一时之弊,而此弊即是当时蔓延于诗坛的“宋元诗热”,虽然这种思潮不可能不对当时陈祚明的诗学思想有所冲击,但是陈祚明从根本上还是推崇汉魏六朝之“古音”。因此,他的编选意图,应该也本着自己的诗学主张,而与流行于当时的“宋元一派”有所区别,使此诗选有着“后学之津梁”的功能。南归期间,陈祚明有《寄怀施愚山》诗,云:“七子今时多寂寞,三年异地总离愁。相思遣弟随飞盖,失路怜予只敝裘。懒慢幸能文选定,何时却寄待删修。”[51]可知施闰章也一直关注着陈祚明的诗文评选工作。从“三年异地总离愁”可推知,施闰章于1657年离京,三年之后的1660年前后,《采菽堂古诗选》还处在“待删修”状态。

关于《采菽堂古诗选》的成书年代,据1665年陈祚明在《赠山阴姜铁夫处士》诗中称“我删古诗亦未成,升斗为重笔为轻”,可知当时诗文评选工作尚在进行之中,但至少在1672年年底之前即已基本完成。因《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陶渊明”题辞中云:

始选陶诗,舍置十许篇,及后覆阅,又登七首于序集。壬子(即1672)冬,再览一过。公诗自成千古异观,如古器虽有釁文,不伤其古。无一首可删也。乃尽载正选中,惟联句一首不录。[52]

这一则材料透露了《采菽堂古诗选》编选过程的另一个重要信息:即从“始选”“及后覆阅”和“又览一过”等语句看,选录陶诗过程并非一次完成。由此推之,《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也当非一次完成。而且,我们从“乃尽载正选中”数语,又可知到了1672年,其补遗四卷也已经基本成型,否则也就无须“正选”“补遗”之分别。经过反复的斟酌,几次遍览自己的诗选,他最终将陶渊明的诗歌全部入选,并移入正集。

综合以上考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部诗选的成书经过:《采菽堂古诗选》的纂辑、删修和初步成书主要集中在1659年至1663年间。在此之后,陈祚明对自己编选的诗集进行了数次增删,至少到1672年,陈祚明还在对《采菽堂古诗选》所选诗歌进行小修小删和少许移动,并且“补遗”四卷也已基本定型。陈祚明于1674年逝世,可见《采菽堂古诗选》的评选几乎耗尽了诗人毕生的精力。也许是由于陈祚明近十年(1646~1655)的明遗民身份,清代乾嘉以来,由于沈德潜在文坛和政坛上的双重地位,其编选的《古诗源》大行于世,而《采菽堂古诗选》则流布不广。


[1] 关于陈祚明的字,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引倩。如厉鹗《增修云林寺志》:“陈祚明,字引倩,仁和人,著采菽堂集,有冷泉亭诗。”二、允倩。如官修《清文献通考》:“祚明,字允倩,钱塘人。”三、嗣倩。如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陈祚明,字嗣倩,仁和人。”另外,还有颖倩等提法,这里不再赘述。雍正帝字“胤禛”,以上关于陈祚明字的几种变化,应是清人避讳所改,故出现如此混乱的情况。

[2]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陆嘉淑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齐鲁书社,1997,第452页。

[3] 罗钦顺(1465~1547),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太常卿、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职。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传于世。

[4] 许孚远(1535~1604),德清县人,一生精研理学,聚徒讲学,深得王阳明正传。著有《论语述》、《敬和堂集》八卷、《大学述》、《中庸述》等。

[5] 陈祚明长兄陈潜夫于顺治三年(1646)赴水而死,年三十七,则知陈潜夫生于1612年,假设陈父25岁左右生子,陈父也应生于1590年前后。即使再上推20年,与罗钦顺也应该没有交集,因而应无“私淑于整庵”之说。

[6] “鹅湖”,即江西上饶鹅湖寺。南宋淳熙三年,江西上饶鹅湖寺发生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此,交流思想。陆属主观唯心派,与朱的客观唯心说不同,两人进行了思想史上的著名论战,从此有了“理学”和“心学”两大派别。“鹿洞”,即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是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初创于唐,至明清仍办学不断,朱熹亦曾修复书院,招收学生,苦心经营于此。这里所言“鹅湖”“鹿洞”之旨,意即陈祚明受传统文化尤其是明代理学熏染极深。见(清)孙冶《孙宇台集》(卷十五),清康熙二十三年孙孝桢刻本,第148页。

[7] (清)孙冶:《孙宇台集》(卷十五),清康熙二十三年孙孝桢刻本,第148页。

[8]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476页。

[9]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翁序),第1页。

[10]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第7106页。

[11] (清)吴庆坻:《焦廊脞录》(卷四),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

[12] 如(清)吴振棫《国朝杭郡诗续辑》云:“康侯于鼎革之后,与兄贞倩、胤倩,诛茅偕隐,不复干进。其论诗谓王、李,但揭高华,钟、谭专搜冷隽,两者均失之。选有《八代诗钞》《初盛唐诗》,世称善本云。”王崇简云:“康侯来京师,有杂感之作,明净窈渺,或吊古而寄慨,或遇物以咏怀,如崇兰擢秀,朗逸超性,盖心境莹然,音旨允协矣。”见(清)王崇简《青箱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03)》,第376页。

[13] (清)孙冶:《孙宇台集》(卷十五),清康熙二十三年孙孝桢刻本,第148页。

[14] (清)孙冶:《孙宇台集》(卷十五),清康熙二十三年孙孝桢刻本,第148页。

[15] (清)孙冶:《孙宇台集》(卷十五),清康熙二十三年孙孝桢刻本,第148页。

[16]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翁序),第1页。

[17] (清)孙冶:《孙宇台集》(卷十五),清康熙二十三年孙孝桢刻本,第148页。

[18] 刘穆之(360~417),字道和。东晋末年大臣,官至尚书左仆射。深受刘裕倚仗,更屡次在刘裕领兵在外时留守建康,并且总掌朝廷内外事务。

[19]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严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440页。

[20]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翁序),第1页。

[21]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顾豹文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448页。

[22] 李楁:《杭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五),民国11年本,第3836页。

[23]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翁序),第1页。

[24]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严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440页。

[25] (清)蒋薰:《留素堂诗删》,清康熙刻本,第80页。

[26]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卷二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668页。

[27]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卷二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667页。

[28]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中华书局,1965,第260页。

[29] (清)汪琬:《尧峰文钞》,四部丛刊本,第256页。

[30]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63,第13325页。

[31]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王崇简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436页。

[32]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影清康熙本,第88页。

[33] 据江增华考证,“燕台七子”的成员为:宋琬、施闰章、张文光、赵宾、严沆、丁澎、陈祚明七人。详见江增华《“燕台七子”考辨》,《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34] (清)吴振棫:《国朝杭郡诗续辑》,钱塘丁氏重刻本,1874,第19页。

[35]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63,第13327页。

[36] (清)王士祯:《感旧集》(卷十四),清乾隆十七年刻本。

[37] 陈斌:《陈祚明交游及〈采菽堂古诗选〉编选意图考论》[《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把“燕台七子”的活动时间框定在1655年至1657年间,这一观点尚值得进一步商榷。

[38] (清)宋琬:《安雅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第136页。

[39]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第208页。

[40] 陈斌:《陈祚明交游及〈采菽堂古诗选〉编选意图考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1] 关于《采菽堂古诗选》的成书经过,张伟认为原著书名并非《采菽堂古诗选》,翁嵩年刊行之时以先师陈祚明书室为该书命名。陈祚明以“采菽”命堂的原因与陶渊明归隐的心态非常接近。《采菽堂古诗选》评选的时间起点不晚于顺治十二年(1655),止于康熙十四年(1674)春,编选过至少三次。参见张伟《〈采菽堂古诗选〉的命名及成书过程研究》,《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42] 翁嵩年(1647~1728),字康饴,钱塘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以书画名于世。

[43] 崔建英、贾卫民、李晓亚整理《明别集版本志》,中华书局,2006,第847~848页。

[44]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凡例),第14页。

[45]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凡例),第13页。

[46]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第214页。

[47] 据四库存目丛书载陈祚明未刻目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456页。

[48]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严沆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440页。

[49]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凡例),第389页。

[50]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翁序),第2页。

[51] (清)陈祚明:《稽留山人集》(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233)》,第487页。

[52]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第3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