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说滥的“做自己”还需要三个关键词
01
最近几年,“做自己”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口必谈的话题。很多人成了“做自己”的拥护者,从几年前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到现在的“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大家开始探索如何做自己。也有人对“做自己”提出了批判,觉得我们不应该活得那么任性,不考虑家人、不考虑责任,只考虑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其实,做自己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方向的探索,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也需要学会处理关系,懂得在做自己的同时还负有父母、亲人的爱和责任。当然,它还需要自身的努力,没有哪一个“做自己”的彼岸是不努力便可以抵达的。而这样做自己的过程,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分别是感受、勇气和耐心。
第一个关键词:感受。
一提到做自己,我相信很多人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也想做自己,可是我连自己是谁、想做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做自己呢?
对此,我的建议是学会用心感受自己,跟着感觉走。因为感受是内心对外界最直接的反应,它不加修饰,不加隐藏,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选择做起来让自己愉悦的事情,便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并不容易,因为太多人对于感受是陌生的。咨询中,为了帮助来访者建立自身与感受的联结,我经常会请他们描述一下自己的感受。
原本以为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很多来访者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老师,我不知道”,或者是“老师,我没想过这个问题”,还有来访者会反问我“老师,感受是什么”。
我们怎么会说不出来自己的感受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两个词,一个是“别人”,一个是“防御”。先说“别人”这个词,我们暂且把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称为别人。所以,这个“别人”,可以是父母、老师、公司的领导,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某种社会舆论里的发声者。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吴岭澜是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他的文科成绩很好,语文和英语都可以考满分,非常有天赋,而理科成绩很差,考试不及格,但他选择了学理科。
梅校长找到他问:“为什么不学文科?”
吴岭澜说:“我觉得只要可以学习,可以看书就好,而且大家不是都觉得实科(理科)才好吗?”
大家都觉得理科好,我就学理科,这是吴岭澜当时的思维。而吴岭澜口中的“大家”便是别人。他用别人的思考、一个似乎约定俗成的概念代替了自己的感受。放弃了解自己真实的意愿,遵循别人的定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就失去了感受的能力。
回到电影中,听到吴岭澜的回答,梅校长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就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校长所说的真实,其实说的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的感受和心联系在一起,尽量不被别人所干扰。
另一个词是“防御”。心理学上讲,我们的内心有很多防御机制,比如压抑、否认、合理化、隔离等。所谓防御机制,是指从意识层面消除不愉快这种情感成分的一种心理操作。也就是说,除了别人的干扰,我们自己也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机制来阻止不好的感受侵入我们的内心。
说一个我遇到过的咨询实例。我的这个来访者是一个喜欢浪漫的姑娘,她结婚以后,特别希望丈夫能够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或结婚纪念日的时候,送给她礼物和浪漫的祝福,但是丈夫就是理解不了,总觉得这样华而不实,她一次次地对此感到失望。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问她:“在你过生日收不到丈夫的礼物时,你有什么感受吗?”
她这样告诉我:“我现在不太在乎这个了。他其实对我挺好的,我不能要求太多。”
这句话当然骗不了人,谁都听得出这个回答里充满了失望,但她用“老公其实对我挺好”作为防御。这也是常用的一种,用否认当作防御的机制。
防御机制原本是为了保护我们内心远离一些不好的感受,但是过度的防御,便会让我们离自己的感受越来越远。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丢掉感受的,才能试着将其找回,做到真听、真看、真感受。面对真实的自己,才能找到做自己的方向。
02
第二个关键词:勇气。
谈到做自己,几乎都离不开勇气。对于每一个能够做自己的人,我们都由衷地感叹一声:好有勇气!在我看来,勇气包括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敢于试错的勇气。
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够做自己,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失败。想去创业,怕失败之后连原来的公司都回不去;想去古城开个民宿,怕经营不善,养活不了自己;不想接受父母安排的一份稳定的工作,又怕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的更差。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想起一个来访者,曾经因为想换工作而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找到我咨询。她问我,如果下一份工作还不如现在怎么办?我告诉她再换就是了。下一份工作不是人生的终点,也不是世界末日。如果失败了,总结经验再次上路就是了,至少你试过了。最可怕的是你想了很多事却没有做任何一件,永远只停留在原地。
第二个层次: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
每一次的选择和尝试,成功与失败的概率都是50%。在开始之前,想清楚自己是否可以承担失败之后的结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毫不犹豫地去做就好;如果答案不够坚定,看看让自己犹豫的原因都是什么,整理一张清单,然后逐个击破。等到各方面的条件趋向成熟,而你能够承担那个失败的结果的时候,便可以放手去试了。
第三个层次:敢于和坏情绪和解的勇气。
我们试着回忆一下,之所以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想要的选择,是不是出于恐惧?可能是害怕如果选择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失去群体的安全感而面临孤独;害怕违背父母的意愿而要面临与父母冲突和斗争的焦虑;害怕一旦创业,便不再只对自己负责,而是承担整个团队命运的压力。
类似的原因都会让我们感到恐惧。所以,在做自己的路上,学会与孤独、焦虑、恐惧、压力这些不好的情绪和解,懂得自我调节,敢于面对这些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情绪,是必备的技能。
当然,我们说的是与坏情绪和解,却不是消除坏情绪。坏情绪与开心、幸福一样,是我们都会产生的感受,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它都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我们不喜欢的情绪都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让它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我们可以试着学会接纳这种不好的情绪,让它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03
第三个关键词:耐心。
我们通过感受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通过勇气获得了敢于做自己的能量,最后,我们要谈的是耐心。
我看到很多人做自己、寻找自我的路是这样的:想辞掉现在的工作,换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回家和父母一说,父母觉得这是在瞎折腾,然后就放弃了;想靠写东西养活自己,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坐在书桌前,两个小时憋出来100个字,然后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写作,还是老老实实回去上班吧,又放弃了。
我还记得曾经做过的一次咨询,来访者对我说:“老师,我很想创业,但是没有启动资金。”
我当时问他:“所以,你想怎么做呢?”
他说:“能怎么着?我还是算了吧,自己又不是富二代。”
在这些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点——即时满足。所谓即时满足,简单来说就是,我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其实这更像是婴儿的逻辑,我饿了,我要吃东西;我困了,我要去睡觉。成年人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你想要得到一个东西,你需要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想要的目标又在哪里,然后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从A点到B点。
在这个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同时也需要自律。提到自律,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反应就是辛苦、困难和做不到,但自律是高级的,而且我们需要依靠自律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实现目标。
首先,自律可以帮助你高效地规划时间。自律不是把工作和学习塞进每一分钟里,而是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做完该做的事情,有更长的时间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欢又不计时间成本的事情。
我从事自由职业已经很多年,每天都会固定地抽出3个小时,在这个时间里写文章或是写咨询记录。在这个固定的3小时之外,我有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状态也是非常轻松和坦然的。
其次,因自律而产生的可控感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自律是一件只要努力就可以看见回报的事情。你坚持学习、坚持锻炼,这些随之而来的改变都是肉眼可见的,愉悦感远比打一局游戏、和朋友逛一下午街要强得多。因为你会从心底里觉得:嘿,我还不错呢!这种感觉会帮助你树立做更多、更棒的事情的信心。所以,其实快乐有两种,一种是即时的快乐,一种是长久的快乐,我们要尽可能寻找一种长久的快乐,自律就是能够给我们带来长久快乐的一种能力。
另外一个重要的品质是耐心沟通。我们在做自己的路上,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特立独行”而被身边的人所不理解,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耐心。做自己从来都不是为所欲为和不管不顾,也需要懂得如何在关系中做自己,如果因为自己而伤害了身边的人,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你想获得亲近的人的支持,耐心的沟通就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一个来访者,他想要自己创业,但父母坚决反对,他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地和父母沟通。同时,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搜集有关自己创业项目的数据,和行业内的人请教,不停寻找投资人,最后做出了一份成熟的创业计划书。这时,他再次和父母沟通,父母看到了他做这件事情的决心,也看到了他为此所做的努力,也没有了反对的理由。
对于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想要成为的自己,父母或是身边的人从来都不是真正的阻力,他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理解,并且想要看到你为实现目标所付出的努力。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做自己的过程,用感受找寻方向,用勇气获得能力,用耐心积攒能力并获得重要的人的支持。
做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是人生最大的礼物。但做自己又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按照我提出的3个关键词,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并成就自己。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